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

语文高考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福建人民出版社
作者:潘新和
出品人:
页数:335
译者:
出版时间:2009-1
价格:30.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211058396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语文
  • 高考
  • 潘新和
  • 关于高考的批判
  • 福建人民出版社
  • 2009
  • 语文
  • 高考
  • 教材
  • 阅读
  • 写作
  • 考试
  • 辅导
  • 知识点
  • 题型
  • 应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语文高考:反思与重构》分八个部分,主要论述了语文高考命题、语文高考应遵循的原则,语文高考应遵循的理念,语文高考应如何改革,应该怎样更好地命题,以及学生应该怎样更好地应考等内容。

作者简介

潘新和,1952年12月出生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兼任中国写作学会副会长,福建省写作学会会长,福建省教育厅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专家组成员、学科指导组顾问。在中国写作、语文教育史,写作、语文教育教改研究方面成绩颇丰。在《教育研究》《课程·教材·教法》《光明日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海南大学学报》《写作》《语文建设》《粤海风》等报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出版《语文:表现与存在》(上卷、下卷)《中国写作教育思想论纲》《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写作:指向自我实现的人生》《新课程语文教学论》《高等师范写作三能教程》等著作和教材10余部。大量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高校文科学报文摘》《现代教育报》等刊物转载,研究成果被北师大《新世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教育网、写作新天地、福建教育出版社等数十个教育网站收录。有的著作被教育部列为语文教育硕士指定参考书。主持国家教育部“高师面向21世纪教改计划”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高等教育出版社“百门精品课程教材建设计划”立项研究课题、福建省社科“十五”规划项目(一、二期)等多项研究。在国内写作、语文界有较广泛的影响。受聘人民教育出版社修订《语文》教材,有三篇文章进入人教版《语文》和课外阅读教材。担任教育部9年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北师大“新世纪”版初中《语文》第一副主编,《中国写作与研究》顾问。科研成果被《中国教育报》《课程·教材·教法》《上海教育报》《写作》《福建教育学院学报》《厦门教育学院学报》《常州工学院学报》《福建日报》《福建教育》《海峡教育报》等十多家报刊撰文评介。对本学科的理论进展作出权威性总结的《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史》(王志彬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一书,对本人的学术成果作了专门评介(见该书第395-397页,2000字)。杜福磊的《中国写作学理论研究与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4年版)也做了专门评介。连续五届(一至五届)获福建省社科优秀成果二、三等奖。为福建省普通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

目录信息

一、语文高考命题的十大关系
1.1高考研究与应试研究
1.2水平评价与选拔评价
1.3高校视界与中学视界
1.4甄别选拔与生命关怀
1.5语文基础与综合素养
1.6知识立意与能力立意
1.7语文共能与语文异能
1.8重文轻质与文质并重
1.9客观评价与主观评价
1.10形成性评价与终极性评价
二、语文高考的“三利”原则
2.1有利于甄别上的公平和公正
2.2有利于所有学生的最佳发挥
2.3有利于引领中小学语文课程的改革
三、语文高考的“四化”理念
3.1生本化:给予基本的人文关怀
3.2素养化:语文水平的综合性评价
3.3表现化:以检验言语表现力为主
3.4个性化:鼓励言语个性的发展
四、考什么:以言语性、话语性题目为主
4.1甄别“伪能力”与“真能力”
4.2“真能力”的效度与难度
4.3语文基本能力:文体感、语境感、语感
4.4“语境感中心”决定以考“语篇”为主
4.5考查内容:言语性、话语性题目
4.6“共能”题目和“异能”题目兼顾
4.7选修课程检测不必在高考中单独设题
五、怎么考:以开放性、交互性题型为主
5.1客观题在语文考试中适用性差
5.2言语题、话语题决定了题型的开放性
5.3语文的社会交际性决定了题型的交互性
5.4开放性交互性的“时文评说”题型
5.4.1“申论”题型解析
5.4.2“新闻评论”题型解析
5.4.3“网络帖子”题型解析
5.5语基题、阅读题、语用题与作文题的整合
5.6语文试题结构与题型的初步构想
5.7写作命题的六大理念
5.7.1题目的开放性:自由与限制的统一
5.7.2文体的囊括性:实用与审美的统一
5.7.3表现的兼容性:诗性与智性的统一
5.7.4含义的内隐性:规定与自主的统一
5.7.5现实的观照性:生活与心灵的统一
5.7.6题面的简明性:简洁与明白的统一
六、怎么评:以主观性、综合性评价为主
6.1阅卷教师的素养
6.2客观性评价的利弊
6.3对主观性评价的检讨
6.4总体评价与分项评价的整合
6.5综合性评价的构想
七、命题与考试评析
7.1坚持生本化、素养化、表现化命题方向
7.2“怎么都对”的“四个不对”
7.3高考作文命题质量亟待提高
7.42002年高考全国卷作文题浅议
7.5迈出了一小步之后的忧思
7.62005年福建高考作文的启示与思考
7.72008年福建及全国其他高考作文题评析
八、作文应试指耍
8.1确保基础分
8.1.1无偏离题意
8.1.2无立意不当
8.1.3无中心不明确
8.1.4无套题抄袭
8.1.5符合文体要求
8.2力争发展分
8.2.1角度的创新
8.2.2思维的创新
8.2.3题材的创新
8.2.4表达的创新
附录一语文考试:对言语生命的尊宠与嘉奖
附录二命题:给心灵松绑
附录三全球化视界中的写作大趋势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潘的书。

评分

潘的书。

评分

读过可是有些忘了。我想重读一遍。

评分

潘的书。

评分

读过可是有些忘了。我想重读一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