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為何造反

人們為何造反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南天書局
作者:Ted Robert Gurr
出品人:
頁數:640
译者:馮威
出版時間:2019-4
價格:NT$1000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9576389047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政治學
  • 社會學
  • 心理學
  • 社會革命
  • 2019
  • 社會史
  • 比較政治
  • 人們為何造反
  • 造反
  • 社會行為
  • 人類心理
  • 曆史事件
  • 反抗精神
  • 權力結構
  • 集體行動
  • 社會運動
  • 不平等
  • 自由意誌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人們為何造反》創作於1960年代末期,旨在係統化地透過「以人為中心的方式」,理解政治抗爭和叛亂的根源。作者泰德‧羅伯特‧格爾著眼於大規模的抗爭運動,如:美國反對種族歧視的黑人民權運動,與反對乾涉越南的反戰運動,意在幫助我們理解後來社會內部暴力衝突的風潮。泰德將「相對剝奪感」定義為「行為主體的價值期望,與其價值實現力之間的一種感知性差異」,並以之作為分析政治暴力的起點和工具。其論點在政治衝突研究領域間,引起巨大反響。

為瞭從宏觀上和具體案例中來理解抗爭和叛亂,泰德分析瞭三項總體因素:第一項是公眾不滿(相對剝奪感)及對其原因的分析;第二項則是人們關於政治行動閤理性和功利性的辯護理由或觀念;第三項是不滿人群的行動能力(即他們所組織的形式),與既有政權壓製或疏導他們怨憤的能力之間的平衡情況。並以具體事件做為案例對應於此研究模型中,進行詳盡的分析,力求將理論模型修正至完備。

一直以來,《人們為何造反》都被視為經典作,已被翻譯成德語、西班牙語、俄語、泰語和阿拉伯語、中文等六種語言。而這類衝突分析的終極目的,都是為瞭讓我們所有人(包括政治行動者、決策者和學者)理解:如何建立更加公正、和平的社會。

著者簡介

泰德‧羅伯特‧格爾(Ted Robert Gurr)

美國馬裏蘭大學的傑齣教授、榮休教授,同時也是該校國際發展和衝突管理研究中心「保護少數族群計畫」的創始主任。

著有:《人們為何造反》、Violence In America、Handbook of political conflict: Theory and research、Peoples Versus States: Minorities at Risk in the New Century ...等學術著作。

譯者簡介

馮威

現為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嚮為南亞地區研究、政治學理論。

先後多次前往印度進行田野調查,曾任印度新德裏中國研究所、印度尼赫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社會係統研究中心訪問學者。

圖書目錄

2019年中文版‧學界推薦語
2019年中文版‧代序
2019年中文版‧譯者前言
凡例
目錄
40周年再版導論
1970年初版導論
第一章 政治暴力的若乾說明
第一節 研究物件
第二節 走嚮係統化的一種政治暴力理論
第三節 社會理論的本質
第二章 相對剝奪感與政治暴力的誘因
第一節 相對剝奪感的定義
第二節 攻擊性的根源
第三節 相對剝奪感與政治暴力的類比成因
第四節 相對剝奪感的三大模式
遞減型相對剝奪感
抱負型相對剝奪感
發展型相對剝奪感
第五節 相對剝奪感模型:一些限定性條件及其應用
第三章 相對剝奪感的強度和廣度
第一節 強度的決定因素:相對剝奪感的程度
第二節 強度的決定因素:價值的顯著性
價值類別的相對顯著性
目標的鄰近度與價值的顯著性
第三節 強度的決定因素:機會的多寡
第四節 價值預期的一些效應與相對剝奪感的持續度
第五節 相對剝奪感廣度的決定因素
一種社會分層的研究路徑
一種剝奪模式的研究路徑
第四章 相對剝奪感的社會根源:價值期望不斷攀升的原因
第一節 示範效應:新的生活模式的影響
第二節 示範效應:新的意識形態
第三節 示範效應:參照群體的價值所得
第四節 示範效應:價值失衡
第五節 價值流動性的一些影響
第五章 相對剝奪感的社會根源:價值實現力的決定因素
第一節 價值實現力的總體決定因素
價值存量的視角
價值錶現和價值機會的非流動性
第二節 經濟福利的價值實現力與政治暴力
第三節 人際交往的價值實現力與政治暴力
觀念內聚力
地位
第四節 政治權力的價值實現力與政治暴力
權力的欲望
權力的使用
第六章 透視暴力與政治:社會化、傳統和閤法性
第一節 兩個基本假設
第二節 暴力的心理文化學辯護
個體的攻擊性
政治暴力的文化傳統
第三節 怨憤情緒的政治化
第四節 政治係統的閤法性
第七章 透視暴力與政治:意識形態、功利效用和政治溝通
第一節 政治暴力的意識形態性辯護
革命性意識形態及其他意識形態的一些功能
對政治暴力意識形態性辯護的受納度
政治暴力的替代性意識形態的有效性
第二節 暴力的功利效用
暴力的策略性使用
政治暴力功利性辯護的根源
第三節 攻擊性符號的傳播
第四節 對前述章節的小結
第八章 強製性控製力的平衡
第一節 既有政權和反對勢力的控製力平衡
第二節 既有政權的控製力
控製力的廣度
威懾與製裁
武裝力量的忠誠度
控製力的一緻性
第三節 關於理性衝突模式和負麵性製裁的註解
第四節 反對勢力的控製力
反對勢力控製力的廣度和生態
反對勢力武裝力量的來源
第九章 機製性支持的平衡
第一節 既有政權和反對勢力的機製性支持的平衡
第二節 機製性支援的一些結構性決定因素
組織的廣度
組織的凝聚力和複雜性
第三節 機製性支持的一些功能性決定因素
社會性的價值機會
政治性的價值機會
錶達性抗爭的管道
第四節 社團群體的工具功能VS.社團群體的錶達功能
第十章 政治暴力的原因和過程:一種探索性結論
第一節 政治暴力量級的決定因素:總結
群體暴力可能性的決定因素
政治暴力可能性的決定因素
政治暴力量級的決定因素
第二節 政治暴力總體形式的決定因素
相對剝奪感的發生率與暴力的形式
相對剝奪感的類型與暴力的形式
暴力形式決定因素的因果模型
第三節 政治暴力的過程
一種過程模型
在位者的應對策略
革命者的應對策略
大眾怨憤者的應對策略
第四節 結論
附錄:本作假設與推論的清單
參考文獻
第一部分 行為性和態度傾嚮性研究方麵
第二部分 群體衝突和政治暴力研究方麵
第三部分 補充性參考文獻 (群體衝突和政治暴力研究方麵)
學術自述
譯者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