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梵,1963年生,“后新生代”代表作家,著名诗人。1983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目前在南京理工大学诗学研究中心教授文学与艺术课程。其小说、诗歌、评论等作品见于《人民文学》、《钟山》、《山花》、《作家》、《大家》、《花城》、《北京文学》、《青年文学》等期刊、年度小说最佳选本、排行榜等。作品被译成英语、德语、意大利语、希腊语等文字。
其长篇处女作《第十一诫》于2003年首次出版,引起强烈反响,被网络誉为“书写年轻知识分子校园青春忏悔录的杰作”,被文坛称作“描绘知识分子的当代经典”。
一个刚刚大学毕业便遭遇分配猫腻的倒霉的优秀学生,几经周折终于谋得了一个助教的名额,在教授的手下辛苦奔走,一边对风情万种的师母无限遐想……小说兵分两路,从容不迫地展现了学院体制内翻云覆雨,尔虞我诈,色欲迷离的众生态……
与《洛丽塔》一样深刻,审视知识分子的不伦之爱。
与《钢琴女教师》一样另类,因为性的泥沼而终于自毁。
黄梵的文字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美:均衡、致密而充满暗示性 。《第十一诫》的魅力和成就,不仅得益于叙事语言的卓然风致,也受惠于作者对现实的冷静观察和洞幽烛微。
——格 非
我一直认为《第十一诫》是中国小说界一部非常独特的作品。可惜它的成就与引起的反响不成比例。但我想,随着时间的流逝,《第十一诫》不仅不会淡出人们的视野,可能还因为迟早有一天这样的主题再次浮现,还会重新进入我们文学的中心。
——汪 政
黄梵的小说深具冷色的幽默和充满诘问精神的沉思,他对当代知识分子复杂而隐秘的内心,作了精微的省察,对知识生活背后的灵魂沉浮,也有锐利的揭示。加上他简约、节制的叙事,细密、精准的语言,共同塑造了《第十一诫》作为优秀小说的独异面貌。
——谢有顺
《第十一诫》并没有呈现给我们一个道德的地狱,倒不如说它探寻了一种可能的人类生存情境。慢性中毒的阴郁氛围孕育出冷静的疯狂:主人公最终毁灭性的选择留下的既是一个人性之谜,也是一个人性之诫。它不是存在于神/人之间,而就存在于人/人内部;不是存在于作者满含讥诮的叙述中,而就存在于我们的阅读和反思中。
——唐晓渡
作者是个完美的人,书的结局让我怅然。 工作后却真的发现,原来真的有这么多帮派,有不同的情谊,有不同的利益圈,有特别的地下关系,许多许多,让人头晕,却又进一步理解了-真实世界。
评分黄梵的《第十一诫》说超过《围城》,未免有失偏颇,《围城》的厚度和广度除了像钱默存这样过目不忘的奇才,基本没人写的出来。但是黄梵这本书的确深深震撼了我。 围城让我看到的多是一种敷衍过活和勾心斗角的生活状态;第十一诫却是一场灵魂与欲望的拷问,两本书写的都是知识分...
评分《第十一戒》访谈录 采访者:何晴 1,听说出第一版时被出版社拒绝的原因是“个中原因是这部小说对知识分子的描绘,令许多编辑感到惶恐、不安,甚至心有余悸。”能否谈一下哪些情节令他们有这样的感觉? 黄梵:编辑没谈得太详细,但我从电话或来...
评分小说的思考形式 ——读黄梵的长篇小说《第十一诫》 李心释 我喜欢作家在《再版前言》里发现的一个悖论,他称之为“中国式逻辑”:“一方面说我写的中国知识分子不真实,没有摆脱虚想,另一方面又伸长脖子在小说之外找出一个个原型。”但这是一个灰色的“喜欢”,我不知道我们时...
评分黄梵《第十一诫》:逾越“十诫”围城的告诫 浪子肖涛 这是信仰匮乏时代一个作家对学院知识分子的病历考察报告。与传统和当下的众多相关书写,不期然地形成了话题接轨和精神切换,堪称一曲多声部的复调。《圣经》中摩西领犹太人出埃及至西奈山上,传“十诫”,大致可概括为...
和阎连科先生《风雅颂》一样,是“一脚踢在中国知识分子裤裆”。知识分子的道德沦丧和深陷大学的学术腐败之中,从性中获得权力。这几乎是最可怕的灾难。没了脊梁骨和底线的知识分子,最后都成了信口开河,说些蠢话且让人反感的叫兽!
评分买回来做收藏
评分说者推荐理由:80后该看看。后面虽然很少对话,但是紧张的气氛却是铺面而来的。2003
评分2016-08-28幽默微过,语言略糙,情节稍假。
评分女人如水,魅惑天成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