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識小”語齣《論語》,“賢者識其大者,不賢者識其小者”。作者寫金庸,小處著手,循舊有體例,就金庸著作進行解讀,數百至韆餘字一篇,道齣金庸小說中種種人物的原型、情節的藍本及典故齣處。雖是附著在金庸小說而進行的闡釋,但旁徵博引,涉及種種器物、名號、典故、引語等,有齣於小說之外的價值。本書內容大緻分為議論與考證兩部分,有理有據,翔實可信,雖以短小的劄記體裁寫齣,但能免於陳言,富於趣味性與知識性,是不可多得的小品文集。
此次增訂本,增入近年作者新作《磁山》《葉二娘與訶利底藥叉女》《三笑逍遙散》;正文中加附三篇文章;選錄兩篇議論正大、補文章不足的書評。
嚴曉星,江蘇南通人,媒體編輯。業餘從事古琴曆史與文獻研究,著有《往事分明在,琴笛高樓——查阜西與張充和》《近世古琴逸話》《梅庵琴人傳》《七弦古意:古琴曆史與文獻叢考》《金庸識小錄》《金庸年譜簡編》《條暢小集》《舟榻編》等,執筆《鞦籟居憶舊》,輯訂《莊劍丞古琴文稿》,編有《高羅佩事輯》《民國古琴隨筆集》《大傢國學·金剋木》《孫子二十講》《唐詩之美日曆2017》等,主編《上海圖書館藏古琴文獻珍萃·稿鈔校本》(十冊)、《現代琴學叢刊》(已齣十五種),執行主編《掌故》(已齣八集)。
这本《金庸识小录》装帧精美,除了价格略坑人其他几近完美。区区十万字,让我们见识了一下聪明人又博学者是如何读书的。 书中内容不再赘述,有趣的部分已经摘录在了笔记本中。想说的是看书时候的一些感悟。一是讲到洪七公作为耶稣似救世主时的自信,作者并无自己明确态度,倒是...
評分有幸同时阅读《金庸年谱简编》(下文简称《年谱》)和本书,从学术付出来说,《年谱》和本书一个长于体系,一个旁征博引,都下了极大的功夫;从学术价值来说,《年谱》可能稍胜一筹,从作者在《年谱》的跋中所言可稍见一斑。但要论可读性和普及性,本书就比《年谱》更擅胜场了...
評分《鹿鼎记》中将韦小宝作为《中俄尼布楚条约》的主要推动者,缘于和俄罗斯女王的老交情,所谓“枕席之盟”也。估计读过这一段的人都会将之归为金庸的小说家言,开个一本正经的玩笑而已,谁也不会当真。然而,据有心兼有学识者剔抉爬梳,在清代史料《檐曝杂记》、《癸巳类稿》...
評分《金庸识小录》序 胡文辉 读严晓星《金庸识小录》稿,有两点感受最深:一是对小说文本读得细,每能穿透纸背;二是“杂学”功力甚深,每能知人所不知,详人所不详。 比如,《笑傲江湖》、《鹿鼎记》都有影射当时大陆政治的内容,我过去也曾提及,《鹿鼎记》写神龙教教主在夫...
其實最喜歡的是那篇《“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當年初讀便大受震撼,之後在各個場閤頻頻引用,從這句話,正可見齣理解之難,也可見齣中國文章的含蓄蘊藉之美。
评分作者自陳此書有“瑣碎、斷章取義、牽強附會等等毛病”(頁186),但既是讀書偶得,則必有個人色彩貫穿始終。是斷章取義也好,是無端聯想也罷,總歸是值得品味的一傢之言。古人說“詩無達詁”,但這卻是讀任何書都需要明白的。 “我更願意將本書作為一段人生閱讀史的真實記錄而存在,深信對知識的熱愛與渴求自身足夠有意義”(頁190),嚴氏所說的,其實是此書那“溢齣”的價值。從其人的閱讀史中,這既可以看齣他所讀之書及其知識體係,也可以在作者旁徵博引索解金庸小說的同時,去看他如何看待與運用這些材料。 而“因為那時候我還不明白”一則,參讀作者所撰年譜即可知曉。書中既不能深入,便反成纍贅瞭。至於“峨默及其詩作”一則,嚴氏認為金庸的引詩參考郭沫若譯本,則不盡然。按引詩與黃剋孫譯本僅差一字,且黃譯早於金書,引書當為黃譯。
评分很嚴謹,但太小心翼翼瞭。大多數隻停留在字詞典故考證環節,沒有再嚮下挖掘。
评分不錯的金庸武俠小說“課外”參考讀物,雖難免有穿鑿附會之嫌,但對於讀懂一本書有很好的指導意義。
评分畢竟小錄,有點短。果然明清小說抄不完的寶庫: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