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身西学今注

修身西学今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商务印书馆
作者:[意]高一志 著
出品人:
页数:320
译者:[法]梅谦立, 谭杰, 田书峰 编注
出版时间:2019-10
价格:46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100175357
丛书系列:西学东渐译丛
图书标签:
  • 西学东渐
  • 基督教
  • 文献
  • @译本
  • *北京·商务印书馆*
  • 耶稣会
  • 柏拉图及其研究
  • 修身
  • 西学
  • 今注
  • 哲学
  • 修身学
  • 思想史
  • 传统文化
  • 现代解读
  • 自我完善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637-1638年,意大利耶稣会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e)与数位中国士人在山西绛州(今新绛县)合作著译《修身西学》,完整呈現了亚里士多德主义经院伦理学的概念与理论系統,代表了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在中国的首次系统译介,早于晚清西方伦理学的东渐二百余年。本书由两部分构成。在第一部分的六篇研究论文中,三位学者主要考察《修身西学》的作者于成书过程,其与两个拉丁文底本之间的关联,以及由其构成的亚里士多德伦理学在中国的最早传播。第二部分通过校注的形式,全面细致地展現《修身西学》的核心概念与论述的西方思想来源,并比较其与中国伦理思想之间的异同之处。

作者简介

主编简介:

梅谦立(Thierry Meynard),法国人,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学东渐文獻館文献馆副馆长,广州与中外文化交流中心执行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博士(2003年)。主要研究方向为中西思想交流、西方古典哲学、当代新儒家。

谭杰,中南大学哲学系讲师,硕士生导师。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学士(2008年),中山大学哲学博士(2016年)。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时期中西伦理学交流、分析伦理学。

田书峰,中山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慕尼黑哲学高等学院哲学学士(2006年),慕尼黑大学哲学硕士(2010年)、哲學博士(2015年)。主要研究方向为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和康德实践哲学。

目录信息

目 録

第一部分 《修身西學》研究
第一章 《修身西學》的作者、成書與影響
高一志的生平與著作/ 3
《修身西學》的成書與出版/ 5
《修身西學》的影響/ 9
第二章 文藝復興的經院倫理學/ 12
文藝復興及亞里士多德主義的復興/ 13
耶穌會倫理課程:倫理學課程的地位問題/ 14
“可因布拉評論”/ 16
《可因布拉倫理學》/ 19
第三章 義禮之學的基礎:《修身西學》前六卷考證/ 23
從《可因布拉倫理學》到《修身西學》/ 24
《義禮西學大旨》及《義禮之序》:倫理學作爲一門道德科學的問題/ 29
第一卷:善和利的問題/ 32
第二卷:幸福的“體”和“用”/ 37
第三卷:“動行”主要來源於“司愛”/ 42
第四卷:在善基礎上的感情/ 47

