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口述者李仲轩出身于书香门第,年轻时拜入三位形意拳大师唐维碌、尚云祥和薛颠门下,深得形意拳大义;后隐于市井几十年,不为武术表演化和商品化潮流所侵扰,洁身自好;及至晚年,机缘巧合之际,娓娓道来三位大师的言行和武学,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一幅传统武术界的人物风貌图,并透露了许多从前秘而不宣的练武秘技。滴水映月,令后学者得以窥见与传统文化水乳交融的原汁原味的中华武学。一代形意拳大师,为什么甘愿做一个普通的看门人?在人生的最后几年,他为什么又突然开口,将自己毕生经验和盘托出?《逝去的武林:一代形意拳大师口述历史》为您讲述一个真实的武林,讲述在那个武术被称为国术的时代中国传统武者的爱恨情仇。书中有武林旧事,有老一辈武者的思维意识,更有中华武术所独有的训练体系。
李仲轩(1915—2004),名軏,字仲轩,天津宁河县人,形意拳大师唐维禄、尚云祥、薛颠的弟子,武林名号“二先生”。其父系和母系均为京津地区的官宦大家族,因遵守“武林人士不能有官场身份”的门规,放弃做官机会。
34岁自武林退隐,遵守与尚云祥的誓言,一生未收徒弟,晚年于《武魂》杂志上发表系列文章,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和拳理,被誉为“中华武学最后一个高峰期的最后一位见证者”,在海内外武术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这般清滋味,料得少人知 ——《逝去的武林》读后 兰若与晚虫 这本书,真令我惊讶。 它不同于我以往读过的一切经典和著作。它没有华丽的辞藻,并非名家的力作,不是文学作品,也不是时尚中物,更不是什么可以让人津津乐道的谈资笑料。 如果要来读解,我这心里会升腾起一份巨...
评分大三的时候,开始习武。 因为我所学的专业的缘故,这门武术课是必修课程,也就是说它跟我的其他课程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考试不及格是要补考的。全班磨拳搽掌,等待看我补考的模样。 从蹲马步开始,扎的是四平桩。第一天上课,李老师表情严肃,手持戒尺,稍一站...
评分我是一个武术的外行,买这本书时是抱着看热闹、探密闻的心理,所以这本书只看了一半,就看不下去了。书名叫《逝去的武林》,我觉得叫《逝去的武功》更贴切,书中讲的最多的是如何练形意拳,如何站桩,如何呼吸,完全是李仲轩多年习武的心得,有点像授课。武师的奇闻逸事只不过是...
评分这本书写得太好了,不是说文笔有多么多么的好,更重要的是说的东西。虽然我不是练形意的,但也能悟到好多非常重要的东西,比如呼吸,比如腿功,比如架子,没想到会有这么多相似的地方。 除了说一些用法以外,也介绍了当时武林真实的水平,我相信所说的那些一点...
评分这本书是断断续续读完的,原因是舍不得一口气读光,每次拿起来看,都会心潮澎湃,一边拳脚比划。 这不是文人眼中的境界,这是武人的回忆。不是构思出来的奇想,而是身体本身的殿堂。 去年,我怀着这样的向往开始练拳,只不过想把自己的身影贴合在一个习武者的身影里,他没有面...
虽然很多拳法啊大师啊外行不懂,但是能感受到里面透出来的意境
评分原来江湖一直在那里
评分练眼、龙形搜骨、较丹田、闭五行、敏感、练法打法
评分看见跳悬崖摔不死,跟火车赛跑能轻松取胜,我就不想再看了。夸张也麻烦有个度。悬崖有二层楼高吗?还是火车是环线坐反了?
评分原来武术其实也是哲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