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的中国乡村,麦子熟了,端方高中毕业回到家乡王家庄遇到地主家的女儿三丫,两个年轻人勃发的荷尔蒙就此升腾起来了,欲望在试探中相互逼近,二人终于初尝禁果。然而,热烈的爱情难以逾越悬殊的身份鸿沟,二者的命运就此直转急下……
《平原》是毕飞宇长篇小说代表作,曾经压倒性的政治力量已经疲软,旧的东西在复苏,新的东西在滋长,这是他留给70年代的两部作品之一,另一部是《玉米》。毕飞宇借用身体符号构建的磅礴隐喻,直面那些更古不变的,被压抑、遮掩、崩坏的欲望,不仅写出了权力倾轧下人性的暴烈,也写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爱与温柔,平原上缓缓流动的,是不变的生命长河。
毕飞宇
生于江苏兴化,1987年毕业于扬州师范学院中文系,现为南京大学教授。
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小说创作,著有《毕飞宇文集》四卷(2003),《毕飞宇作品集》七卷(2009),《毕飞宇作品集》九卷(2015),代表作有短篇小说《哺乳期的女人》《地球上的王家庄》,中篇小说《青衣》《玉米》,长篇小说《平原》《推拿》;散文集《苏北少年堂吉诃德》《写满字的空间》;文学对话录《小说生活——毕飞宇、张莉对话录》。
《哺乳期的女人》获首届鲁迅文学奖,《玉米》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Three Sisters》(《玉米》《玉秀》《玉秧》)获英仕曼亚洲文学奖,《推拿》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2017年获法国文化部“文学艺术骑士勋章”。作品有几十个语种的译本在海外发行。
看完《平原》后,我最喜欢的是书中的语言,非常下里巴人,非常贴近民间的话语,很平时,很亲切,或许照城里人看来,也很粗俗。但是,什么叫粗俗,那是相对性很强的一个概念,城里人出于种种原因获得的一个话语的制高点,于是,他们说,“看,这些粗俗的人”,我不想深入去...
评分 评分几乎所有读过毕飞宇《平原》的人都要兼谈到他的另一名作《玉米》。这是自然而然而且是理所当然的联系与联想。毕飞宇对于“70年代”和“王家庄”这两件叙述意核的发挥已经尽可能地全部表现在了这两部小说中。而《平原》作为毕飞宇的一部长篇,似乎让他挥洒得更为充分。 ...
评分看到很多地方都在推荐这本书,于是我花了一些时间把它找来看了,看的过程很快,可以说是我看过小说中看的最快的,也许这说明了小说语言的流畅,没有说明过分的辞藻做作,而且小说的语言都很贴近生活,甚至有些可以用“粗俗”来形容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作者不时的带着诙谐幽默...
写作者说得过多,反而人物却没有哪个留存在我脑海里。
评分最新的版本,也是收藏的第三个版本的《平原》了。
评分人活在世上,就贪这点七情六欲。 可惜啊“想得却不可得 你奈人生何”。
评分写作者说得过多,反而人物却没有哪个留存在我脑海里。
评分这是一部断裂掉了的长篇,前半部笔力很雄厚,人物非常饱满,充满了乡土大地上的生命力,情节起伏激荡,对田野上原生态的人情世理的肌理熟稔又精刻,这种成功源于毕飞宇自身的写作特质,是属于《推拿》里的语言叙事风格,精细别致,有收有放,分寸拿捏得十分带感。但小说后段,从三丫死后,整个叙事的状态急转直下,语言粗荡没有节制,情节设计毫无来由,人物性格的完整性也被破坏了,最后的结尾简直莫名其妙。本来前半部那么有力量,后面都断掉了,读完很失望。所以每个作家都有附属自己的写作特质,尝试改变和开拓当然是好的,但并非人人都是王安忆。前半部的端方三丫红粉王存粮沈翠珍孔素珍等等一众人物铺陈开的格局非常的厚实也有韧性,多么好的一张大网,后半段什么也没有承接住,竹篮打水一场空,太可惜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