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乱世,一群湖南人趁时而起,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终于成就“同光中兴”,虽未能改变历史走向,却上演了中国保守主义的完美谢幕。一群非常之人,领一支非常之军,经历非常之苦,成就非常事业。这,就是湘军崛起的故事。
本书以军事进程的开展为叙述线索,以主要人物为叙述焦点,虽然是讲故事,但处处显露出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
本书提出并解答了一些湘军史上绕不开的问题,譬如湘军转战南北,前后期的领袖有什么风格上的差异;胡林翼、曾国藩的独特风格对湘军的影响又如何。湘军在朝廷的奥援是什么情形,朝中有哪些高官亲贵明里暗里帮助他们;湘军统帅与权势集团——譬如“肃党”的关系,又是怎样。上述所谓的“揭秘”,既能满足“讲坛学”的需求,也是考验一位严肃的史学作家搜罗史料和分析能力的关键。同时,作者也通过事实和合理的逻辑推理来澄清一些个人的逸事流言以及重要事件,附加详细考证,将真相一一揭示。本书史料扎实、见解独到、议论平实,时而有令人耳目一新之处。
谭伯牛,知名近代史学者,致力于研究清史,尤长于太平天国史、湘军史及曾国藩研究。先后出版《战天京》《天下残局》《湘军崛起》《盛世偏多文字狱》等作品。
听过“文艺之声”--评书开讲-090701版节目,觉得这本书观点很独特,有专业性……值得一读!是了解曾国藩的很好材料!呵呵~
评分导)关于“湘军”,它在近世中国所受到的评价,可谓天上地下,跌宕难测,就是“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最生动的一个注脚。可能因为这样,本土历史学者谭伯牛笔下的湘军史,绝少议论,只谈史事。 2009年7月4日,《晨报周刊》对话《湘军崛起》作者谭伯牛。 (主) 谭伯牛:湘...
评分洪秀全挟上帝之西洋神说,煽动万千众,旋尔成国,定都南京,一时猛将如云,战无不胜,八旗不敌,咸丰泣血,内外交困,清朝摇摇欲坠。 而这样一个汪洋大势力,竟然被三个湖南人同心协力,书生为帅,农民成兵,不舍不弃,一路东征,奋而逆转。 从前看过作者谭先生写的《战天京...
评分无意中在凤凰网看到高人谭的对中国教育的评述,然后,高度怀疑谭历史观点的立论证据的正确导入。 http://v.ifeng.com/news/society/201306/66f7b014-52b1-4e73-83f0-0b261aab4966.shtml
评分1.古代文人带兵并不是亲自带兵打仗,而是在古代专制王朝只有文人才可以在体制之内运用人力、财政资源支持战争。不是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打仗的本事有多高,而是他们能够调得动如此多的资源,特别是在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专制社会。 2.曾国藩避开长沙,远走衡阳,借创立水师之...
“一群非常之人,领一支非常之军,经历非常之苦,成就非常之事。这就是湘军的故事。”完全浸入式的阅读体验,像素级地还原了湘军将领们的传奇人生,作为湖湘弟子的我看得热血沸腾。
评分3.5,人的故事要比事的故事有趣
评分上佳的科普读物。通俗易懂,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作者的平易近人、不摆架子。以及虽由课件音频整理而成,但难得的是史料丰富、论述清楚,功底之深可见一斑。湘军之崛起,其间人事相较于战事来说魅力更甚。末代清廷虽山河破碎,但几朝肱骨之臣之才思、谋略、骁勇和忠贞依然让人赞叹不已。波澜壮阔的年代,不能亲眼见证,那便多看看书。
评分写史之文,细节处最见功力。功力不到的,细节处含糊而过,或不经考证拿来就用,这些细节的含糊乃至错误,就极易产生史实与史识的错乱,起码会让读者对所叙之事无法清晰把握。谭伯牛此书,语言虽稍有啰嗦,却能把细节写足、写透,足为我辈写史者模范。
评分有两章分别专讲胡林翼和湘军的名将李续宾、多隆阿与鲍超,是比《战天京》更详实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