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或生活》 收录了“图说伦勃朗”与“艺术和道德”两部分内容。如果说在前一部分中,作者茨维坦·托多罗夫扮演了鉴赏者和评论者的角色,将探究的目光投向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艺术和生活世界,试图通过对伦勃朗表现日常生活的版画和素描作品的分析,来探寻画家的人生轨迹;那么,在后一部分中,他又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文学批评领域,探讨在文学艺术领域中,艺术是否要臣服于道德,艺术家的伟大是否注定取决于他们的实践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对历史的纲要式梳理和对各种观点留有距离的审视,托多罗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者简介:
茨维坦·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v ,1939—2017),出生于保加利亚,1963年移居法国。自1968年起成为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研究员。托多罗夫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叙事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其论著涉及文学理论、思想史、艺术史、政治学以及文化现象分析等诸多领域。
译者简介:
俞佳乐,浙江杭州人。曾就读于南京大学,先后获得法语语言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法语系主任。已出版专著和译著十余部。2014年获傅雷翻译出版奖新人奖。
后半段思想史的部分很棒,无需多言。波德莱尔是个绝好的例子,用来证明艺术家所声称的理念,与受众(评论家、普通观众)用来说服自己和他人的理由,常常并不真的是同一件事。 波德莱尔可以说“艺术不应屈服于任何道德观”,那是因为他已见到既有的道德观都是不完美的,但既然已...
评分伦勃朗全名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是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人们和称呼米开朗基罗一样,亲切的称呼他的姓。 伦勃朗是以传统的历史画形式为遮挡,事实上绘制了无穷的思想,他的画作,不仅是他的思考,画作本身也在思考,并应发他人思考。暂时...
评分伦勃朗全名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是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人们和称呼米开朗基罗一样,亲切的称呼他的姓。 伦勃朗是以传统的历史画形式为遮挡,事实上绘制了无穷的思想,他的画作,不仅是他的思考,画作本身也在思考,并应发他人思考。暂时...
评分伦勃朗全名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是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人们和称呼米开朗基罗一样,亲切的称呼他的姓。 伦勃朗是以传统的历史画形式为遮挡,事实上绘制了无穷的思想,他的画作,不仅是他的思考,画作本身也在思考,并应发他人思考。暂时...
评分后半段思想史的部分很棒,无需多言。波德莱尔是个绝好的例子,用来证明艺术家所声称的理念,与受众(评论家、普通观众)用来说服自己和他人的理由,常常并不真的是同一件事。 波德莱尔可以说“艺术不应屈服于任何道德观”,那是因为他已见到既有的道德观都是不完美的,但既然已...
浅。
评分世界是复杂的,伟大的艺术作品就是重现这个复杂性,而不是屈服于教条。
评分第一部分,图说伦勃朗: 托多罗夫在书中所使用的词汇与绘画技术词汇交集甚少,即便将之看作小说,似乎也无不可。他试图通过结合面向绘画(最终图像)的观察结果与伦勃朗的生平片段来诠释一种普遍的艺术创作态度。这样一来,无论是绘画还是画家,都被孤立于他所处的时代,并被批评者当下的道德观彩饰。 第二部分,艺术和道德: 与第一部分同样的问题。艺术家不可能只呈现一个不包含任何过程的结果给外界,因而仅仅将作品放置在某一种独立境况中来讨论,无论讨论的是什么,都有可能落入失效…
评分将两篇辑录为一册的合理之处在于,图说伦勃朗即是对艺术和道德间复杂关系的实际演示,托多罗夫的目光从作品的审美层面出发,再投射到艺术家的伦理层面,两者时而统一时而矛盾,即印证了前面提到的艺术症结,托多罗夫曾于其他作品中不止一次地总结过文学批评领域对待此问题的进程,从文以载道、寓教于乐的外在道德教化到自在自为、为艺术而艺术的内在道德驱动再到对自我之外真实世界敞开的爱的要素,认知、伦理、美学不再是非此即彼地各自割据批一方视角,而是成为艺术浑然一体的品质。
评分艺术的古典主义与现代主义在善与美之间呈现出不同的取向,而爱贯通古典与现代,让艺术面对着全世界、全人类。在这其中同样有一种从自我到世界的“爱的阶梯”。后半部分的《艺术和道德》仿佛是《图说伦勃朗》的理论注解,对日常生活的关注让伦勃朗游走在现实与画像之间,触摸到生活的道德与艺术的联系。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