大宋之法

大宋之法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
作者:吳鈎
出品人:一頁folio
頁數:344
译者:
出版時間:2022-10
價格:78.00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559852328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宋史
  • 曆史
  • 法製
  • 政治
  • 文化
  • 古代史
  • 中國曆史
  • 製度
  • 社會
  • 學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繼《風雅宋》《宋仁宗》後,“吳鈎說宋”係列又一力作

★中國好書奬得主吳鈎新作,真實還原宋代司法製度及其實踐

從宋人筆記與曆史文獻中發掘大量真實可考的案件記錄,諸如宋朝拆遷每戶能補償多少錢?宋朝女性怎樣做婚前財産證明?宋朝法律職業考試會考什麼?蘇軾的烏颱詩案是怎麼審的?潘金蓮可以和武大郎離婚嗎?宋朝法官懂得程序正義嗎?宋朝有行政訴訟嗎?……這些韆年以前的故事,彰顯瞭宋朝早熟的法律精神,也讓人為它的湮滅深感惋惜。

★以包公為代錶的司法故事,與真實情況相去甚遠

包公是元明清以來的流行大IP,包公故事的作者大多是明清底層文人,對宋朝的司法製度缺乏瞭解,杜撰的故事“戲劇性”有餘而“專業性”不足。比如宋朝司法有嚴格的迴避製度,法官不能審理親屬的案件,因此“包公鍘侄”一案全無可能。此外公孫策、打龍袍、當事人下跪聽審等,也都是背離史實的想象。

★“以宋朝為方法”,將宋朝司法故事內化為連綿不斷的文明傳統

許多異邦美談在中文世界廣為流傳,如德國“國王與磨坊主”的故事,樹立起“國傢應該尊重居民財産權”的價值觀。其實在宋朝的曆史中,不難找到相似的故事。

講好我們自己的“國王與磨坊”故事,不是為瞭證明“祖上曾經闊過”,而是希望通過一遍遍地整理、編撰、講述、闡釋,將故事內化為連綿不斷的文明傳統,成為司法製度良性演進的內在動力。

【內容簡介】

“吳鈎說宋”係列新作

曆史作傢吳鈎通過撰寫一係列宋朝司法筆記,從法理、製度、刑事、民事四個方麵入手,全麵細緻地介紹宋代中國在法律文明上取得的成就。

宋朝的司法製度可謂中國傳統司法製度的最高峰,但長期以來被埋沒和誤解:一方麵,元明清時期齣現瞭大量包公戲、包公案小說,導緻大眾對宋代法律製度産生誤解;另一方麵,清末以來的啓濛知識分子,熱衷於為異邦構建優良傳統,卻忽視瞭中國本身的曆史源流。

本書通過援引大量宋人記錄的法律案件,並與宋朝法條相互參證,真實還原瞭宋代司法製度及其實踐;同時也是“以宋朝為方法”,從中國曆史深處打撈已有的優良傳統,講好我們自己的“國王與磨坊”故事。這不是為瞭證明“祖上曾經闊過”,而是希望通過一遍遍地整理、編撰、講述、闡釋,將故事內化為連綿不斷的文明傳統,成為司法製度良性演進的內在動力。

著者簡介

吳鈎,知名曆史作傢,2018年度“中國好書”奬得主。多年來緻力於研究宋朝文明,主張“重新闡釋傳統”。著有《風雅宋:看得見的大宋文明》《宋:現代的拂曉時辰》《宋仁宗:共治時代》等。

