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美国著名乐评人、作家格雷尔·马库斯1997年的作品,以美国著名民谣歌手鲍勃·迪伦为入口,以迪伦及其乐队在1967年的地下室录音带为主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奇异的老美国的故事。
本书除了详细、深入地剖析了美国著名民谣歌手鲍勃·迪伦及其乐队1967年的地下室录音带中的珍贵歌曲的创作过程及其深刻意义,更耐人玩味的,莫过于透过这些鞭辟入里的解析,使读者得以一窥六○年代末期作为另类文化偶像的鲍勃·迪伦的思想转变过程,以及古老而奇异的美国在那个时代的暗涌中是如何的起伏跌宕。
作者消除了音乐、文学与社会文化的疆界,以机锋处处的精准之刃,描摹了迪伦所处的动荡时代,也映照出了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美国著名文化批评家、乐评人格雷尔•马库斯(Greil Marcus),著有《祸不单行》、《死者猫王》、《唇迹》、《神秘列车》等畅销不衰的音乐文化作品,专栏文章见于美国众多报刊杂志,如《纽约客》、《纽约时代》等。
看不见的共和国 老, 先套个成熟的句式:当我们谈论年龄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目击变态的都市心理症候群:稚嫩者假装老成,成熟者撒娇发嗲;一万颗黑洞也填不满的贪婪内心,一万人的虚无仍是虚无。 搞一场虚假的盛宴也总得摆上几桌流水席,而作为一个活生生的人、作为一个还在灌...
评分这是时间浓缩的精华: 每一词句都不容错过, 每一词句都在发酵生长, 每一词句后面都是一间屋子, 每一词句都是斑驳的叠加……
评分《Hit轻音乐》杂志书评专稿,转载请注明 历史的车轮以迅驰的速度将我们带出了二十世纪,时光流逝的速度几乎让我们无法认真、仔细地去回忆在那个世纪当中,究竟留存有多少或伟大或微不足道的事迹以供后世讲述。但不管怎样,如果我们对美国文化史有所了解或是试图有所了解,那么...
评分由于我是做设计的,所以先注意封面,和《活埋蓝调里》一样,没有过多的设计,就是文字的排版,实在看不出什么东西来,有人说是简约,但是那也是建立在设计成分基础上的,是要有思想的,就像最近u2的新专辑的海天一色的封面,那是简约,而这,只能说是诚意欠奉,要这么干下去,...
评分有关Bob Dylan的故事究竟应该听信谁人之口? 是他自己么?在《回忆录——第一卷》(又译《像一块滚石》)中Bob Dylan本人连一句老实话都没有交待,在这个或许真实或许虚构的故事中,Bob Dylan努力想做到的是完成有关民谣英雄的身世解说。是大导演马丁•斯科塞斯么?在纪录片...
事实是,我所感兴趣的永远是人心,无论是民谣运动,Boggs作为矿工背景的歌唱,这些永远勾不起我的兴趣。我所喜欢的是马库斯的排比句,以及怎么压抑都压不住怎么伪装冷静也只能欲盖弥彰的一眼便忘穿的理想主义以及对音乐的热爱。尤其是对于我们这种一直遥望着迪伦的人来说,那些过瘾的句子真的太煽动性了不亚于当年看完马老师乐评想狂奔的冲动。人的绝望,选择,坚持,伪装,调动一切生命力的呐喊,当一切都毫无意义是虚无的戏耍,当混乱噪音迷幻混合成指向神话般一无所知而又道尽一切的声音。想重听很多遍BasementTapes。
评分马库斯的四本中译本里,只觉得神秘列车的华丽堆砌和旁征博引人入胜言之有物,聆听大门中的个人聆听经验弥补了过度的铺张,十首歌在我看来是标题先行的充数之作,老美国志异也有此弊病,虽有一个极为动人的动机和骨架(序章很好),但欠缺流畅矫健的肌肉,书中延伸的铺陈像是偏执狂一样执拗。这本书充满的距离不是我们与迪伦的距离,也不能说是和美国的距离,而是我们与马库斯的距离,本来是想夸赞,但现在看来是祛魅。(P:两次阅读都卡在了中间后,这次我暂时彻底地放弃这本书了
评分翻译得真tm不怎么地
评分不是很喜欢。乐评很容易变成癫狂状态下的自说自话。给某些小行动加了太多自赋的意义。
评分看得好晕……上句不接下句了已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