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汉族,1955年生于北京,祖籍山东荣成,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观复博物馆的创办人及现任馆长。
马未都插过队,当过工人,1981年至1995年,中国青年出版社任编辑。
从1980年起,马未都就开始了他的文学创作生涯。十余年里他发表小说、报告文学等上百篇,后由作家出版社结集出版。
马未都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收藏中国古代器物,至90年代,他的收藏已具规模,藏品包括陶瓷、古家具、玉器、漆器、金属器等等。1992年他的《马说陶瓷》一书,被许多读者视为传统文化的启蒙读物;接着他还写了《明清笔筒》等文物鉴赏、研究的专著和上百篇文物研究论文小品文章。
全书共12讲,12万字,200幅图左右,四色印刷。
目 录
第一讲 陶瓷文明 曙光初现——陶器诞生
第二讲 变土为金 独步天下——早期瓷器
第三讲 寥若晨星 珍如拱璧——汝窑
第四讲 高山仰止 卓越千古——官窑 哥窑
第五讲 云蒸霞蔚 如冰类雪——钧窑 定窑
第六讲 和光同尘 分外妖娆——宋代北方民窑
第七讲 仪态万方 分庭抗礼——宋代南方民窑
第八讲 马背驰骋 独树一帜——辽、金、西夏、元瓷器
第九讲 一统江山 君临天下——元青花
第十讲 苏麻离青 深入胎骨——明早期青花
第十一讲 各领风骚 谋求变化——明中期青花
第十二讲 火光炸天 四时雷电——明晚期青花
2019-04-28 10:27 陶器的另外一个缺点,就是它吸水。今天可能感受不到这个缺点带给我们的困惑,而古人则是长时间为这件事困惑。比如说过去古人也喝粥,喝粥的时候用什么呢?他可能用植物的果实,比如用一个匏器,就是我们所说的葫芦,一剖两半儿,盛上粥喝;或者用一块兽皮,兜...
评分本书为一套深入浅出的陶瓷入门书籍,对陶瓷整个发展史及各类派系做了一个梳理。清晰明了,内容翔实,图片印刷质量也很好,同时搭配上马老的收藏故事,妙趣横生。适合对陶瓷有兴趣,又不得门入的读者,没有教科书式生硬的说法和名词,一切都娓娓道来。即使记不住各种窑、各...
评分马未都在百家讲坛说收藏的那一阵儿我没有赶上,直到去年才后知后觉的开始看这套丛书。已经看完了家具篇和陶瓷篇,正在看玉器篇。 我挑书看的一个最要紧的标准就是容易理解,看得进去,尤其是对于某一个陌生领域的入门书。这套书非常完美地满足了这个标准,印刷精美,语言通俗...
评分 评分人民群众能够读懂的文化。所谓师傅引进们,修行看个人,所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就好
评分马先生开篇不久就有个生动的段子:“陶器吸水,母亲盛了一碗粥,出门就叫:“小二,赶快回来喝粥吧!”再回头一看,粥成干饭了。”我父亲时常会悔恨,到他这辈儿家道中落,多少好东西全都毁光败光了。我则更多是惭愧,,自己对历史文化干脆什么都不懂,腹中空空。在去国怀乡之刻才想起来,其实咱的肠胃终是消化不好西餐牛排,还要回来啜一口温润的粥。
评分人民群众能够读懂的文化。所谓师傅引进们,修行看个人,所以,在这里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就好
评分可弥补陶瓷常识性的知识,了解其品类、制作工艺、历史,以及艺术性。
评分在图书馆翻完,每一篇都要一本正经地说“随缘收藏”,每一篇都忍不住讲捡到漏的经历,乐翻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