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亚随笔》荟萃了英国著名作家查尔斯·兰姆(Charles Lamb,1775-1834)最出色的随笔作品,堪称十九世纪英国文学的瑰宝。在这些随笔中,兰姆以“伊利亚“为笔名,从日常作息、家长里短切入,将平生感念娓娓道来;随笔主题既与兰姆本人的独特经历水乳交融,又浸淫于广阔深挚的人道主义氛围;文风含蓄迂回之余,亦不失情真意切,纤毫毕现地展示了英式随笔的至高境界。正如三十年代我国作家梁遇春所言:对于心灵的创伤,兰姆是一剂“止血的良药“。
本书选录了《伊利亚随笔》中的主要作品,包括《南海公司回忆》、《除夕随想》等诸多名篇。著名翻译家刘炳善先生的译文精到而隽永,恰到好处地传达了兰姆独树一帜的文字魅力。本书所配的二十多幅插图,出自英国著名画家谢帕德(Ernest H. Shepard)手笔,极具收藏价值。
查尔斯·兰姆,生活在18、19世纪之交,当时全欧的最大政治事件是法国革命。兰姆在早年和其他英国热血青年一样,受法国革命影响,结交了一批思想激进的朋友,一同著文办刊,向反动保守势力斗争,同时也受对方攻击。但滑铁卢一战,拿破仑失败,欧洲形势大变,封建势力复辟;英国政府的政策日趋反动,兰姆的朋友们也走向分化,有的受舆论围攻,有的受审讯、下狱,有的流亡国外,有的思想转为保守。在这种形势下,兰姆写文章只谈日常琐事了。
英伦这个词本身就能自我形容,让人想到十八世纪慢悠悠的英国乡间。喝茶成了件优雅的事情,大口大口的咕噜下去,必然遭到太太小姐们的一阵冷嘲热讽。在穿衣镜前忙活了大半天,发型一丝不苟,领带也摆正了位置,好不容易抚平了裤脚的褶皱。一出门,其实泥泞的乡间小道能毁了...
评分刚接触《伊利亚随笔选》这本书,是在去年秋末初冬之时。那时我自己燃起一股小说热,在短时间之内看了好几部小说,对文学这个玩意儿逐渐产生了兴趣。于是便想换换口味,读一些其他的文体。凑巧当时一个高中同窗在短信中无意却又隆重地向我推荐了这本书,遂第二天便上图书馆借来...
评分 评分原本是看到有文章提到寻找《伊利亚随笔》(英文)的故事,google到了这里。自己是中英文都没读过,照理没有发言权的。但从shelleyyuki评论中提供的几个例子看,高先生的这个译本恐怕不会太好读,至少,有点矫柔造作,甚至,恕我不敬,有点造字数的嫌疑。自己做过媒体的文字翻译...
评分英伦这个词本身就能自我形容,让人想到十八世纪慢悠悠的英国乡间。喝茶成了件优雅的事情,大口大口的咕噜下去,必然遭到太太小姐们的一阵冷嘲热讽。在穿衣镜前忙活了大半天,发型一丝不苟,领带也摆正了位置,好不容易抚平了裤脚的褶皱。一出门,其实泥泞的乡间小道能毁了...
兰姆在十九世纪初为了生计(干点什么不好)给伦敦的两家报纸写吐槽段子,每天六则,周日还外加。我擦就算马伯庸东东枪干这个都得精尽人亡吧。
评分只是看看译文,可能不会觉得特别出彩,但联想到查尔斯兰姆的人生经历,便也会有含泪的笑了,再看看原文,又忍不住为绝妙的翻译喝彩了~
评分读完一半,放弃。为什么我看不下去?
评分只是看看译文,可能不会觉得特别出彩,但联想到查尔斯兰姆的人生经历,便也会有含泪的笑了,再看看原文,又忍不住为绝妙的翻译喝彩了~
评分Charles Lamb用起单词来可算是炉火纯青,这些随笔中的很多篇看起来竟像是颇具文采的调侃杂文。尤其喜爱的是《穷亲戚》和《老瓷器》两篇,翻译不能说达意,但是却将音韵改造得相当优秀。现在还记得的一句话:穷亲戚就是,那些不亲不戚的家伙。繁复的文字读来舒服,但是文笔琐碎失了厚重,随笔总算是有取巧之嫌,故也只到推荐的程度。另值得一说的是:不要偏看英文原版的,这本翻的是更有另一番韵味。反正随笔,也不需要太求严格;只顾意境,亦不会失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