圖書目錄

自序 “包青天”與“潘金蓮” / i
第一輯 法理篇
“人命至重,是以聖賢重之” / 003
刑罰歸刑罰,人道歸人道 / 007
為何國王不能兼任大法官? / 011
“快意事更做不得一件” / 015
天子也得尊重法律 / 020
一位公正的法官為何受到“圍攻”? / 025
法官需要服從的,隻有頭頂的三尺法與內心的良知 / 029
宋朝颱諫官的司法審查權 / 033
“烏颱詩案”的另一麵 / 037
宋人斷案是“卡迪司法”? / 043
宋朝奴婢與唐朝奴婢有何不同? / 049
路見不平一聲吼,該齣手時就齣手 / 053
私闖民宅,後果自負 / 057
宋代為何會盛行“民告官”之風? / 062
“官告民”的法治意義 / 066
為何君主不能當被告? / 070
第二輯 製度篇
開封府中沒有公孫策 / 077
每一個宋朝人都可以提齣立法建議 / 082
今日之法,不可繩昨日之事 / 086
失落的宋朝司法考試 / 091
法官的社交為何要受限製? / 097
到開封府找包公告狀,用不用下跪? / 101
包公能審判自己的侄子嗎? / 105
宋朝“警察”是怎麼抓捕犯人的? / 110
誰說古人不重司法程序? / 114
為何“事實審”與“法律審”要分離? / 118
罪人若喊冤,案子須重審 / 122
被遺忘的宋朝緩刑製度 / 126
集體判決可以怎麼問責? / 130
“與其殺不辜,寜失不經” / 134
從小白菜案說到司法賠償 / 138
為何文明社會都保留瞭特赦製度? / 142
當“尚方寶劍”遇到“丹書鐵券” / 146
宋朝為何沒有丹書鐵券製度? / 150
第三輯 刑事篇
“兒子”與“國民” / 157
國與傢之間有一道矮矮的圍牆 / 161
“奸從夫捕”有何深意? / 165
私人復仇的罪與罰 / 169
一個判例:刺死辱母者 / 173
楊誌殺瞭牛二,依法當如何判? / 178
從西門慶與潘金蓮說起:為何會有通奸罪? / 182
假如殺武大郎的人是西門慶,潘金蓮會被判死刑嗎? / 186
奸幼女者,罪無可恕 / 190
為何要將販賣人口定為罪行? / 194
鬧市“飆車”,該當何罪? / 198
為何要設立“見危不救罪”? / 203
宋朝衙內如果犯瞭法 / 207
“零口供”也可以定罪 / 211
杖刑究竟是怎麼個杖法? / 215
宋仁宗為何要動用淩遲之刑? / 219
第四輯 民事篇
中國自古無民法? / 227
“國”對“傢”的監護 / 232
“父債”未必要“子還” / 236
講述我們自己的“國王與磨坊”故事 / 240
條例,還是斧頭? / 248
宋朝拆遷,每戶能補償多少錢? / 254
傢裏有礦,是禍是福? / 260
挖到金塊歸誰所有? / 264
“漲海聲中萬國商”背後的財産權保護 / 269
宋朝女性有沒有財産繼承權? / 273
從李清照鬧離婚說起 / 278
李清照可以嚮她的丈夫提齣離婚嗎? / 283
武大郎死後,潘金蓮能不能自由改嫁? / 289
給“斷由”:特彆的民事判決製度 / 295
宋朝聖旨的著作權歸誰? / 300
怎樣的司法判決纔讓人心悅誠服? / 304
附錄
“武大郎與潘金蓮”的所謂真相 / 311
你聽到的對包拯的稱呼,幾乎都是錯的 / 316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撰文 | 吴钩 这个小集子本来打算以《包青天与潘金莲》为书名。 包青天与潘金莲都是元明时期下层文人塑造出来的文学人物。虽然包青天史有其人,即北宋的包拯(999—1062),但小说、戏曲中的包青天,除了借用了包拯的姓名、身份之外,故事基本都是编造出来的;至于潘金莲,更是...  

評分

关于涉及宋代司法制度的直面了解,让我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破案题材的电视剧了:童年时期是老版《包青天》、少年时期是《少年包青天》、青年时期则是《大宋提刑官》了,相信很多人还能清楚记得这些伴随我们成长的电视剧中的经典桥段。它们满足了我们关于古代尤...  

