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销员之死

推销员之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
作者:[美] 阿瑟·米勒
出品人:
页数:232
译者:英若诚
出版时间:2020-8-31
价格:45.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32783038
丛书系列:阿瑟·米勒作品系列
图书标签:
  • 悲剧
  • 戏剧
  • 美国文学
  • 社会问题
  • 家庭
  • 梦想
  • 幻灭
  • 资本主义
  • 心理
  • 死亡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人不是水果,你不能吃了橘子扔掉皮。”

★“美国戏剧的良心”阿瑟•米勒巅峰之作

★ 著名戏剧艺术家、《推销员之死》中国首版主演英若诚先生翻译

★ 一举囊括普利策奖、托尼奖、纽约剧评界奖三项戏剧大奖

★ “一枚被巧妙埋藏于美国精神大厦的定时炸弹”

《推销员之死》是被誉为“美国戏剧的良心”的著名戏剧家阿瑟•米勒巅峰之作。威利•洛曼是一名推销员,壮年时的他业务能力可靠,妻子琳达持家有道,两个儿子比夫与哈皮也让他引以为傲。然而,随着时光的流逝,他的好运气似乎正离他远去,他的生活也渐渐失控……作者撕碎了“美国梦”的光鲜表象,满怀同情地洞察了小人物的悲剧命运,并不动声色地将其希望和痛楚呈现在戏剧舞台之上。本剧发表于1949年,在百老汇连续上演了742场,获得普利策戏剧奖、托尼奖、纽约剧评界奖,是首部一举囊括三大戏剧奖的剧本,让阿瑟•米勒成为美国家喻户晓的作家。1985年被改编为同名电影,由奥斯卡影帝达斯汀•霍夫曼主演。本书译者英若诚先生为我国著名表演艺术家、翻译家、话剧导演,在阿瑟•米勒亲自导演的《推销员之死》中国首演中担任主角。

作者简介

阿瑟•米勒(1915-2005)

美国当代最杰出的戏剧家之一,与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并称为二十世纪美国戏剧三大家,被誉为 “美国戏剧的良心”。著有《推销员之死》《萨勒姆的女巫》《都是我的儿子》《桥头眺望》《堕落之后》《代价》《美国时钟》等多部戏剧。他的作品针砭时弊、直言不讳。米勒一生获奖无数,包括1949年普利策奖、两次纽约戏剧评论奖、奥利弗最佳戏剧奖等。

目录信息

导言/梅绍武
第一幕
第二幕
安魂曲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读之前就知道是部很好的戏剧。因为是悲剧,一直拖着没读,后来鼓足了勇气去读。一口气读下来,就是为了一口气的痛。 在压抑的城市里,人总要压抑地活着。老威利为了家庭,总是打肿脸充胖子,和妻子、儿子、邻居炫耀自己的推销员事业。妻子为了他的自尊而逢迎,儿子们对他的不屑...  

评分

人如何过的幸福?应该是知足吧。当一个人的野心和他的能力不匹配时,他无论如何只能是不幸的。 真的细说老威利、比夫、哈罗德这三个父子究竟在人生中哪一步走错了可能要说的有很多。老威利死要面子的倔强,对知识的摒弃,不认现实而盲目吹牛,甚至具体到一件事就是在波士顿的那...  

评分

推销员威利因何而死? 不仅中国有经济快速增长后的停滞不前,阿瑟米勒写作时的美国也一样,1949年,比我们早了60年。经济繁荣可以掩盖的社会和道德问题,在生存冲突尖锐时骤然显现。王尔德说,道德,只有放在钢丝绳上才能检验出来。美国梦泡沫挤扁,破灭了,这是谁之过,难道不...  

