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与《文化苦旅》同时产生的游记散文,作者是一位海外研究唐代历史的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初,他孤身一人深入中国大陆,寻找盛唐时代留下的遗迹。作者可以算是背包客的先驱,只是,他的背包里面有丰厚的历史积累以及冷静的无所指向的忧伤。作者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大到历史文化名城如西安、洛阳,小到某个山村,如王村。他先后九次畅游中国大地,一路风尘,走过城市和乡村,寻求历史与现实 的交汇。在现实中寻找历史的印迹,在历史中寻找与现实的连接。平静的文字之中,表达了对历史的追怀,对祖国河山的热爱,更有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人们的关切。通过此书,我们还可以回望二十年前的中国社会景象和人生百态,体味一下当时人们生活的况味。《杜甫的五城》主要介绍人生旅程的一半、种柳柳江边、仙人的糕点、长安水边多丽人、入西域记、五城何迢迢、谁谓河广、南诏缘、入蜀下三峡、湘西行、便下襄阳向洛阳、细雨骑驴人剑门等内容。
赖瑞和,广东梅县人,1953年生。台湾台大外文系毕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唐史硕士及博士。曾任教于香港岭南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及马来西亚南方学院,现任台湾清华大学历史研究所副教授。除了本书外,作者另有图文书《坐火车游盛唐:中国之旅私相簿》以及专题散文书《男人的育婴史》在台印行。专业唐史著作则有《唐代基层文官》(原台湾联经版;有2008年北京中华书局简体字本),其姊妹篇《唐代中层文官》亦已完成,不久将由台湾联经出版。
在《杜甫的五城》中賴瑞和先生說“想以一種沉靜的筆調,細寫火車旅行的樂趣和一些較少人取得非旅遊熱點。”在我看來,所謂“沉靜的筆調”就是少去一些華麗文字的渲染,以一種極簡的筆調來敘寫旅行中的所見所感。在初次聽到《杜甫的五城》這本書時,還真以為這會是一本艱澀難讀...
评分读这书的时候,很容易眼前就浮现出赖端和先生的形象,他是时微近中年,穿着故意与90年代初大陆同胞的老土衣服看齐,手提一个小包包,然后一星期没刮的胡子,风尘仆仆在路上,夜深人静则自斟自酌,如此行了大半个中国近5万公里的路。而这些路,让我总是想起小时候看过的一部香港...
评分单纯的旅行记这种东西,就好像柠檬水一般只能是解渴的饮品,想品出什么什么来是不大指望的。好比一个人品茶,喝了几口就品出什么云雾毛尖、雨前明后的,大家觉得这该是个精致的人,倘若换成柠檬水还能闭着眼品出什么四川的还是西洋的,鲜贮的还是冷藏的,就只好让人觉得这要么...
评分读书有时真像滚雪球:读一本书时,会忍不住想找其他书来读,书话类的书尤其如此。我就是读了南宋兄在《随遇而安》上的那篇书评,才生出到网上搜购《杜甫的五城》的念头的。那天读完这本书,觉得意犹未尽,又去买了作者新近出版的图文书《坐火车游盛唐:中国之旅私相簿》。应该...
评分#翻閒書# 畢竟是走馬觀花而已,這種書最好看的還是《尋羌》
评分现在我决定要多读读历史方面的书不然像我那样茫然地走过看不着地层以下
评分欣赏赖瑞和“沉静的笔调”。“刻意不用任何四字成语”,避免“陈词滥调”破坏了极简的风格,正好打在秋雨大师脸上。长期来往于海外、驻居港台的知识分子,文字间的天真相较于内地文人的油滑,反倒为本文增彩不少。多亏了他的这支笔,让我们见识到即将逝去、已经逝去、还能珍惜的东西。比如90年代故乡的面貌,依托于文字,得以重现。果然如作者所述,皆“难以解说的忧伤”。
评分游记的内容倒是稀松平常,不过历史学家善于把握历史,丰富的照片保留下许多精美的历史片段,价值更高。
评分台版副标为“一个火车迷的中国壮游”,从一开始赖先生就没有将书定位为研究者的严肃文化考察,因而写得随意恣肆。且不论“壮游”的传统用法,书中记录的九次大陆之旅时间跨度在1989—1993,一路参考的是《全国铁路列车时刻表》、纸质地图之类的工具,已经足够“壮”了。借其“外宾”(非贬义)之眼,也让今天的读者读到很多当年的“稀奇事”。在我,第一次知道上世纪西北一带火车站有人售洗脸水,第一次知道川菜有道樟茶鸭,第一次知道湖南有个罗依溪,第一次知道"中流砥柱"已经崩了……一路的酒也是有趣,五粮液、西凤酒、汾酒、山西的大曲各提到一次,泸州大曲两次,泸州老窖三次(没数错的话),看来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出你们泸州的酒就行销祖国的西南西北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