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之祭

春之祭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作者:[加拿大]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
出品人:
页数:507
译者:李晓江
出版时间:2018-8
价格:86.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20130356
丛书系列:甲骨文丛书
图书标签:
  • 历史
  • 一战
  • 甲骨文丛书
  • 欧洲
  • 艺术
  • 欧洲研究
  • 近代史
  •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
  • 春之祭
  • 文学
  • 诗歌
  • 自然
  • 季节
  • 抒情
  • 现代
  • 艺术
  • 生命
  • 觉醒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环球邮报》《纽约时报》优秀图书

☆延龄草图书奖获奖作品

☆华莱士•K. 弗格森奖获奖作品

☆著名历史学家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力作,反思自由与反叛、艺术与战争,重新理解社会思潮与世界大战的关联。

☆揭示人类进入现代社会的历史进程,叩问深陷焦虑与动荡的今日世界。

《纽约时报》 《环球邮报》 《出版人周刊》……全球顶尖媒体倾情推荐。

【内容简介】

《春之祭》匠心独运,用诙谐而敏锐的手法发掘已被历史抹去的图案,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影响和余波——从1913年芭蕾舞剧《春之祭》的首演,到1945年希特勒的死亡。在这本极为出色的书中,作者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借助普通人的生活和言论、文学作品,以及诸如林德伯格越洋飞行和现代第一部畅销书《西线无战事》出版等事件,记叙了那场大灾难所造成的人们观念的急剧转变。

这是一部难得一见的好书,一部文化史,它重新定义了我们看待我们过去和未来的方式。

【本书获誉】

莫德里斯•埃克斯坦斯的《春之祭》的不同凡响之处,在于他抓住了那场有史以来最可怕的战争与当时的社会、智识及文化诸运动之间令人痛苦的相互影响。它既是一部非常优秀的学术著作,又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威廉•曼彻斯特(William Manchester)

这是我多年来读过的对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最引人入胜的解读,这样一本书应该可以修正我们一直抱有的有关现代的最主要的创伤的认识。我觉得它已经改变了我的认识。

——罗伯特•考利(Robert Cowley),《军事史季刊》

了不起的成就……这本书在许多问题上都极具启发性,而且它读起来非常有趣,令人钦佩。作为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埃克斯坦斯就和他作为学者一样才华横溢。

——艾尔弗雷德•卡津(Alfred Kazin)

一部非常令人兴奋的书,它对我们这个问题重重的世纪中的许多混乱和矛盾做出了解释,值得人们广为阅读。

——《泰晤士报文学增刊》

《春之祭》带给我们的不是对我们整个世纪的追溯……而是一段新的历史的开端。

——詹姆斯•卡罗尔(James Carroll)

埃克斯坦斯对自己渴望理解的事情充满了激情;他的写作有一种悲悯的情怀和对智慧的爱。

——《多伦多星报》

应当和保罗•福塞尔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与现代记忆》以及约翰•基根的《战斗的面貌》一同摆在书架上。

——《纽约时报》

构思奇妙,写作精彩……任何想要理解第一次世界大战的重要性的人,都必须读一读。

——《图书馆杂志》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莫德里斯•埃克斯斯坦是多伦多大学历史系荣休教授。他受人称道的畅销书《春之祭》曾在九个国家出版,并荣获华莱士•K. 弗格森奖和延龄草图书奖,还被《环球邮报》和《纽约时报》列为当年的优秀图书之一。《漫步天明后》(Walking Since Daybreak)也是一部全国畅销书,获得过皮尔逊作家信托基金非虚构图书奖,并被《泰晤士报文学增刊》、《洛杉矶时报》和《环球邮报》列为2000年优秀图书之一。他备受期待的《春之祭》续篇《太阳舞》(Solar Dance)也已出版。