评分

《推销员之死》是一出典型的现代悲剧。它暴露了美国社会的某些弊病,粉碎了“人人可以成功”的神话。威利•洛曼是剧中的悲剧人物。他的悲剧在于死抱住错误的价值观念不放,不能面对现实。他的一生在错误的梦想中度过,也为了一个错误的梦想而死。威利代表了他那个阶层,因此...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阿瑟·米勒说他最崇敬契诃夫和托尔斯泰,我却觉得这部剧更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气质上很难不让我联想到《白痴》。都是同样的自戕,以无上的骄傲把生活拖入无解的混乱与痛苦的深渊,毁灭的不仅是自己,还有最深爱的人。老实说,我对威利·洛曼这样一个人实在同情不起来,自相矛盾又偏执狂的性格在生活中让人难以忍受,明明自知有巨大的过错,却又懦弱地不敢承认,只能用愤怒与偏执掩盖心虚,自我逃避。因为他害怕承认,他知道一旦真实地面对自己,那将是对其一生的全盘否定。结尾的自戕也是以臆想中的崇高牺牲实现自我摧残式的精神满足,是残酷的悲剧,但这种最高程度的无私其实是为了实现最高程度的自私。另一方面,被系统性地困在资本主义与消费主义中的人们又无路可逃,我这样高高在上的指责只因利维坦的铁拳还未捶在我身上,我们都是被困住的人而已。

评分

看完莎士比亚全集后还是没过足戏剧瘾,索性把经典的戏剧都看了,很喜欢这个故事,特别由于个人经历体会特别深,有些像自己的故事,特别是对剧中父亲的角色,非常同情和心疼,像自己的父亲一样,一层层的人际关系,一层层的生活压力,与儿女间的、与兄弟间的、来自社会的、来自他人的期待的、来自同辈的,都在把父亲一点点压垮

评分

阿瑟·米勒说他最崇敬契诃夫和托尔斯泰,我却觉得这部剧更像陀思妥耶夫斯基,气质上很难不让我联想到《白痴》。都是同样的自戕,以无上的骄傲把生活拖入无解的混乱与痛苦的深渊,毁灭的不仅是自己,还有最深爱的人。老实说,我对威利·洛曼这样一个人实在同情不起来,自相矛盾又偏执狂的性格在生活中让人难以忍受,明明自知有巨大的过错,却又懦弱地不敢承认,只能用愤怒与偏执掩盖心虚,自我逃避。因为他害怕承认,他知道一旦真实地面对自己,那将是对其一生的全盘否定。结尾的自戕也是以臆想中的崇高牺牲实现自我摧残式的精神满足,是残酷的悲剧,但这种最高程度的无私其实是为了实现最高程度的自私。另一方面,被系统性地困在资本主义与消费主义中的人们又无路可逃,我这样高高在上的指责只因利维坦的铁拳还未捶在我身上,我们都是被困住的人而已。

评分

推销员之死的悲剧就在于资本逻辑下价值单一的标准拒绝了任何和解可能。父亲的角色与赚钱画上了绝对的等号,仿佛他失去创造消费意义上的财富就没有任何价值,这直接引起了他们的焦虑。在他们看来,不公之处就在于他们曾经燃烧了自己的血肉为全家人求得生存,他们忙忙碌碌的一生却发现被现代社会“背叛”,孩子们纷纷前往大城市发展,空荡荡的房间不再有幸福美满的团聚,家庭被资本彻彻底底地裂解。于是乎当子辈在这样的现实中向父辈坦诚相待,他们无论如何都无法接受,“怨气,怨气,怨气!”他们以近乎于无理取闹的借口的搪塞,似乎是陷入了俩中身份互相切换所产生的混沌:因为他们一方面无法承认资本的力量取代了家庭关系中父权,一方面又为自己身为社会中平庸的螺丝钉发出复杂的感慨,甚至我们可以说是一种非理性的控诉。

评分

无论你们吵左吵右,批判这个指责那个,揭露背后的藏起眼前的,说着假的做着虚的,种种种种,death of a salesman巍然不动,它永远有价值,只要还有人活着,社会还在运作,亚瑟米勒就永远是一座被文化和时代节点堆积的丰碑。不管一个人有没有看过他的文字,都没办法绕开他散落在人类精神里的星火,你可以用一百个一千个一万个角度看他,他和他的戏剧坦然地敞开:开膛破肚,烫手灼心的。像苏珊桑塔格说的那样,观众们有没有成熟到可以面对悲苦的公理呢。他不知道,他们不知道,但他们奋力地问,声嘶力竭地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