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十六年至四十九年(1751—1784),乾隆皇帝六次南巡,往返於北京與江南。滿洲皇帝及扈從,深入帝國最富庶、最重要的地區,上演瞭一場場長達數月之久的政治劇。
本書主要闡釋帝國核心與江南之間既充滿張力又持續博弈的關係。無論在政治、經濟還是文化上,江南都是漢人無可爭議的中心,它還是反清復明的大本營。清廷如何纔能在這一地區建構權威,閤法進行統治?盛清時期清廷統治內地的切實條件和曆史機製又是什麼?本書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還探討瞭盛清統治得以建構以及各種人物競爭於其間的政治文化。作者認為,南巡在十八世紀清朝統治的曆史形成過程中具有核心地位。
----評論----
本書探討的是清朝統治的一個重要方麵,敏銳地抓住瞭其最重要的特徵。本書可以從不同層麵去閱讀。首先,本書思考瞭清朝統治的具體特徵,特彆是民族意識在清帝國意識形態中的位置,做齣瞭新穎而富有價值的理論貢獻。其次,它細緻再現瞭巡幸這一曆史上的重要活動,及其作為展示、儀禮、思想、身體等活動的重要意義。第三,它揭示瞭乾隆皇帝的獨特個性。總之,本書是清史研究領域的一部力作。
——美國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教授 狄宇宙(Nicola Di Cosmo)
曆史細節的呈現以及分析視野的廣闊,使得本書成為清史研究者以及帝國史研究者的必讀書。那些在西方傳統之外尋求理解帝國形成的可信範式的研究者,尤其應該參考這本書。
——美國紐約大學曆史係教授 衛周安(Joanna Waley-Cohen)
張勉治對巡幸的描述很具體,這值得稱道。他不是簡單地概括清帝的巡幸,而是告訴我們,巡幸何以會在不同時期一再舉行。本書並非一項狹隘的巡幸研究,在作者筆下,巡幸是透視清朝統治的棱鏡,巡幸絕不是遠離宮廷生活和國傢治理,而是乾隆皇帝統治國傢的有力且不可或缺的工具。
——美國雪城大學曆史係教授 柯啓玄(Norman Kutcher)
作者對巡幸的曆史淵源與內涵,清朝皇帝巡幸的行為本身,乾隆帝南巡期間與揚州鹽商、江南文人的交往,以及禦製詩寫作、南巡的社會反響方方麵麵進行分析,治河、武備、西師、江南士商的活動、文字獄等諸多影響帝國發展的重大事件和各種矛盾都被錶現得淋灕盡緻。可謂雖述南巡,卻及其餘,一個對帝國發展的全景式的描述躍然紙上。
——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教授 劉文鵬
張勉治(Michael G.Chang),美國喬治梅森大學曆史與藝術史係副教授。加州大學聖迭哥分校曆史學博士,師從周锡瑞、高彥頤等中國史研究名傢。主要研究領域為16至19世紀中國的政治、社會、文化和經濟,目前主要關注盛清時期的政治文化和物質文化。
董建中,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副教授。主要研究清代政治史,譯有《州縣官的銀兩》《自貢商人》《君主與大臣》等。
转自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210809 【编者按】 2019年11月9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董建中在清华大学邺架轩体验书店就《马背上的朝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展开对谈,对谈由故宫博物院修缮技艺部王敬雅博士主...
評分转自澎湃新闻: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5210809 【编者按】 2019年11月9日晚,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教授杨念群、董建中在清华大学邺架轩体验书店就《马背上的朝廷》(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10月出版)展开对谈,对谈由故宫博物院修缮技艺部王敬雅博士主...
評分译后记中一处疏漏之处 董建中:我清楚地记得,曾问过他,你准备怎么写你的论文?他的回答是:还不知道呢,先收集材料再说。我还记得他说,希望能写本像史景迁《叫魂》那样的书。 史景迁写《叫魂》?让孔飞力跟谁急去?是张先生还是董先生? 此处是一口误,但我们可以确认一点,...
評分《马背上的朝廷:巡幸与清朝统治的建构(1680-1785)》一书出自美国乔治梅森大学历史与艺术史系副教授张勉治。张勉治师从周锡瑞、高彦颐等中国史研究名家,长期致力于16-19世纪即晚明至清代后期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和经济。 乾隆南巡至今为中国民间戏曲、小说、坊间讨论者所...
評分以南巡的方麵再一次印證瞭乾隆大帝以 馬背上的正統滿洲人 的人設自居的態度,也再一次印證瞭大清一朝從未有 滿漢同一 的思想的真相。大帝雖對江浙風情心嚮往之,卻無比憂慮滿洲八旗精英的腐化墮落,想藉南巡來強化大清 滿洲民族皇朝 的地位。
评分有個問題,皇帝的詩可以作為(相對)純粹的文學文本麼
评分就後記的錯誤補記一下:當時看到之後就跟董老師指齣來瞭,董老師也大方承認,並且在清華書店的分享會上公開錶示是一個“無法原諒的錯誤”。書中一些錯誤,董老師說,以後有機會齣修訂版的時候會予以更正。
评分乾隆說自己一生兩件大事“一曰西徵,一曰南巡”。南巡自然是政治行為,其在清史中的意義與地位何在?本書作者意從清朝傢産製的建製意識形態去把握,其包括民族—王朝的團結一緻、例外主義與支配地位,南巡是對此種意識形態的維護,也是盛清政治文化的重要內容。說法略抽象,但基本還是滿族至上主義及對江南漢族社會的統治方式,南巡的意象,多為熟悉的套路,如宣揚閤法性、權威性、徵服精英為核心的儀式;滿族武力的展示與整閤;對江南商業精英與學術精英鬥爭的操縱;漢族文化的接受與滿人身份的堅持,作者新清史的基本觀點大體融閤在以上諸方麵。在第八章中,作者也充分展現瞭此種意識形態所麵臨的眾多危機,特彆是大眾的對立認識,在此點意義上可以說南巡並非“成功”。製度安排和做法與敏感的民族統治以及王朝閤法性的糾結,是清朝統治的本質與矛盾。
评分“南巡以及整個巡幸,總是被人簡化為不閤法、無效以及勞民傷財的治理方式,或是乾隆皇帝(非曆史的)性格缺陷的靜態象徵。在本研究中,我已盡力將南巡和巡幸還原為一種有著曆史機緣的民族—王朝統治模式,這種模式使得大量的曆史參與者構成一定的社會政治秩序並産生(再生)某種係統的社會政治安排——所有這些,從某種意義上說,閤乎瞭他們各自的且常常是歧異的利益。 這種貌似靜態的對民族—王朝統治的認識,其內在則是遠為動態的論爭、博弈和抗拒概念。”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