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羨林,生於1911年8月,山東清平(今臨清市)人。1930年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係專修德文。1935年鞦入德國哥廷根大學主修印度學,先後掌握瞭梵文、巴利文、佛教混閤梵文、吐火羅文等古代語言。在德期間,發錶論文多篇,獲得國際學術界高度評價。1946年迴國,受鬍適、傅斯年、湯用彤三位先生之聘,為北京大學教授,主持創辦東方語言文學係。1956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78年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中國社會科學院南亞研究所所長等職。期間還先後擔任過中國外國文學學會會長、中國南亞學會會長、中國民族古文學學會名譽會長、中國語言學會會長、中國外語教學研究會會長、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會長等。
季先生的學術研究領域主要有印度古代語言、中印佛教史、吐火羅文譯釋、中印文化交流史、比較文學、文藝理論、東方文化、敦煌學等,範圍之廣,國內外罕見。他的100多部著作已匯編成24捲《季羨林文集》。他主持編纂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傳世藏書》、《神州文化集成》、《東方文化集成》等大型叢書在傳播中國傳播文化、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方麵發揮瞭重要作用。
《悼念憶:另一種迴憶錄》作者說:聽到孟實(硃光潛)先生逝世的消息時,我並沒有流淚,但是在寫這篇短文時,卻幾次淚如泉湧。生生死死,自然規律,任何人也改變不瞭。古人說:“大塊勞我以生,息我以死。”孟實先生,安息吧!你的形象將永遠留在你這一個年邁而不龍鍾的學生的心中。
我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凡人,無論如何也做不到忘情的地步,隻有把自己釘在感情的十字架上瞭。我自謂身體尚頗硬朗,並不服老。然而,曾幾何時,宛如黃粱一夢,自己已接近耄耋之年。許多可敬可愛的師友相繼離我而去。此情此景,焉能忘情?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不是那個時代的人,對這種迴憶他人的文章感觸不多
评分季老的文字很平實,讀這本悼文,看大師對大師的追憶,彆有味道。季老確實沒有掩飾,如序文中所說,不同的時代寫的東西不一樣,但都是當時真實的感情……
评分以前我總覺得清華、北大、香港大學之類,在我心中的標簽都是一樣,一等大學。如今纔發覺藏蘊在北大中的精神力量,讓人不覺嚮往。季羨林老先生將自己對親友、師長的悼念寫在文中,寄托哀思,歲月荏苒,現在他也過世瞭。我羨慕他,羨慕那個地方,羨慕那個年代的他們。
评分迴憶學人,與學人交往細節,頗多讚語。受其熏。
评分2013年3月1-2日讀。2013-45。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