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一个有五千年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有十三亿人口(其中九亿是农民)的巨型国家,若不能真正深入到农村社会内部,理解具体地域社会乡村治理得以发生的时空条件,我们就不可能真正理解中国农村的治理状况、治理机制及决定治理绩效的原因。
本书从三种视角切入展开对“乡村江湖”的讨论。一是从“混混视角”探讨了乡村混混的生长与发展;二是从“治安视角”探讨了基层政府的应对及其困境;三是从“村庄视角”探讨了乡村混混与村庄生活的互动。全书展开的主线是以熟人社会为参照系,从乡村江湖切入,分析两湖平原村庄秩序生产机制的变迁,对当前乡村社会性质变迁作定性理解。此外,本书还讨论了乡村混混在基层治理中的角色和影响,并通过乡村混混来深化对基层治理生态的认识。
陈柏峰 1980年生,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在《中国社会科学》《法学研究》《中国法学》《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乡村江湖》《传媒监督的法治》《乡村司法》等6部著作,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霍英东基金项目等10余项课题。
RTRT
评分1 1980年代电影场发生最多的事情就是打架。 “台上打,台下也打。”(临江县派出所记录) 2 90年代县乡政府收取税费的难度越来越大,开始利用混混帮忙收取。 3 90年代中后期,公安机关在总结专门工作的经验和不足时,逐渐不再提起村级治保组织,十分害怕群众组织起来,群众聚...
评分书目:乡村江湖 作者:陈柏峰 前摘: 农民至今在多数场合下只是通过他们那种根源于农村生活闭塞状况的冷漠态度而证明自己是一个政治力量的因素。 ——恩格...
评分觉得这书实在很深刻,所以这么懒的我还是想总结一下几个印象很深的点。 ———————————— 从费孝通的熟人社会说起,然后到人民公社制度解体后的第一代混混,“无聊”与“英雄主义”是关键词(仍然是嵌入熟人社会的)。 严打后,第二、三代混混出现,逐步脱嵌于熟人社...
评分视角独特,有意思
看到最后的时候意识到这个主题可以跟发包制以及分税制下的财政空壳化一块阅读,可瞥见乡镇一层面的治理困境。总的来说,这个题目很好,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很现实,但不好写的话题,本质上还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亮点之处在于对于不同阶段混混群体的概括,从公社解散到今天,混混群体的形成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当然也是时代变迁在乡村的反映。不足的地方是补录那一部分,政治站位明显低了,没有意识到正在变的东西,并且提的建议也不好。2019的今天,其实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评分看到最后的时候意识到这个主题可以跟发包制以及分税制下的财政空壳化一块阅读,可瞥见乡镇一层面的治理困境。总的来说,这个题目很好,是所有人都能意识到,很现实,但不好写的话题,本质上还是国家与社会的关系。亮点之处在于对于不同阶段混混群体的概括,从公社解散到今天,混混群体的形成发展是有一个过程的,这当然也是时代变迁在乡村的反映。不足的地方是补录那一部分,政治站位明显低了,没有意识到正在变的东西,并且提的建议也不好。2019的今天,其实已经是山雨欲来风满楼了。
评分有趣。
评分可读性很强,很真实,女性视角多一些会更好。现代性造就了大规模流动于城乡之间的边缘人,毋庸置疑是一座学术富矿,与《我的凉山兄弟》配合一起读,效果更佳
评分材料好,问题意识好,理论需要补课。有混混,没江湖。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