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三辉图书/鹭江出版社
作者:[奥]让·埃默里
出品人:三辉图书
页数:0
译者:徐迟
出版时间:2018-8
价格:42.00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45915068
丛书系列:三辉书系:埃默里作品
图书标签:
  • 哲学
  • 让·埃默里
  • 死亡
  • 心理学
  • 奥地利
  • 自杀
  • 外国文学
  • ***三辉图书***
  • 生命尽头
  • 孤独
  • 成长
  • 反思
  • 死亡
  • 自我探索
  • 心灵旅程
  • 存在主义
  • 勇气
  • 告别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奥地利著名哲学家、奥斯维辛幸存者、“大屠杀亚文化中的圣人”让·埃默里 自杀前的最后一部著作

◆出版30年内再版逾13次,被译为英、法、意、西等多种语言

◆“有把叫作死亡的刃。每个人都可以拿起死神的巨镰挥向自己。”

···

【内容简介】

宗教和社会对自杀的谴责使其好像一桩罪行,一种不自然、极荒唐的举动,但这些观念和偏见是否传达出一种虚假的客观性?让·埃默里没有把“自死”看作一种行为,反而将其视为一种对抗社会学和心理学陈词滥调的个人思想和意愿。他并在非为自杀辩护,而是希望人们承认一个最基本的事实:一个人是他/她自己肉身最基本的主宰者,一个人的身体,与其所处的社交网络无关,也与“生”之宿命无关。

···

【媒体及名人推荐】

大屠杀和其他亚文化一样,在其中自会出现圣人。让·埃默里就是其中之一。

——凯尔泰斯·伊姆雷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

《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探索了有自杀倾向之人的精神世界,此书越过科学的范畴,直击自杀者们内心深处的矛盾……你会在书中看见最封闭、最黑暗的心灵。

——《解经时代》

·

如果说埃默里的悲观主义思想将生命摆在了较低的位置,那么他的人文主义精神则重新肯定了生命的意义。通过赋予我们的存在以意义,埃默里提醒我们:人命是可贵的。

——《新共和》

·

让·埃默里是少数能真实评价大屠杀的声音之一……他对受害者无法弥合的伤痛有着沉重的理解,也正是在这种理解下,才有可能精准地推断出他们所亲身经历的恐怖的本质。

——温弗里德·格奥尔格·泽巴尔德 | 著名德国作家

···

【编辑推荐】

◆奥地利著名作家、哲学家让·埃默里,曾获普里莫·莱维和凯尔泰斯·伊姆雷的高度评价。其作品被译为多种语言,在德语世界再版十余次,此次首次引进了其最著名、影响力最大的三部作品《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

◆在书中,埃默里以一种颠覆性的视角解释“自死”行为,主张人是其肉身的主宰者,反对将“自死”视为非自然死亡的陈词滥调。保罗·策兰、茨威格、海明威、三岛由纪夫……这些文学、思想上的巨人为何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埃默里怀着深切的理解对那些不被社会认可的死亡进行了精准的剖析。

◆中文版直接翻译自德语原文,译文可读性强。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让·埃默里(Jean Améry,1912—1978)

原名汉斯·梅耶(Hanns Mayer),出生、成长于奥地利维也纳,并在这座城市学习了文学和哲学。1943年,埃默里因散发反纳粹读物而遭逮捕,被押往奥斯维辛集中营。苏联军队进驻波兰后,他先后被转移到布痕瓦尔德和贝尔森集中营关押,直至1945年才被释放。战后,埃默里在瑞士多家德语报社做记者以谋生。1966年,他出版了书写自己奥斯维辛经历的文集《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并因此广为人知。后又出版数本著作,包括他最著名的哲学论著《独自迈向生命的尽头》《变老的哲学:反抗与放弃》等。1978年,埃默里自杀身亡。

···

【译者简介】

徐迟 青年译者,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经济工程硕士,另译有《他人的行当》等。

目录信息

代序:理解他人的可能与不可能丨杨小刚
前言
I. 跃出之前
Ⅱ . 死亡何其自然?
Ⅲ . 自赴黄泉
Ⅳ . 属于自己
Ⅴ . 走向野外
译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一种黑暗,阴霾,残酷的感觉,当提到战争,人们下意识想到的就是死亡,战乱,流离失所,而集中营一词更是令人不寒而栗,二战中著名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萨克森豪森集中营,这些二战中设立的集中营残害了无数的无辜,深恶痛绝,本文的作者让·埃默里便是奥斯维辛集中...  

评分

译后记 首先,我要感谢上海三辉图书的编辑给我这次翻译的机会以及对译文的润色,还要感谢我的朋友Sébastien不厌其烦地为我解释作者在文中引用的法语词句。没有你们,我无法顺利地完成本书的翻译。 最初会接下这本书,完全是被它的题目“Diskur über Freitod”所吸引。...  

评分

我之前接了一本书的翻译委托,过了段时间收到编辑的消息,他告诉我该书的作者发来了邮件,对作品中的一处措辞进行了修改,要求把书里的“commit suicide”改成“died by suicide”。 从字面上,这处修改其实不难理解。所谓“commit suicide”是“自杀”的通常用法,但其字面上...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中间部分冗长混乱 我明白作者极力想为“自死”去污名化 但书中论点说服力还是有些弱了

评分

已购。这本对自杀的探讨多少带着书卷气,像是对自杀相关文本的梳理,读来还是有些晕。成书之后,作者自杀,倒是可以和书中观点相合了,叹。。。

评分

对生的眷恋,往往是与社会性捆绑在一起的。即是说面对死亡的“跃出时刻”,人所解脱的,恰恰是被毁灭的生的建构,而社会性对自死的不安,甚至是污名,也大致来源于此。但另一方面,理解自死并不意味着向往这种自由的途径,因为它也不过是通往野外的一条道路,仅此而已。在完成这一“跃出”之前,埃默里能做的,也只是在它的边缘游移。我们终究无法理解死亡,但试图理解与平静的尊重,是一个理性的人应有的态度。(当然对于不解之物的轻蔑甚至是攻击,也可算作一种时代症候吧。)

评分

读起来很是沉重

评分

这本书就像一个黑洞能把你吸进去,太过碎片化的哲学叙述很难看懂,我还是去看变老的哲学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