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与权力

价值与权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上海古籍出版社
作者:王思渝
出品人:
页数:0
译者:
出版时间:2019-12
价格:0
装帧:
isbn号码:978753259432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文化遗产
  • 遗产保护
  • 考古
  • 王思渝
  • 批判遗产研究
  • 大遗址
  • 价值
  • 权力
  • 哲学
  • 社会
  • 政治
  • 思想
  • 批判
  • 结构
  • 权力关系
  • 价值判断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以中国的大遗址展示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价值”和“权力”两个关键词对隐藏在大遗址展示背后的主体和主体间关系予以了详细的讨论。全书建立在实证案例的基础上,不仅对大遗址展示直接相关的展示形态、遗址公园等具体问题予以描述,还对以批判遗产研究为代表的西方理论做出了回应,同时将重点落在政府行为、条块关系、土地财政、考古学家诉求以及在地社区等主体问题之上。借此,全书一方面想要以大遗址为例探讨一种遗产研究的学术话语体系,另一方面也希望对当下的大遗址实践有更多的反思和启发意义。

作者简介

王思渝,201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获博士学位,同年开始继续在北京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文化遗产、博物馆学等。曾经长期在四川、河南、山西、山东等地开展文化遗产相关的田野调查工作,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等委托的研究项目,独立或参与策划多场博物馆主题展览,在国内外发表相关研究论文10余篇。

目录信息

目录
序/杭侃
导言 作为一种现象的大遗址展示 /1
0.1 大遗址展示问题的政策框架 /3
0.2 章节安排与研究方法/7
第一章 大遗址展示的概念?既有研究与整体现状/10
1.1 问题的边界:“大遗址”和“展示”/10
1.2 关于大遗址展示的既有研究 /12
1.2.1 大遗址展示的方式与原则 /12
1.2.2 大遗址与主体 /15
1.2.3 小结 /17
1.3 大遗址展示的现状 /17
1.3.1 考古特性的突显/18
1.3.2 与公园的“联姻”/23
1.3.3 遗留问题:考古与公园的对立?/34
第二章 视角与切入:从批判说起/36
2.1 批判的思想 /36
2.2 批判遗产研究的成型与发展 /38
2.3 不仅是遗产:批判研究在博物馆领域的影响/40
2.4 以价值和权力切入批判 /42
第三章 2000 年以前的考古遗址展示 /46
3.1 考古?遗址展示与政治:半坡遗址博物馆的建立 /46
3.2 基于“公”的保护与展示 /49
3.3 考古学家的身份与挑战 /56
3.3.1 出土文物的归属 /56
3.3.2 考古学家的态度 /58
3.4 小结 /63
第四章 变与不变:大遗址展示中的“失灵”困境 /64
4.1 国家文物局的倡议与现实选择 /64
4.1.1 国家文物局的制度设计 /64
4.1.2 政策出台的价值与权力背景 /69
4.1.3 大遗址展示政策的特点 /72
4.1.4 被作为“典范”的大明宫遗址 /74
4.1.5 国家文物局层面的降温 /79
4.2 经济诉求下的地方政府/81
4.2.1 建设和土地的吸引力 /82
4.2.2 工程建设类项目的意义 /86
4.2.3 文化名义和土地经营 /89
4.2.4 展示与区域重塑 /99
4.3 小结 /108
第五章 2000 年以后考古学家的身份转换 /110
5.1 大遗址展示相关政策中的考古工作 /110
5.2 与规划团队的合作困局 /112
5.2.1 咨询和审核:大明宫遗址案例的尝试 /113
5.2.2 “便利性”陷阱:仅被作为基础材料的考古工作 /115
5.3 考古学家的参与:持续工作?持续合作 /117
5.3.1 常见的参与模式 /118
5.3.2 金沙遗址案例的启示 /120
5.4 突破的意义 /123
5.4.1 特定条件下的突破 /123
5.4.2 两对二元结构以外的模糊地带 /126
第六章 遗忘与隐现:大遗址展示与在地社区发展/130
6.1 移民与搬迁:从起源到争议/131
6.1.1 思路的提出与现状 /131
6.1.2 繁重的实施成本 /135
6.1.3 基于遗产话语体系以外的影响 /137
6.2 在地社区的参与 /139
6.2.1 展示的先声:管理问题上的在地社区参与 /140
6.2.2 展示设计当中对在地社区的呼唤 /140
6.3 “上”与“下”的纠结 /143
6.4 小结 /149
第七章 结语 /151
参考文献/153
后记 /173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案例和政策分析为主,理论反思太少。有用的内容不多。作为博论,有些不合格了。

评分

作者的博士论文。名字起的很吓人,但内容没有太惊艳。这种研究既不是考古学的方法,也不是批判遗产研究。有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子,但都太浅显了。语言表述确实让人很难读,并发现了参考文献的两个小错误p171: the birth of the museum(少了the),museums and the shaping of knowledge(不是shape)。

评分

案例和政策分析为主,理论反思太少。有用的内容不多。作为博论,有些不合格了。

评分

案例和政策分析为主,理论反思太少。有用的内容不多。作为博论,有些不合格了。

评分

案例和政策分析为主,理论反思太少。有用的内容不多。作为博论,有些不合格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