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成就,光榮與夢想歸於工業化。快速的工業化,為我國帶來瞭近40年的快速經濟增長,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全球*的貿易體,全球的製造業基地。
下一步該怎麼走?答案是從工業化到城市化。這是對我國經濟發展曆史路徑的概括,也是觀察中國經濟社會變遷的一個視角。作為曆史的觀察記錄者,作為研究經濟變遷和城市發展的學者,作者認為,快速工業化的階段已經過去,中國要完成經濟轉型,就要讓城市化接力工業化,成為經濟發展的關鍵詞。
作者盡可能從純粹理性的角度,梳理這40年的邏輯和拐點。作者指齣,城市化接力工業化,是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的要求。城市是現代經濟的載體,是技術創新、産業升級、消費升級的容器,未來的發展動能來自進一步的城市化,以及城市格局的進一步改善。未來的精彩故事,都將圍繞“城市化”這個主題發生。
徐遠,北京大學國傢發展研究院金融學教授,北京大學數字金融中心高級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美國杜剋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領域為宏觀經濟、金融市場、中國經濟改革,對宏觀經濟形勢、金融投資、匯率波動、房地産、城市化等問題有係統研究。
著有《城裏的房子》《經濟的律動》《人·地·城》《深圳新土改》《中國經濟增長的效率與結構問題研究》,在Journal of Finance、Review of Finance、《經濟研究》、《管理世界》等國際國內學術期刊發錶論文40多篇,在FT中文網、澎湃新聞等財經類媒體發錶經濟評論100多篇。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觀點可以,內容過少。
评分書名已經說明全部。恰好最近幾天看到300萬以下城市取消落後門檻以及相關的文章。宏觀經濟學裏也說到瞭很多這書裏又提的。所以城市化應是現在和未來還較長一段時間的國傢主題。隻是書由幾篇小文章組成,像極瞭你訂閱的此主題公眾號文章。
评分隨著我國經濟成就越來越大,很多人會擔心中等收入陷阱,擔心其可持續性等等,本書是這方麵探討的成果。我們受益於工業化,在短短幾十年走瞭西方一百多年的路,經濟上取得瞭不可思議的發展,書中對比很多發達國傢的發展曆史,作者傾嚮於更高的城市化是繼續經濟發展的方法。 但是隨著技術的發展和普及,尤其是這次疫情的影響,也許這個問題的解並不在城市化。 再說到本書,寫得有點亂,七零八落,兩篇附錄要比正文精彩得多。
评分感覺就是網紅經濟學傢的水平……觀點很明確,論據不足,值得深入探討……分區域等
评分城是硬件,市是軟件,城講究穩定,市講究活力。 工業化超前,城市化滯後,是中國的現狀,改革開放初期通過建工廠(招商引資和工業園區,降低工業化成本,提高産能)、搞基建(完善運輸網絡,降低市場流通成本)和建房子(融資手段),中國快速復製,實現瞭工業化,但城市化是人聚集在一起形成的生態係統,是一套基礎設施之上功能機構分工復雜的網絡,要慢慢來。 中國的現狀,經濟增速三個反超和房地産的一個分化:大城市反超中小城市,消費型城市反超投資型城市,服務型城市反超工業型城市;大城市房價大上漲,中城市小漲,小城市不漲。 因為人時間有限,是空間厭惡的,在大城市配套完善,能節省時間,均攤成本,集聚高端資源,因此提高瞭人均效能。 城市是由基礎設施如水、電、能源、交通、綠化、防災,以及功能機構如教育、醫療、政府、公司、行會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