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倬云问学记

许倬云问学记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许倬云
出品人:理想国
页数:320
译者:
出版时间:2019-3
价格:4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63376797
丛书系列:许倬云作品
图书标签:
  • 许倬云
  • 传记
  • 历史
  • 回忆录
  • 文化
  • 学术
  • 思想
  • 台湾
  • 许倬云
  • 问学记
  • 历史
  • 学术
  • 回忆录
  • 文化
  • 思想
  • 中国史
  • 教育
  • 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88岁历史学家的“上学记”“成长记”】

★ 回顾学思历程,看见88岁历史学家走过20世纪的心灵史

★ 款款深情回忆师友滋养,为一代民国知识分子存照

★ 探寻求知为人的真知灼见

★ 有情有义、鲜活生动,窥见为人父母、子女、师友的理想典范

坦言做了一辈子旁观者的历史学家许倬云,心怀故土与世界,回望自己的生命之真:天生的脚部残疾、乱世的流亡生涯、藏书丰富和兴趣广泛的父亲、慈祥而坚强的母亲,这一切都降临在他身上,开启他不平凡的人生之门。在日后的求学生涯中,有严耕望、钱穆、李济、沈刚伯、杨庆堃、董作宾、张光直等恩师挚友的引领和陪伴,使他执着地踏上探索知识和智慧的旅途。一个有情有意、鲜活生动、感人至深、超脱通透的许倬云先生就这样展现在我们面前。

许先生这一路走得艰辛而踏实,遇合离散、成败兴亡、荣辱悲欣,这些在我们有限的一生中,又何尝不是时时发生?!

作者简介

许倬云,1930年生,江苏无锡人。1953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1970年任美国匹兹堡大学史学系及社会系合聘教授,其间多次受聘为香港中文大学、美国夏威夷大学、杜克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校讲座教授。著有《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求古编》《寻路集》《万古江河》等。

目录信息


回顾与感怀
我的母亲
心路历程
回顾心路历程
我的学思历程
并不特殊的读书生活
南港述旧
有情的空间
容异与存疑
磨镜者言——《历史分光镜》序
人鼠之间——试论文化保守主义
湖上偶感
眼前景与心中景
从诗里读出的历史感怀
雨窗闲话
素心五愿
刹那与永恒
良史与君子
良史与君子——敬悼严耕望先生
论学不因生死隔——纪念考古学家张光直
李济之先生逝世十周年纪念
师恩永念——沈刚伯师周年祭
钱宾四先生的学术生命
自由思想与志节
杨庆堃先生的治学生涯
怀念沈宗瀚先生
哭两位董先生
追念王雪艇先生
忆王小波
从知识到智慧
从知识到智慧的追寻
知识分子的宗教
人文与科学之间
我们为什么要读历史
另一类考古学
若干类学科的观念
研究与教学者的职业规范
成长的意义——答一位未见面的朋友
我们生活的目标
人生价值的探讨:不同文化对人类追求人生价值的影响
推动历史的因素
未来世界与儒家
附录
倚杖听江声·自序
汀渚候潮汐·自序
江心现明月·自序
编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其实我知道许先生也晚矣,大约是2005年的样子,有一次能能说在海宁找不到《历史的分光镜》,遂引发了向小白借书复印,才知道其人其文。 时常有人拿许先生跟范范比较,实际上也确实有些相近的地方:首先,两人兴趣都很广泛,爱看各种各样的书,这从他们的一些讲课演讲就能...  

评分

懂得了两个对我目前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东西。 第一个是书中小部分提到的许先生的老师让他“读书时该边读边做卡片”,在此之前,我一直在思考自己该如何做笔记,是边读边做还是读完一本书再重新返回去摘抄,我不知道那种方法会更好,我一直是边读变摘抄,但是我又一直很怀疑这种做...  

评分

1.真情自然流露,感人肺腑,情真意切。 2.不能轻松写就,但写得轻松,读来更轻松。 3.学问人生,人生学问。 4.文浅意深,需有深厚的历练。 5.许先生虽有诸多苦水,但道来却感恩生命,感恩生活,真乃智慧人也。  

评分

看了许先生的作品,充分体味到历史之宝贵,人生之瑰丽,心胸漾漾,史音渺渺,万物皆轻。从许先生对历史独到的见解中,我们可以对历史另有一番真实的认识,对人生又有一番体悟。此书有浓郁的大家之气,许先生之文道法自然,让人一旦开卷爱不释手,读过之后体会感触良多。 另外从...

评分

1.真情自然流露,感人肺腑,情真意切。 2.不能轻松写就,但写得轻松,读来更轻松。 3.学问人生,人生学问。 4.文浅意深,需有深厚的历练。 5.许先生虽有诸多苦水,但道来却感恩生命,感恩生活,真乃智慧人也。  

用户评价

评分

非常真诚的学术回忆录,他和李欧梵先生相似,都属于"狐狸"型学者,有非常广泛的学术兴趣,眼界开阔,受教育背景亦有共通之处,听他们娓娓道来读书与治学的点点滴滴,对刚入学术之门的我辈而言颇有启示意义。不得不赞一下许先生深厚的旧学功底,内中有数篇文字读来实是诗味盎然,神采飞扬,一位杰出学者的修养底色尽收眼底。

评分

许倬云,江苏无锡人。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台北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历史系主任。本书是许医农从江河文丛中选出来的文章编辑而成,作者虽然是许倬云,但是编辑者其实是许医农。这部书,其实是文集构成的,单篇文章都不长,内容也不复杂。内容包括几部分,第一部分是回顾与感怀,第二部分良史与君子,第三部分从知识到智慧。这三部分,分别对应了个人回忆,对于学术界前辈和同志的回忆,最后一部分是对于历史学和考古学方面的讨论。这些文章中,有些文章写得很好,比如对于严耕望的回忆,对于李济的怀念,对于钱穆的回忆,还有对于王小波的纪念文章。最后一部分里,有几篇文章是谈到教学,写得也很好,告诉教师,不仅是要教知识,还要教智慧,不过智慧真的能够在教室里传授吗?

评分

大丈夫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

评分

他的书,说实话,有点水

评分

许倬云,生于大陆,先后求学于台湾及美国,在美国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辗转在台湾、香港以及美国多所大学任教。身体有缺陷,不能正常跳跃奔跑。身残志坚,对于生命的执着,使得他做事笃实认真,凡事都尽力竭诚去做。许是与余英时同年生,文章中有流露出对余的钦佩。但是许的书籍也是十分多产的,虽然没有读过他其他的著作,从本书来看,许的书还是值得一读,他治学与做人的态度是十分值得我们学习的。这本书给我最大的益处就是许先生最后把人的终极意义这个问题给说明白了,他从西方两河流域、宗教推到印度,再回到中国。一一列举不同地区的安身立命意义的演变。“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命由天降,性由命生。我国阴阳五行的观念是把对人生的追寻归结到自然秩序上,人生的意义就反映了自然秩序的和谐。人能够在活着的一生中成全自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