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博弈》(第三版)是2019年2月中信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约翰·s.戈登,中文版译者为祁斌(经博2002)。该书讲述了以华尔街为代表的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史,以华尔街为主线展示了美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全过程。书中大量的历史事实和经济数据,让我们可以更全面和准确地认识美国资本市场的发展过程。自该书首版以来,已经重印了84次。本次第三版为全新增订版,更新到2019年,并增加了译者撰写的60个专栏等内容。
[美]约翰·S.戈登 (John S. Gordon),美国作家和经济历史学家,1944年生于纽约,其祖父和外祖父均在纽约股票交易所拥有席位。戈登于1966年毕业于范德比尔特大学,获历史学学士学位。1999年,《伟大的博弈》出版,这本书获得各界广泛关注,美国全国广播电视公司(CNBC)还专门为此书制作了长达两个小时的专题报道。
祁斌,1968年出生,清华大学物理学学士、经济学博士;罗切斯特大学生物物理学硕士;芝加哥大学MBA。1996—2000年,就职于高盛集团等华尔街金融机构,回国后,历任中国证监会战略发展委员会委员、基金监管部副主任、研究中心主任、北京证券期货研究院执行院长(兼)、创新业务监管部主任、国际合作部主任。目前担任中投公司副总经理,是中投公司执行委员会和投资委员会成员。
华尔街的成长似乎延续了美国其他领域发展的共同模式:起于草根,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规范完善,终至于光大。言语寥寥,但是如果真的细细展开,两百多年的时光,期间的诡谲险恶,自然让人惊心动魄,正如书名:一场伟大的博弈。 尽管中国有5000年的悠久历史文化,但就资本...
评分虽说不是股民,时常瞄几眼报摊上的商务报刊,还是能够感受到中国股市的乌烟瘴气。 免不了产生了一个外行的疑惑:好端端的证券市场到中国变得这样另人绝望,这是制度的问题,还是所谓的民族劣根性,国人的丑陋?读完了“伟大的博弈”,终于有了能让自己满意的看法。 当然,“伟...
评分虽说不是股民,时常瞄几眼报摊上的商务报刊,还是能够感受到中国股市的乌烟瘴气。 免不了产生了一个外行的疑惑:好端端的证券市场到中国变得这样另人绝望,这是制度的问题,还是所谓的民族劣根性,国人的丑陋?读完了“伟大的博弈”,终于有了能让自己满意的看法。 当然,“伟...
评分从来都崇拜那些说故事能从一个点出发,把所有问题都串联起来的人。无论从哪个点,哪个角度,我都不介意。这本书毫无疑问是了解美国金融史的最好选择之一。当然,未必是这个版本。普遍反映05年那版更好。伴随着对历史的阐述以及补充的名人轶事,这是一本有趣的书。 1、纽约和华...
评分这本书对于历史的描述还算中规中矩,有些故事也挺精彩的。但我最初希望能从这本书中找到华尔街是如何发展自身,通过各方不断博弈,最终形成现有的成熟制度的过程。但书中对于故事的描述比较多,对于真正博弈的分析不足,比较遗憾吧。
投资者总是短视的。书中这么一段我很喜欢:铁路发展过程中,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相互促进的巨大意义显露无疑。马克思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使个人资本增长到足以修建铁路的程度,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哎,这就是金融的力量啊,不能完全做风险厌恶型企业家,鲁冠球造了这么多年车还没造出来,而李书福已经中国第一了。 另外能感觉到祁斌总对这本书付出的心血,不过拍摄水平还可以再提升一下哈哈
评分投资者总是短视的。书中这么一段我很喜欢:铁路发展过程中,资本市场和实体经济相互促进的巨大意义显露无疑。马克思说,“假如必须等待积累使个人资本增长到足以修建铁路的程度,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还没有铁路,但集中通过股份公司转瞬之间就把这件事完成了。” 哎,这就是金融的力量啊,不能完全做风险厌恶型企业家,鲁冠球造了这么多年车还没造出来,而李书福已经中国第一了。 另外能感觉到祁斌总对这本书付出的心血,不过拍摄水平还可以再提升一下哈哈
评分作为经济学的周边读物还是挺有趣的,虽然厚但是没什么专业难度,挂了博弈的名字实则并没有博弈论相关知识。翻译的也蛮流畅。题材文风就是中信一贯的面向大众,尤其是机场客人。不过这种自己给自己列提纲划重点的风格也不知道是作者本人还是译者搞的,可能是怕机场客人太忙没功夫细看吧。
评分一部波澜壮阔又言过其实的金融史
评分一本喧宾夺主的书,有必要在几乎每张图片下面注明是译者拍摄吗?作者本身的观点也非常有偏见,除开史实之外的观点可以看看,不可轻信。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