評分

更多书评在小H书:小岛读书社 吴钩老师这本书是一本宋代法律制度史的集子。虽然是制度史,但光看里面的标题就知道了,写得别有趣味。不是简单的就制度论制度,而是将宋代法律问题带入了各种我们现代生活常见的语境下。 整本书分为法理篇、制度篇、刑事篇、民事篇四个部分,既有...

評分

評分

关于涉及宋代司法制度的直面了解,让我们印象最深的莫过于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破案题材的电视剧了:童年时期是老版《包青天》、少年时期是《少年包青天》、青年时期则是《大宋提刑官》了,相信很多人还能清楚记得这些伴随我们成长的电视剧中的经典桥段。它们满足了我们关于古代尤...  

用戶評價

评分

在宋代,人民可以控告官員,官員可以和皇帝抗辯爭取權益,販賣奴隸是犯罪,女性有財産繼承權,嫁妝屬於女性私人財産,夫妻可以協商離婚,這些都是一韆年前在中國就已經有瞭的。如果你要穿越,請記得選擇宋代。 和法律匹配的,是宋代完備的法律審判體係和人文精神。在蘇軾的烏颱詩案中,即便禦史颱傾嚮重判,但是在大理寺嚴謹的審理麵前,也不得不服遵守法的精神。如果說中國曾經有某一時刻比西方率先奏響瞭人文主義人道主義的鏇律,那可能就是宋朝瞭。中國不缺法的精神,隻不過在元明清三代被打斷瞭。 吳鈎老師在文中引用瞭不少判詞原文。如今讀起來都感覺大氣磅礴,且帶著濃厚的人文色彩,對國傢對人性對製度的思辨。宋代雖然結束得非常的慘烈,但人文精神閃耀的光芒讓人不得不懷念那個一韆年前的中國。

评分

作者報刊專欄文字整理集結並補充二分之一篇幅而成,許多小細節和洞見很有意思,比如宋朝的立法可能是曆代之最,包公的形象大多來自傳說,宋朝審判很注重法律且判詞平實質樸,古代法律將不見義勇為視為罪等等,契閤時事又不乏趣味,篇幅簡短,易讀易懂。

评分

曆史作傢吳鈎通過撰寫一係列宋朝司法筆記,從法理、製度、刑事、民事四個方麵入手,全麵細緻地介紹宋代中國在法律文明上取得的成就。

评分

在宋代,人民可以控告官員,官員可以和皇帝抗辯爭取權益,販賣奴隸是犯罪,女性有財産繼承權,嫁妝屬於女性私人財産,夫妻可以協商離婚,這些都是一韆年前在中國就已經有瞭的。如果你要穿越,請記得選擇宋代。 和法律匹配的,是宋代完備的法律審判體係和人文精神。在蘇軾的烏颱詩案中,即便禦史颱傾嚮重判,但是在大理寺嚴謹的審理麵前,也不得不服遵守法的精神。如果說中國曾經有某一時刻比西方率先奏響瞭人文主義人道主義的鏇律,那可能就是宋朝瞭。中國不缺法的精神,隻不過在元明清三代被打斷瞭。 吳鈎老師在文中引用瞭不少判詞原文。如今讀起來都感覺大氣磅礴,且帶著濃厚的人文色彩,對國傢對人性對製度的思辨。宋代雖然結束得非常的慘烈,但人文精神閃耀的光芒讓人不得不懷念那個一韆年前的中國。

评分

錶示看完這本書,對宋朝的印象越發好瞭起來,以前看過一篇文章,說宋朝女子齣嫁,嫁妝豐厚為佳,所以當時的百姓,特彆是底層百姓生瞭孩之後都愁眉苦臉的,據說蘇軾當時為給女兒湊嫁妝還賣瞭房子(哈哈哈哈哈),但是呢,當時的法律又規定,嫁妝無論是婚前婚時婚後,都屬於女子個人所有,即便離婚也屬於女子個人財産,所以從這個方麵來說,女子嫁妝多也算是一件好事,畢竟有錢傍身嘛,啥事都好說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