谛听杂音:报纸副刊与香港文学生产(1930-1960年代)

谛听杂音:报纸副刊与香港文学生产(1930-1960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华书局
作者:樊善标
出品人:
页数:450
译者:
出版时间:2019-8
价格:98.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101139471
丛书系列:香港中文大学中文系学术文库
图书标签:
  • 文学
  • 出版史
  • HK
  • 2019
  • 香港
  • no
  • 香港文学
  • 报纸副刊
  • 文学生产
  • 1930年代
  • 1960年代
  • 近代中国
  • 文化记忆
  • 媒体研究
  • 社会变迁
  • 语言杂音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本书共分三辑。第一辑:1930年代“南来文人”的角色和贡献;第二辑:1940、1950年代之交“青年文化教养”的成效;第三辑:1950、1960年代“香港的自我论述”。另有一篇附录《香港报纸文艺副刊研究的回顾》。作者从报纸副刊入手,从以上三个阶段详细探讨了香港文学的生产、发展以及个性,涉及《大公报·文艺》、《立报·言林》、《星岛日报》、《新生晚报·新趣》等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纸副刊以及众多的香港作家。

作者简介

樊善标,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教授。

目录信息

序论:副刊·文学·香港
第一辑1930年代“南来文人”的角色和贡献
从香港《大公报·文艺》编辑策略的本地面向检讨南来文人在香港的“实绩”说
一、引言
二、“后方烦闷”的驱除
三、“挑战”香港文艺青年
四、结语:香港的可能
香港《立报》主导权问题重探
一、引言
二、关于《立报》在香港的复刊
三、关于香港《立报》的核心人员
四、诠释权的竞争
五、结语
抗战时期南来香港文化人的国家想象与在地关怀
——萨空了主编香港《立报》“小茶馆”副刊的个案
一、引言
二、“向‘下’走”到香港的“小茶馆”
三、公共空间的建构与失落
四、《懦夫》的私人世界
五、结语
文艺与抗战
——叶灵凤主编香港《立报·言林》的侧面观察
一、引言
二、保持光荣的传统
三、“抗战八股”与公式化写作
四、读书者的立场
五、自由表达的限度
六、另一个园地的吸引力
七、结语:武器与改造
第二辑1940、1950年代之交“青年文化教养”的成效
1940、1950年代之交香港《星岛日报》“学生园地”版的青年文化教养
一、引言
二、“学生园地”概貌
三、回避政治?
四、左翼和左翼以外
五、结语
1940、1950年代之交《华侨日报》两个学生“园地”的青年文艺培养
一、引言
二、政治与非政治内容
三、编者与论争
四、发表场地对作品类型的吸纳
五、从“学生园地”看“学生周刊”
六、结语
第三辑1950、1960年代“香港的自我论述”
阅读香港《新生晚报·新趣》1951年的短篇故事
——管窥“香港意识”的生产和传播
一、引言
二、《新生晚报》与“新趣”版
三、阅读“新趣”版故事
四、维系读者群与建构共同感
五、结语
案例与例外
——十三妹作为香港专栏作家
一、引言
二、抗拒文化圈
三、建构“专栏作家”身份
四、挑战与响应
五、结语
当胡兰成遇(不)上十三妹
本命、前世与分身
——作家十三妹的笔名与发表场地考
一、引言
二、笔名
三、发表场地
四、结语
学生的园地,还是园地的学生
——香港《星岛日报·学生园地》的转折
一、引言
二、栽培学生的“园地”
三、作为地方的“学生园地”
四、文学“园地”的契机
五、结语
粤语入文与雅俗界线
——以1950、1960年代《新生晚报·新趣》为考察对象
一、引言
二、小说、怪论、散文中的粤语
三、社会结构转型与报纸副刊
四、作家十三妹和粤语入文的机遇
五、结语
附録
香港报纸文艺副刊研究的回顾
一、引言
二、专栏杂文研究
三、专栏杂文以外的研究
四、结语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出这个书太难了,当然也只是偶尔碰上此类选题,以后应该不会再做了。

评分

出这个书太难了,当然也只是偶尔碰上此类选题,以后应该不会再做了。

评分

出这个书太难了,当然也只是偶尔碰上此类选题,以后应该不会再做了。

评分

出这个书太难了,当然也只是偶尔碰上此类选题,以后应该不会再做了。

评分

出这个书太难了,当然也只是偶尔碰上此类选题,以后应该不会再做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