【译者简介】

李晓江,北京大学哲学博士。爱书。教书、读书之余,亦以译书为乐。译有《失败的帝国:从斯大林到戈尔巴乔夫》《朱可夫:斯大林的将军》《斯大林的战争》。

目录信息

目录
西线地图
前言
序 幕 威尼斯
第一幕
一 巴黎
想象
1913年5月29日
香榭丽舍剧院
佳吉列夫和俄罗斯芭蕾舞团
叛逆
对抗和解放
观众
激起公愤就是成功
二 柏林
圣春
序曲
技术
首都
文化
文化和叛逆
战争即文化
三 在佛兰德斯的原野上
异国他乡的角落
八月枪声
和平降临大地
原因何在
维多利亚时代综论
喝茶还是加蜂蜜吗?
第二幕
四 战争祭
战斗芭蕾
主题
重估一切价值
五 疯狂的理性
他们的办法是不去问为什么
责任
六 神圣的舞蹈
战争之神
会众
七 走向内心
战争即艺术
艺术即形式
艺术和道德
先锋
第三幕
八 夜舞者
新的救主
明星
不要忘记
行程和象征
新世界和旧世界
联想
九 记忆
战争的回声
与死亡为伴
名声
用云彩变戏法的人
十 无尽的春天
德意志,醒来了!
受难的英雄
艺术即生活
神话即现实
“这是无尽的春天!”
致谢
原始资料选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欧洲,风暴正在愈演愈烈;新世界和新秩序的渴望和旧社会和旧规则的摒弃在人们心中熊熊燃烧。 对于各民族来说,这不是战争,是革新,民族的革新,文化的革新,混乱秩序的革新;更是一次形而上的哲学的思辨。 只是,阵痛也伴随而来。 借用书中的一段话: ...

评分

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还未散尽,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写下了小说《克林索尔的最后夏天》。他在后记中的叹息,证明那个世界还在继续崩塌:“……我们这些老人却来自于旧时代,那些曾被我们高度认同的世界观如今却成了可笑荒唐的昨日黄花。时代惊人地变快了,更年轻的人...  

评分

@在这个物质社会,文艺青年被当作戏虐的对象,他们没有实用价值,无政府主义,扭捏作态。这本书显然可以提供更多的论据,虽然我很怀疑他们会读这本书,但多多少少将会从微博,微信朋友圈获得只字半语,一拍即合。 经济迅速发展强大的德国在法英把持的欧洲蠢蠢欲动,有新仇有旧...  

评分

评分

《春之祭》一书开篇就介绍到了这是一本冒犯文艺青年之书。因为正像图书介绍说道,《春之祭》匠心独运,从社会思想动态方面,探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起源、影响和余波——从1913年斯特拉文斯基和尼任斯基的芭蕾舞剧《春之祭》的首演,到1945年希特勒的死亡。 为什么说冒...  

用户评价

评分

从艺术和思想而非单纯的战争角度来解构一战,的确是个相对不常见的独特视角,但是叙述方式依然老套,点与面的结合不够自然,导致部分观点有故弄玄虚之感。

评分

政治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问题是国家是如何诞生的?所以有了战争是如何塑造民族国家诞生的命题,而春之祭用一种象征的命题告诉我们,战争也在塑造着现代的文化艺术和审美的意识,从一战后词汇的断裂、战争小说回忆录的兴起、纳粹庸俗之美的强调,都在反应战争通过全体的动员、绞肉机般的残酷、狂热情绪的掀起、战线前后的隔绝,在引导着大众的文化艺术意识。英法如果代表的是保守时代秩序的稳定、道德,那么德国为首的先锋派艺术就是要打破一切守旧的、保守的秩序。不过书的第一幕和其中涉及很多剧目,对于很多不太了解欧洲文化艺术的人而言,是有很强的次元壁的。但当看到西线无战事的时候,一下子感觉回到了自己的地盘,值得一读。

评分

从战术和战略层面分析战争的作品已经太多了,这本从艺术发展、社会气氛、以及参战者的层面分析战争的书,对现在而言更有意义

评分

2018.11.2 @首都机场。被书名和第一章吸引的书,在飞机上如痴如醉地读完第一章后发现,艺术文化只是个引子,本书重点在历史/战争/社会变革。恰逢一战百年,而我们了解太少,反思太轻。

评分

总的说来,这是一部书生气十足的作品。这本书最有意思的不是那些无谓的、关于生与死存在与虚无艺术与生活幻想与现实的“哲学”探讨,倒是一战时期普通士兵、普通市民的信件与生活,才真正让人愿意读下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