第五卷:道德天賦論或道德習得論/ 50
第六卷:靈德與習德的區分/ 52
第四章 義禮之學的内容:《修身西學》後四卷考證/ 57
萊修斯生平和《論正義》簡介/ 58
《修身西學》後四卷概要/ 60
第七卷:智德(prudentia)/ 61
第八卷:廉德(temperantia) / 63
第九卷:毅德(fortitudo)/ 65
第十卷:義德(iustitia)/ 66
第五章 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在中國的最早傳播/ 72
《修身西學》《可因布拉倫理學》傳統與《尼各馬可倫理學》/ 73
“真福”的包容性解讀與天主作爲人的終極目的/ 78
“德”作爲通向“真福”的必要條件/ 87
《修身西學》中的神學傳統/ 102
阿奎那對亞里士多德倫理學的詮釋/ 108
完美幸福與不完美幸福/ 114
意志(司愛)爲行動之源/ 120
結論/ 128
第六章 《修身西學》的儒家土壤/ 130
第二部分 《修身西學》今注/ 135
修身西學目録/ 138
義禮西學大旨/ 143
修身西學卷之一/ 145
義禮之序/ 145
意爲身修之本第一章/ 146
人意定有所向第二章/ 147
人所向者何第三章/ 148
好美幾類第四章/ 150
人物向趨同否第五章/ 152
修身西學卷之二/ 154
人之所向有宗爲第一章/ 154
人之所向惟一第二章/ 157
人所向宗爲何第三章/ 158
人所向福爲何第四章/ 158
人福不係外好美第五章/ 159
人真福不係于身好美第六章/ 161
人福係于神好美第七章/ 163
修身西學卷之三/ 166
人之動行從何而始第一章/ 166
司愛獨爲自主之司第二章/ 168
司愛總督衆司如何第三章/ 169
明愛二司動行之序第四章/ 172
血氣司愛爲何第五章/ 173
修身西學卷之四/ 175
血氣二司之情何第一章/ 175
諸情總目第二章/ 177
愛情本末第三章/ 178
欲情本末第四章/ 180
樂情本末第五章/ 181
惡情本末第六章/ 183
避情本末第七章/ 184
憂情本末第八章/ 185
望情本末第九章/ 187
惧情本末第十章/ 188
果敢本末第十一章/ 190
忿怒本末第十二章/ 190
修身西學卷之五/ 193
動行之善惡爲何第一章/ 193
動行之善惡繇何第二章/ 195
人動行中有非善非惡者否第三章/ 197
善惡相通相變否第四章/ 198
外動行之善惡繇何第五章/ 201
修身西學卷之六/ 203
德爲何第一章/ 203
德麗何質第二章/ 204
德之中庸第三章/ 206
德之生息第四章/ 208
德之區品第五章/ 210
宗德相須第六章/ 212
修身西學卷之七/ 214
智德爲何第一章/ 214
智屬誤否第二章/ 216
智之務何第三章/ 217
智之宗品第四章/ 218
智之屬德第五章/ 220
智之生成第六章/ 222
智之亡失第七章/ 225
修身西學卷之八/ 227
廉德爲何第一章/ 227
廉德之枝第二章/ 229
廉德生存第三章/ 233
廉德亡失第四章/ 235
廉之屬德第五章/ 236
修身西學卷之九/ 243
毅德爲何第一章/ 243
毅德敵損第二章/ 245
毅之屬德第三章/ 248
宏德爲何第四章/ 249
宏德之敵第五章/ 250
宏施何德第六章/ 253
含忍何德第七章/ 254
恒久何德第八章/ 256
修身西學卷之十/ 258
義德何爲第一章/ 258
宜者爲何第二章/ 260
義德宗枝第三章/ 261
義德功務第四章/ 262
非義者何第五章/ 270
義之屬德第六章/ 271
欽崇何德第七章/ 272
仁德第八章/ 275
弟德第九章/ 276
孝德第十章/ 277
感佩德第十一章/ 279
真實爲何第十二章/ 281
和氣第十三章/ 282
好施第十四章/ 283
權德第十五章/ 284
概念對照表/ 286
附 録/ 298
參考文獻/ 306
索 引/ 317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第一次在豆瓣上写书评。(=^▽^=) 读《修身西学》作者高一志的生平,我知道他晚年居于山西绛州,但往后看到“艾儒略”的时候还是小小地惊讶了一下,这个名字挺熟悉。我是山西人,本科时曾去山西新绛县实习,在参观新绛天主教堂时从带队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意大利神甫艾儒略(Giul...  

评分

第一次在豆瓣上写书评。(=^▽^=) 读《修身西学》作者高一志的生平,我知道他晚年居于山西绛州,但往后看到“艾儒略”的时候还是小小地惊讶了一下,这个名字挺熟悉。我是山西人,本科时曾去山西新绛县实习,在参观新绛天主教堂时从带队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意大利神甫艾儒略(Giul...  

评分

第一次在豆瓣上写书评。(=^▽^=) 读《修身西学》作者高一志的生平,我知道他晚年居于山西绛州,但往后看到“艾儒略”的时候还是小小地惊讶了一下,这个名字挺熟悉。我是山西人,本科时曾去山西新绛县实习,在参观新绛天主教堂时从带队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意大利神甫艾儒略(Giul...  

评分

第一次在豆瓣上写书评。(=^▽^=) 读《修身西学》作者高一志的生平,我知道他晚年居于山西绛州,但往后看到“艾儒略”的时候还是小小地惊讶了一下,这个名字挺熟悉。我是山西人,本科时曾去山西新绛县实习,在参观新绛天主教堂时从带队老师口中第一次听到意大利神甫艾儒略(Giul...  

