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世同堂》系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分为《惶惑》《偷生》《饥荒》三部,是老舍创作生涯中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它表现了抗战期间北平沦陷区普通民众生活与抗争,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这部足本,由翻译家毕冰宾(黑马)据浦爱德与老舍合作翻译的《四世同堂》英文稿回译。补全了已经散佚的第三部《饥荒》的最后十六节,原汁原味地呈现了老舍的文风,在信达雅三重标准上,对已经面世的版本又有超越。
老舍(1899-1966)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生于北京贫民之家。191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校。1924年去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华语讲师,开始小说创作,写有《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1930年回国,先后任教于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创作了《大明湖》、《猫城记》、《离婚》、《骆驼祥子》等。
(仅一人之见,并不周全。) 瑞宣,是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温润如玉。有自尊知荣辱,一腔爱国之志又难以明志,在尽忠与尽孝难两全之间纠结百转。念他虽有种怒其不冲破蚕茧的刺痛握拳感,却深深理解他的矛盾他的无奈。 瑞丰,没有什么头脑的好吃懒做之人,凡事只求热闹不过大...
评分“小羊圈里,槐树叶儿拂拂的在摇曳,起风了。” 不得不承认老舍先生的文章,气势磅礴,总是会给人一种恢弘大气之感。 老舍先生评论自己的这部作品为:“他是我从事写作以来的最长的,可能也是最好的一本书。“ 故事发生在小羊圈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
评分《四世同堂》是老舍先生的代表作,分为《惶惑》《偷生》和《饥荒》三部。其中,第三部《饥荒》因各种历史原因未能完整发表,手稿也在变故中遗失,始终是一大遗憾。 2014年,经多方努力,赵武平在哈佛燕京图书馆所藏的浦爱德档案中,找到了《四世同堂》的英文译稿,其中第三部《...
评分文/宝木笑 当老舍先生在1944年用“祁老太爷什么也不怕,只怕庆不了八十大寿”为其百万字的小说《四世同堂》开篇时,这部伟大著作其实就已经选择了一条更贴合中国人性格的宏大叙事之路。这部老舍先生生前自认为最好、最满意的作品,也是其规模最大、写作时间最长的作品,从1941...
老舍先生可以说把中国人写到家了
评分抗日时期北平小胡同里的众生相,其实祁瑞宣所护的四世同堂又何尝不是大赤包们争的票子金三爷舍不得的房子,可是覆巢之下无完卵,战争年代,家与国,忠与孝,终究是一个绳上的蚂蚱,但小妞子她真的是不应该(剧透警告)。老舍先生依旧是那个温柔的文人,在战斗檄文中夹杂了那么多关于北平的回忆,而在中日战争之上,他看到了一个可以和平共处的世界。
评分故事本身不够壮烈。但每个人物都刻画得那么鲜活,每个人物性格又都能引人反思,找不到一个寡淡的,多余的人物存在。说老舍笔下人物脸谱化我是不大认可的,瑞宣对于家和国的纠缠,钱老人前后信仰的变化,还有瑞丰冠晓荷等一众汉奸走狗的愚蠢和自我麻痹的描写,反而让人物变得戏剧化,更有意思了。我觉得人物塑造这方面老舍是无可指摘的。
评分老舍有好东西,但是这个试了无数次真的读不下去。老舍有点嘴碎,他笔下的人物也碎嘴,一打开书就仿佛几十个北京大爷大妈在我耳朵旁边咋咋呼呼絮絮叨叨,念得我脑壳痛。
评分读完了足本的四世同堂,药物作用哭不出来,但想疯狂给老舍先生打call,战争刚刚结束的时候就想得那么犀利,透彻。 钱诗人的悔过书真的真的,特别温柔真诚,带着天真的困惑和思考,老舍先生是用他的全部生命在写作在共鸣呀。那么拷问人类灵魂的信,不应该被埋没。 完整的小妞子之死的场景也是,太震撼又有一种宁静的悲伤的美,几乎就是声临其境地感受到那种不忍心打破悲伤的沉静。 那么多角色纹丝不乱,刘太太的出场真是神来之笔,也是痛彻心肺的悲剧的补刀。 以瑞全回归做收梢也极好,始终有希望和光。 安利一万遍四世同堂,一定要去读足本,虽然之前第三部是缩写的版本也足够叫我连读两遍。 许愿有生之年能找到老舍先生的第三部手稿,两次翻译总要损失韵味。 何况老舍先生又是以语言之美而著名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