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青春回忆录:陈凯歌自传(第1部)》是导演陈凯歌的自传之第一部,从他1965年13岁考上北京四中时写起,直至1971年在云南建设兵团结束插队生活时止。这是“文化大革命”从发生发展,到癫狂的高峰,并正要走向其反面的时期,也是一个少年成长发育、思想渐趋成熟的阶段。陈凯歌以深刻的思想、优美的文笔、个人的视角,写下了对“文化大革命”的独特解读;也是对他辉煌导演生涯之前的生活、思想、艺术等各方面积累的一段小结。在成为著名电影导演之前,他曾有过怎样的人生?陈凯歌亲自执笔,直面他的少年时代。他敢于面对,勇于审视自己,并承认曾经犯过的错误。他的回忆与思考,既富于自省和批判精神,又具有相当的思想深度和历史的鲜活性。
著名电影导演,原名陈皑鸽,祖籍福建长乐,1952年8月12日生于北京。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至今仍为惟一获得戛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华人导演。在第47届希腊塞萨洛尼基电影节上获得终身成就奖。
陈凯歌出身于艺术家庭,其父是著名导演陈怀皑。少年时期经历过文革和插队。初中毕业后到云南省西双版纳农垦局当工人。1970年,陈凯歌参军1974年复员转业1976年到北京电影洗印厂工作。1978年,陈凯歌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1982年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毕业,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1984年,他执导的《黄土地》,以其突破性的电影语言,对中国电影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并为中国第五代导演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看過凱歌幾部“具有爭議”的電影后再看這本小書,撇開其反思的主體不談,我很驚歎其駕馭文字的功力。出彩的段落和新鮮形象的好句子,層出不窮,妙不可言,常常讓我恍神。 更撼動人心的是那些輕輕淡淡,卻能撥千斤的感悟。 我完全肯定這本書的文學性。因為他遣詞造句的能力反...
评分 评分 评分在中国的导演之中,声名最隆者现在莫过于,陈凯歌、张艺谋、冯小刚了,尤其是前两者,成名已久,是中国最早的被祭上神坛的两位导演,对我而言,张艺谋的电影太过匠气,尤其是最近几年拍的电影,更感空洞无物,形式已经远大于内容,张已经不太会讲故事了。而冯小刚则是自...
评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世界仿佛在一夜之间改朝换代。一下子抛弃了一群老派的人,带着另一群人潇洒出走。你好象能够感到这种被遗弃的失落,又好象自己也被人群推着走,去迎合这个一切以便捷和快速为主的科技时代。一个人没有历史感是可怕的,一群人都没有,便是时代的悲哀。陈丹...
新版重读。
评分汪曾祺说写文章须得写回忆,要把热腾腾的生活熟悉得如同童年往事,作家和生活都经过沉淀,除尽火气和伤感主义,才能形成小说。这个标准用来要求散文应该也相宜,陈凯歌的文章就符合这个标准。当他抱着膝坐在公寓浴室门外的地板上梦游一样思考时,那一段青春岁月必定在他脑海中重映了无数遍,无论是少年时的饥荒挨饿,还是文革时父亲被批判、被排挤、被抄家,抑或是以施暴的方式消除恐惧、寻求归属感,都已历经时间淘洗沉淀为胶片一般熟悉的往事。他只是平静的记录了那段不可思议的岁月,没有愤怒也没有谴责,但人性的良善与丑恶却昭然若揭,背后是作者深刻的自省与自我批判。读这本书时老是想到北岛的《城门开》,查了一下,原来两人文革时同在北京四中上学,所以对学校罢课、批斗老师、办报纸的情节都有记录。
评分“尽管那场革命因十年浩劫这样的名词而似乎得到否定,但只要人们仍然只会控诉他人时,这场革命实际上还没有结束。我试图做的,就是在审判台空着的时候自己走上去,承担起我应承担的那部分责任。因此,这是我的自供书。”以亲身经历与诚挚忏悔来正视一个多数人不曾正视的时代,这件事情本身就足够值得尊重。凯歌炼字真是好。
评分陈老总的文笔居然如此优美,动情之处看的人潸然泪下,想必也是出于不愿意被第二次杀死,才有了他的《黄土地》《孩子王》《霸王别姬》《荆轲刺秦王》,关于历史,他这样写道,我吃过苦,看过别人受苦,也使别人受苦——我是群氓的一份子,人性也是植物,需要在美好——诸如水和音乐环护下才有清香。
评分【2018–第二本】前阵子多伦多电影节上,在回答外国记者关于《妖猫传》重金置景的问题时,陈凯歌说:“我当年下乡时工作就是砍树,我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罪恶,所以现在我要种树来弥补,让它们好好长大。”说罢会场响起一片笑声,或许只有读过这本自传的人,才明白他绝不是在开玩笑。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群氓”中的一分子在父亲肩头那一推,真的影响了他一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