评分

1637-1638年,意大利耶穌會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e)與數位中國士人在山西绛州(今新绛縣)合作著譯《修身西學》,完整呈現了亞里士多德主義經院倫理學的概念與理論系統,乃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在中國的首次系統譯介,早于晚清西方倫理學的東漸二百餘年。雖自此之後便湮沒於...

用户评价

评分

1637-1638年,意大利耶穌會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e)與數位中國士人在山西绛州(今新绛縣)合作著譯《修身西學》,完整呈現了亞里士多德主義經院倫理學的概念與理論系統,乃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在中國的首次系統譯介,早于晚清西方倫理學的東漸二百餘年。雖自此之後便湮沒於歷史,首譯之功,不可沒。本書由兩部分構成。在第一部分的六篇研究論文中,幾位學者主要考察《修身西學》的作者與成書過程,其與兩個拉丁文底本之間的關聯,以及由其構成的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在中國的最早傳播。第二部分通過校註本的形式,全面細緻地展現《修身西學》的核心概念與論述的西方思想來源,並比較其與中國倫理思想之間的異同之處。

评分

1637-1638年,意大利耶穌會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e)與數位中國士人在山西绛州(今新绛縣)合作著譯《修身西學》,完整呈現了亞里士多德主義經院倫理學的概念與理論系統,乃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在中國的首次系統譯介,早于晚清西方倫理學的東漸二百餘年。雖自此之後便湮沒於歷史,首譯之功,不可沒。本書由兩部分構成。在第一部分的六篇研究論文中,幾位學者主要考察《修身西學》的作者與成書過程,其與兩個拉丁文底本之間的關聯,以及由其構成的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在中國的最早傳播。第二部分通過校註本的形式,全面細緻地展現《修身西學》的核心概念與論述的西方思想來源,並比較其與中國倫理思想之間的異同之處。

评分

1637-1638年,意大利耶穌會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e)與數位中國士人在山西绛州(今新绛縣)合作著譯《修身西學》,完整呈現了亞里士多德主義經院倫理學的概念與理論系統,乃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在中國的首次系統譯介,早于晚清西方倫理學的東漸二百餘年。雖自此之後便湮沒於歷史,首譯之功,不可沒。本書由兩部分構成。在第一部分的六篇研究論文中,幾位學者主要考察《修身西學》的作者與成書過程,其與兩個拉丁文底本之間的關聯,以及由其構成的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在中國的最早傳播。第二部分通過校註本的形式,全面細緻地展現《修身西學》的核心概念與論述的西方思想來源,並比較其與中國倫理思想之間的異同之處。

评分

1637-1638年,意大利耶穌會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e)與數位中國士人在山西绛州(今新绛縣)合作著譯《修身西學》,完整呈現了亞里士多德主義經院倫理學的概念與理論系統,乃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在中國的首次系統譯介,早于晚清西方倫理學的東漸二百餘年。雖自此之後便湮沒於歷史,首譯之功,不可沒。本書由兩部分構成。在第一部分的六篇研究論文中,幾位學者主要考察《修身西學》的作者與成書過程,其與兩個拉丁文底本之間的關聯,以及由其構成的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在中國的最早傳播。第二部分通過校註本的形式,全面細緻地展現《修身西學》的核心概念與論述的西方思想來源,並比較其與中國倫理思想之間的異同之處。

评分

1637-1638年,意大利耶穌會士高一志(Alfonso Vagnone)與數位中國士人在山西绛州(今新绛縣)合作著譯《修身西學》,完整呈現了亞里士多德主義經院倫理學的概念與理論系統,乃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在中國的首次系統譯介,早于晚清西方倫理學的東漸二百餘年。雖自此之後便湮沒於歷史,首譯之功,不可沒。本書由兩部分構成。在第一部分的六篇研究論文中,幾位學者主要考察《修身西學》的作者與成書過程,其與兩個拉丁文底本之間的關聯,以及由其構成的亞里士多德倫理學在中國的最早傳播。第二部分通過校註本的形式,全面細緻地展現《修身西學》的核心概念與論述的西方思想來源,並比較其與中國倫理思想之間的異同之處。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