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D.塞林格更为读者所知的作品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然而,《九故事》却更受资深塞林格书迷的推崇。小说集收录塞林格写作生涯各个阶段的九篇小说,《抓香蕉鱼最好的日子》是塞林格发表在《纽约客》的第一篇作品,刊于1948年1月31日,由此开启了塞林格与《纽约客》的长期合作,也标志着他进入写作生涯的新阶段。每个故事主题独立,但彼此又形成隐秘的关联,从中甚至可以读出塞林格自身经历的影子。许多作家将《九故事》奉为写作教科书,称阅读这本书让他们看到了短篇集该有的样子,改变了他们的写作思路,这些人包括但不仅限于:约翰•厄普代克、菲利普•罗斯、理查德•耶茨、村上春树、苏童……
《九故事》收录了塞林格的九个短篇故事:《抓香蕉鱼最好的日子》(1948)、《康涅狄格州的威格利大叔》(1948)、《与爱斯基摩人打仗前》(1948)、《笑面人》(1949)、《在小船里》(1949)、《为艾斯美而写——有爱也有污秽》(1950)、《美丽是嘴唇而我的眼睛碧绿》(1951)、《德•杜米埃—史密斯的忧伤年华》(1952)、《泰迪》(1952)。除了《在小船里》和《德•杜米埃—史密斯的忧伤年华》,其他七篇都发表在《纽约客》杂志。这部小说集初版于1953年4月,是塞林格继《麦田里的守望者》之后出版的第一部作品。
J.D.塞林格(1919—2010),出生于美国纽约一个犹太富商家庭,从小聪慧却对学习没有什么兴趣,中学辍学后被父母送往军事学院就读,后又有几次大学就读经历,都以退学告终。在哥伦比亚大学夜校部就读期间,其写作才华被良师发觉,发表了数篇短篇小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中断写作,应征入伍,参加过诺曼底登陆与犹他海滩战役,后又从事战时反间谍工作。
1948年,遭受多次退稿后,其备受好评的短篇《抓香蕉鱼*好的日子》在《纽约客》上发表,此后又在该刊上发表多篇作品。1951年,《麦田里的守望者》出版,大获成功,成为美国文学经典,后又陆续出版了短篇集《九故事》、中短篇故事集《弗兰妮与祖伊》,以及中篇集《抬高房梁,木匠们;西摩:小传》,却日益远离媒体,在乡间过着隐居的生活,也鲜有新作问世。2010年,塞林格在新罕布什尔的家中过世,享年91岁。
无疑此篇赵松载于黑蓝的评论得其精髓。 无论是赛林格的精髓还是九故事。 只是由这样细密绵长的文字来给九故事下评,有些讽刺。 “吾人知悉二掌相击之声,然则独手拍之音又何若?”塞林格把这段公案放在了九个故事的前面,毫无疑问不是随意之笔。那么,他想说什么呢?二掌...
评分一 塞林格比任何人都注重保护他与文学之间的关系的紧密度,仿佛对他来说,创作行为也是隐私的一种。 这个自我封闭的自囚者对外界给以他的过分关注,回敬以充满敌意的沉寂,以至于这种行为方式成就了一个反常的悖论:塞林格作为作家的名声很大程度上却是得益于他对名声授权者...
评分《九故事》结集发表于1953年,晚于《麦田里的守望者》(1951),但其中除《泰迪》(1953)以及《De Daumier-Smith的忧郁岁月》(1952)两个故事之外,其它七个故事之前都先后在《纽约客》发表上过。因此,有人看低《麦田守望者》,认为塞林格在写九故事的时候小说功夫才开始“...
评分谈塞林格的《九故事》,就忍不住要先说说这本书的译著,没办法,职业病。 据我所知,国内《九故事》的中译仅有一种,是李文俊与何上峰合译的作品。后者译出的几篇实在太次,不谈也罢。李文俊是翻译界的名宿,福克纳作品的御用译者,名家名译,相得益彰。按说他一出手,即便不能...
Read the about book of "The Glass Saga";九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男男女女,无论年龄多大,都有一种“青春”的孤独感。读时,无力感油然而生。甚是喜欢,要再读英文原版。
评分丁骏老师翻译得比李文俊强太多吧
评分没看懂……
评分Read the about book of "The Glass Saga";九个故事中的主要人物男男女女,无论年龄多大,都有一种“青春”的孤独感。读时,无力感油然而生。甚是喜欢,要再读英文原版。
评分嗯,他们游进一个全是人的战争里。他们游进去的时候看起来是很普通的人,但是一进洞,他们就变得像猪一样。你还别说,我就知道一条香蕉鱼游进一个香蕉洞里,杀了足足有七八十个人。很自然,等他们变得那么罪恶,他们就再也进不了天堂的门了。洞口太小了。嗯,我不想告诉你。他们就死了。嗯,他们得了精神病(PTSD)。那是很可怕的一种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