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或生活

艺术或生活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作者:[法] 茨维坦·托多罗夫
出品人:
页数:176
译者:俞佳乐
出版时间:2018-7
价格:48.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567577251
丛书系列:轻与重
图书标签:
  • 艺术
  • 茨维坦·托多罗夫
  • 法国
  • 艺术理论
  • 艺术史
  • 伦勃朗
  • 轻与重文丛
  • 随笔
  • 艺术
  • 生活
  • 美学
  • 设计
  • 创意
  • 灵感
  • 文化
  • 审美
  • 表达
  • 情感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艺术或生活》 收录了“图说伦勃朗”与“艺术和道德”两部分内容。如果说在前一部分中,作者茨维坦·托多罗夫扮演了鉴赏者和评论者的角色,将探究的目光投向17世纪荷兰著名画家伦勃朗的艺术和生活世界,试图通过对伦勃朗表现日常生活的版画和素描作品的分析,来探寻画家的人生轨迹;那么,在后一部分中,他又回到了自己最熟悉的文学批评领域,探讨在文学艺术领域中,艺术是否要臣服于道德,艺术家的伟大是否注定取决于他们的实践与道德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通过对历史的纲要式梳理和对各种观点留有距离的审视,托多罗夫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

茨维坦·托多罗夫(Tzvetan Todorov ,1939—2017),出生于保加利亚,1963年移居法国。自1968年起成为法国国家科研中心(C.N.R.S.)研究员。托多罗夫是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代表人物之一,也是叙事学理论的主要奠基者,其论著涉及文学理论、思想史、艺术史、政治学以及文化现象分析等诸多领域。

译者简介:

俞佳乐,浙江杭州人。曾就读于南京大学,先后获得法语语言文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工商大学副教授、法语系主任。已出版专著和译著十余部。2014年获傅雷翻译出版奖新人奖。

目录信息

燃尽生命的艺术(译序) /1
图说伦勃朗
序言 /3
再现日常生活 /7
神圣与世俗 /21
稠密的九年 /42
自画像 /46
孩子们 /54
莎斯姬亚 /60
患病 /73
一个想法 /82
艺术和道德
方法 /95
古典主义 /97
现代主义 /103
疑虑 /112
艾瑞斯·梅铎设想 /119
目的差异 /126
体裁和内容差异 /135
界限 /140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绘画最重要的是什么?” “灵魂。”伦勃朗轻轻地吐出两个字,定了会儿神,接着头也不回地继续作画,再没多说一个字。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

评分

伦勃朗全名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是17世纪欧洲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人们和称呼米开朗基罗一样,亲切的称呼他的姓。 伦勃朗是以传统的历史画形式为遮挡,事实上绘制了无穷的思想,他的画作,不仅是他的思考,画作本身也在思考,并应发他人思考。暂时...  

评分

后半段思想史的部分很棒,无需多言。波德莱尔是个绝好的例子,用来证明艺术家所声称的理念,与受众(评论家、普通观众)用来说服自己和他人的理由,常常并不真的是同一件事。 波德莱尔可以说“艺术不应屈服于任何道德观”,那是因为他已见到既有的道德观都是不完美的,但既然已...  

评分

“绘画最重要的是什么?” “灵魂。”伦勃朗轻轻地吐出两个字,定了会儿神,接着头也不回地继续作画,再没多说一个字。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 1606年7月15日 - 1669年10月4日)是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

评分

后半段思想史的部分很棒,无需多言。波德莱尔是个绝好的例子,用来证明艺术家所声称的理念,与受众(评论家、普通观众)用来说服自己和他人的理由,常常并不真的是同一件事。 波德莱尔可以说“艺术不应屈服于任何道德观”,那是因为他已见到既有的道德观都是不完美的,但既然已...  

用户评价

评分

荷兰在17C蛮流行一种再现日常生活的“风俗画”(peinture de genre)流派。让最平常的姿态,最普通的生灵,其尊严都能得到肯定,充盈着象征与寓意,还是伦理教育的载体。但同时代的伦勃朗却未曾创作过再现日常生活的画作。即使是《夜巡》,与其说反映人物身份,不如将它看作对这些男人生命中某个独一无二的时刻的重现。 他的素描多于油画三倍。素描对他更像是研习,用来记忆一个形态、姿势或动作,类似于笔记本中的标注。他还喜欢将自身的面孔融入到众生之中,让他可以成为任何一个人,也不再是什么人,他只是抓住某一场景下的典型特征。他对于视图的理念,不是物体的表面,而更像是在追寻情感的感知。 伦勃朗的自画相从快乐戏谑、奇装异服的年轻男子到严肃、劳顿、看破世事的老人,他的凝视转变一直都给我很大的冲击。

评分

画家的艺术作品和画家自身生活的关系,艺术作品是从生活中长出来的,没有伦勃朗从新婚燕尔和事业有成到妻死子亡和债主上门的人生,就没有伦勃朗和伦勃朗的画,但艺术并不能归结为伦勃朗的其他生活,伦勃朗的画是伦勃朗从生活中奋力打开的一个领域,他与伦勃朗的生活不同甚至需要他牺牲自己的生活。伦勃朗的画不等于对其生活经历的真实反映,伦勃朗笔下人物形象和伦勃朗的个人道德也不能简单划等号。为了艺术和美,艺术家甚至是冷酷的,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全人类,无论是贝多芬、罗丹、塞尚还是伦勃朗。古典主义中艺术臣服于道德,而18世纪后艺术从他律走向自律。梅铎认为艺术和道德本质相同,都是对世界的爱,此论点并非绝对真理,因为不是所有作品都这样,也因为作品的品质与作者/读者的品质并不等同。

评分

“对于伟大的画者,人们最期待的不是其品质的证明,也不是对他人罪恶的审判,而是他了解并帮助了解人性的能力,无论是窃贼、杀人犯,还是圣人或者英雄,艺术家为创作耗尽所有气力,他对周围世界无动于衷,世俗弘扬的价值与他再无关系。”

评分

批评是认知、伦理、美学意义讨论的浑然一体。才知道Iris Murdoch译法是梅铎。

评分

原本觉得不感兴趣的,但是这本托多罗夫很好读,前文从伦勃朗的画作和生活经历入手,后文讲了诗歌等艺术与道德、生活的关系,“艺术不是个性的表达,是以特定的方式不停驱逐自己。”读着读着想到一些依旧会让我感到悲哀的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