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二十岁的约瑟夫和十六岁的苏珊,正在位于租借地中央那所破败不堪的吊脚楼里艰难地生活着,而且不断地受到被地籍管理局收回这块租借地的威胁。约瑟夫的愤怒和爱情,苏珊的逆来顺受,某位若先生为勾引年轻姑娘而设的计谋……怎么办?母亲从未丧失毅力和希望,她精打细算,怀着一种谨慎、狡黠而清醒的热情策划着,她多么害怕与她的孩子们的最终分离——尽管她知道这是不可抗拒的。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编审、法国文学研究会秘书长谭立德女士根据伽里玛出版社1950年法文版新译。
玛格丽特·杜拉斯(Marguerite Duras,1914-1996)法国小说家、剧作家、电影导演,本名玛格丽特·多纳迪厄,出生于印度支那,在那里度过生命最初十八年的时光。炎热杂乱的殖民地,窘迫变迁的家境,忍耐偏执的母亲,放荡骄纵的大哥,温情落寞的“小哥哥”,如此种种影响了杜拉斯一生,在她日后创作中刻下深深的烙印。1932年后回法国定居,进入大学学习政治、法律等,曾在法国政府殖民部工作,参加过抵抗运动。1943年,以杜拉斯为笔名发表第一部小说《无耻之徒》,从此步入文坛。1950年的《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广受好评,入围当年龚古尔文学奖,并被改编成电影。一生创作了大量小说、剧作和电影作品,以电影《广岛之恋》(1959年)和《印度之歌》(1975年)赢得国际声誉,以小说《情人》(1984年)获得当年龚古尔文学奖。
译者简介:谭立德,1944年生,广东中山人,1983年2月至1985年1月赴法进修,1978年11月起在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丛书、译丛编辑部工作,现任研究所编审,法国文学研究会秘书长。编著有《文学中的自然主义》(责编)、《热奈特:叙述话语、新叙述话语》(副主编、责编)、《世界文论1~7辑》(副主编、终审)、《法国作家、批评家论左拉》(编选)、《把真实世界引入小说世界》(论文),译有《雨果戏剧集》(合译)、科莱特《松鼠》、帕特里克·莫迪亚诺《夜半撞车》等。
《抵挡太平洋的堤坝》真正触动我、令我错愕、使我动容的是,在这部小说中,没有任何虚幻和妄念,一切物,一切事,一切人,都万般真实,如其所是。 希望和绝望,这似乎是杜拉斯所触及的永恒的主题,《直布罗陀水手》、《平静的生活》、《广岛之恋》等等,无一例外。在...
评分玛格丽特·杜拉斯经常书写自己的故事。甚至同一事件会被反复书写成不同版本。如《抵挡太平洋的堤坝》里若先生的故事,后来演变成她最著名的小说《情人》,最后又在剧本味浓重的《中国北方的情人》里又一次上演。 在2006年出版的《战争笔记及其它》(CAHIERS DE LA GUERRE ET A...
评分 评分我不知道该怎样去扼制、去解释这种痛苦。 断墙残垣在近百年后我的子夜里愤怒地站着,又无奈地呻吟着。永远生长不起的植物腐尸般漂进想象里,肿胀,霉烂,“装点”着好端端的生命。一个普通的知识妇女,一位了不起的母亲,蓬头垢面,神情呆痴,被岁月榨干了青春的丑陋躯...
评分玛格丽特·杜拉斯经常书写自己的故事。甚至同一事件会被反复书写成不同版本。如《抵挡太平洋的堤坝》里若先生的故事,后来演变成她最著名的小说《情人》,最后又在剧本味浓重的《中国北方的情人》里又一次上演。 在2006年出版的《战争笔记及其它》(CAHIERS DE LA GUERRE ET A...
啧啧。。。终于过了读杜拉斯的年纪。。现在宁愿看枯燥无味的理论书籍,或者带着点cult片调调的南美文学,也不愿意沉溺于法语文学啰里八嗦的纠缠。什么时候不再为这种小说惊心不止,就说明姑娘已经长大了。。。
评分比《情人》好多了。扎实,真诚。杜拉最好的小说——至少是之一。
评分人必须依靠某种东西而活
评分情人的另一种写法
评分这一次,没有粉饰过的情绪和场面描写,没有精致的格言,只是赤裸裸的租借地上被海水浸透长不出秧苗的盐碱地,土地边未完工的吊脚楼,楼里能量旺盛又濒临绝望的母亲,不更事的青春大好的女儿,粗鲁勇敢的儿子。杜拉写的就是她自己的家庭,相比亲情,用纠葛两字更贴近其质地。而她让人觉得美极了的地方,曾是那引而不发的一切。但给地籍管理员最后那封信里的发作,却有太平洋一般震撼人心的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