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回忆录:陈凯歌自传(第1部)》是导演陈凯歌的自传之第一部,从他1965年13岁考上北京四中时写起,直至1971年在云南建设兵团结束插队生活时止。这是“文化大革命”从发生发展,到癫狂的高峰,并正要走向其反面的时期,也是一个少年成长发育、思想渐趋成熟的阶段。陈凯歌以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个人的视角,写下了对“文化大革命”的独特解读;也是对他辉煌导演生涯之前的生活、思想、艺术等各方面积累的一段小结。在成为著名电影导演之前,他曾有过怎样的人生?陈凯歌亲自执笔,直面他的少年时代。他敢于面对,勇于审视自己,并承认曾经犯过的错误。他的回忆与思考,既富于自省和批判精神,又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的鲜活性。
著名电影导演,原名陈皑鸽,祖籍福建长乐,1952年8月12日生于北京。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至今仍为惟一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华人导演。在第47届希腊塞萨洛尼基电影节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陈凯歌出身于艺术家庭,其父是著名导演陈怀皑。少年时期经历过文革和插队。初中毕业后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农垦局当工人。1970年,陈凯歌参军1974年复员转业1976年到北京电影洗印厂工作。1978年,陈凯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1984年,他执导的《黄土地》,以其突破性的电影语言,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为中国第五代导演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这本传记中,陈的自我批判令人难以致信。人性的丑恶与良知就在其间穿插,既让人不敢正视,又叫人不得不面对。
评分再一次看到这本书的名字是在网络上传开的香港中文大学给学生开的书单上——《少年凯歌》,第一次还记得那是在初中,一家省级校园报纸上读到了它的摘要片段——就是改名字的那个片段。与它并列介绍的是刘若英的——《一个人的KTV》。两个都是我喜欢的名人,当我在图书馆的角落里...
评分“打开地狱,找到的只是受难的群佛,那么,灾难是从哪儿来的呢?──打碎了神灯的和尚诅咒庙宇,因为他就是从那儿来的。”——《少年凯歌》。 陈凯歌写这本书回忆了他的二十年前,我看这本书在写的二十年后。文字承载了历史。 像我这种年龄的中国人很有意思,包括自己,对上...
评分 评分初识陈凯歌,还是在他最巅峰的那部《霸王别姬》中。 彼时凯歌携着几位主创风光亮相嘎纳,最终横扫一系列国际大奖并摘得中国电影至今唯一一座金棕榈,打开了中国电影与国际接壤的新局面,不可谓不是荣耀四方。 《霸王别姬》耗尽陈凯歌一生才华与心血,才得以惊艳世界,但我今天...
中国最好的文革反思文学,竟出自凯歌导演之手。 时代的变迁,最终离不开人性的注脚,以此逻辑,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也就水到渠成。
评分一位“偉人”的時代,影響了無數人的一生。“烏鴉也是鳥,是北京的鳥。”淚如雨下。
评分《少年凯歌》新版。
评分陈老总的文笔居然如此优美,动情之处看的人潸然泪下,想必也是出于不愿意被第二次杀死,才有了他的《黄土地》《孩子王》《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关于历史,他这样写道,我吃过苦,看过别人受苦,也使别人受苦——我是群氓的一份子,人性也是植物,需要在美好——诸如水和音乐环护下才有清香。
评分怪怪的,比《少年凯歌》多加了附录和前言,然而觉得根本没必要,而且封面设计和标题都很莫名啊,不明白为什么不能再版《少年凯歌》却出了个这样的版本,只是买不到新的《少年凯哥》,只好买个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