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物志

菌物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低音·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作者:斑斑
出品人:联合低音
页数:320
译者:
出版时间:2018-12
价格:60.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59621481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科普
  • 菌类、好吃
  • 博物
  • 饮食
  • 真菌
  • 有趣
  • 博物学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菌物
  • 生物学
  • 真菌
  • 自然
  • 科普
  • 分类
  • 生态
  • 研究
  • 图鉴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

第十四届文津图书奖推荐图书

第二届中国自然好书奖入围图书

“小菌菌”讲述的真菌与人类共生的精彩故事

食用菇、病原体、抗生素,全面认识真菌世界

中国菌物学会副理事长、科普工作委员会主任图力古尔教授作序推荐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孙翔博士审校

……………………

◎ 编辑推荐

★ 科学性。本书分四个方面系统生动地向读者讲述了 关于真菌的基础知识。第一章介绍了真菌在结构上的特征、生长过程,并回顾了人类发现真菌的历史;第二章介绍了食用性真菌;第三章介绍了作为病菌的真菌引发病变的机制和防治措施;第四章描写了真菌在现代医学和科技工业中的贡献。

★ 原创性。本书特别介绍了我国科学家在参与人类发现真菌过程中可歌可泣的经历,如中国的青霉素发明人樊庆笙博士、奠定了我国西南高等真菌研究基础的臧穆先生等。

★ 趣味性。本书通过拟人化的口吻,运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人类与真菌亦敌亦友的故事,风格诙谐幽默,寓教于乐。

★ 艺术性。整体包装设计采取图文并茂的形式,配以专业精美的说明性图片,充分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

……………………

◎ 内容简介

我们在葡萄酒里,我们在面包里,我们还在你的鼻孔里。据人类科学家的保守估计,我们在地球上有150万种不同的兄弟姐妹,然而你们却只认识我们中的0.5%。你们一些人把我们当作餐桌上的珍馐,一些人把我们视为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还有一些人则利用我们挽救了同胞的生命。在伴随人类成长的岁月里,我们与你们亦敌亦友,虽然“瘌痢头”“脚气病”给你们带来了不少困扰,但是我们分解石油、有效杀虫、防止土壤污染,为人类的发展也贡献了一己之力。

现在,真菌帝国派遣文化形象大使“小菌菌”,递交给人类50份文件,全面展现真菌的食用价值、医药价值和文化价值。希望你们会了解并且喜欢上我们,珍惜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携手迈向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简介

斑斑,化学博士,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副教授,发表各类学术论文五十余篇。斑斑是博物学爱好者,痴迷底层生物链中的世界,关注土壤、分子和微小的能量。斑斑出版有《澳大利亚简史》《新世界的猫》《十七年蝉》等作品。

目录信息

序言  生命的第三世界
引言  我们需要聊一聊
第一章  我们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
我们才不是植物,我们有自己的帝国
爬呀爬呀爬呀爬的菌丝
是孢子,而不是包子
十九世纪,终于被你们发现了
二十世纪,亦敌亦友
论菌菌的重要性
与天斗,与地斗,与线虫斗,其乐无穷
这个邻居真奇妙
第二章  有一种幸福叫作被你们吃掉
明明白白地被吃掉
有个巴西兄弟下得了厨房上得了战场
金针菇,明天见
侧耳倾听
我就是蘑菇,你是在叫我吗?
小鸡炖的是个什么菇?
滑溜溜,我们滑溜溜
胖子不忧伤
茶树菇:只生在油茶树上的优质野生菌
你吃掉的是金耳还是银耳?
面纱与催情药
银耳妹妹的非洲姐妹
壮士,请喝下这碗鸡腿菇牌的墨汁
下雨天,草菇和酱油更配哦
我可不是猴子派来的
香?菇
不仅有口味,而且有颜值
四大野生名菌之首——咩咩胃
干巴菌与臧穆先生
自残的茭白
天灵灵地灵灵,灵芝到底灵不灵?
疯狂的冬虫夏草
第三章  向人类开炮
头皮屑和瘌痢头
令人“抓”狂的念珠菌
香港有一种特产
爱尔兰大饥荒
杀死那棵咖啡树
香蕉艾滋
波尔多之战
我们只不过是吃饭而已
野生的,天然的,怕怕的
第四章  不用谢我,我是雷锋
人类生命的成功大跃进
头上有个孢
蘑菇塑料
我们还会吃虫子
在一起!在一起!
你愿意嫁给我吗? Yes, I do !
挖矿这种小事就交给我们吧
喝下的是石油,拉出来的还是石油
影响人类进化的味道革新
面包会有的,馒头也会有的
从芝士到火腿
后记  我们一直在一起好不好?
真菌中文名和学名( 拉丁文) 对照索引
插图版权声明
致谢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年末总结,小伙伴提醒我去年做的这本书入围了今年的文津奖,让我写点东西。这本书的完成度是比较理想的,因为整个过程有很多幸运的事情! 《菌物志》讲的是真菌的故事,作者从真菌与人类亦敌亦友的关系入手,讲了我们生活中遇到的种种真菌,有食用菇、病原体、抗生素,及其它们...  

评分

前段时间看《疯人院》的时候,看到一个“树人,”他的背后是一块木板,木板上有小蘑菇状生物和苔藓状,本来以为是木板发霉的产物,身体因为某种原因和木板长在了一起,当木板取下,发现整个背部也长满了类似小蘑菇的东西,看起来有点渗人,今天看到《菌物志》,有了另一种猜测...  

评分

评分

一般来说,什么“志”类的书籍,像什么地方志,《三国志》,听上去就有一股学究气儿,让人不敢轻巧地去读。 这儿有本《菌物志》,倒没有那严肃古板劲儿。作者斑斑,一个理工博士男,却化身“小菌菌”,用诙谐生动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一个真菌帝国。 《菌物志》算是真菌帝国致人...  

评分

一只南美洲亚马逊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蝴蝶效应的原理是很多人都听过的了。但一颗颗肉眼看不见的小小真菌,如何影响了人类的历史,可能很少有人得知。 著名生理学家贾雷德·戴蒙德曾在其代表作《枪炮、病...  

用户评价

评分

想到了彼得·汉德克的“蘑菇痴儿”和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蘑菇性”。汉德克的蘑菇是狂人的珍宝和避世的迷药。而托卡尔丘克的蘑菇是生长睡眠和清醒交界处的催眠家和梦想家。这本书作为蘑菇爱好者必读。不过菌菇第一人称俏皮撒娇的口吻让人有点鸡皮疙瘩,以及病菌的科普容易犯密集恐惧症和黏物恐惧症。

评分

超有意思的一本真菌科普书。作者微小生物的极度爱好者,当然,书中有很多地方也体现了作者的专业的爱好者。真菌与人类的生活,真菌与社会的联系,好的坏的都谈到了。用第一人称的方法,使得科普更有趣味。作为分解者,它是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生态作用和对人类的效益是不容忽视的。我也喜欢真菌,它比植物神秘,生活史策略多样奇葩,长相怪异多样,很有意思。

评分

国人写成这样真好~第一本菌类的科普书~既不是植物也不是动物。。。

评分

配图清晰点就更好了。

评分

可以但没必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