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围绕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两位少年的成长与友谊展开。两人的起点都是玛利亚布隆修道院,通过互相感知与启发,之后两人根据各自的天性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纳尔齐斯继承了父性的严谨与理性,最终他成为一位思想家并继承了老院长的衣钵,成为修道院的新院长,而歌尔德蒙体内蕴含着母性的敏感与感性,他听从内心的召唤离开了修道院,细腻的感知与在外流浪的经历使他成为一位艺术家,最终他回归原点,找到了最终的归宿。
小说中,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人性——父性与母性,代表着同一个体心中的两种矛盾心理——克制与享乐。小说讲述了他们在生活中与内心情感中的不断冲突,最后在理想的感召下获得统一的过程。
黑塞运用自己细腻的情感和笔触,描述出了两种人性的成长、两种不同世界的地狱与乐园。
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
德国作家、诗人,20世纪最伟大的文学家之一。1877年在德国出生,1919年迁居瑞士,1923年入瑞士籍。1946年获诺贝尔文学奖,同年获得歌德奖。1962年于瑞士家中去世,享年85岁。黑塞热爱大自然,文章、诗歌写作深受浪漫主义的影响,被雨果评为德国浪漫派最后一位骑士。同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的托马斯·曼认为,黑塞代表了一个古老的、真正的、纯粹的、精神上的德国。
代表作品:《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在轮下》《德米安》《悉达多》《荒原狼》《玻璃球游戏》等。
杨武能
德语翻译家。196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德国语言文学专业,1978年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师从冯至教授专攻歌德。曾任四川外国语大学副校长,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兼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南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和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歌德及其汉译研究》首席专家。潜心研究、译介德语文学近六十年,故号“巴蜀译翁”。
曾获国内外各种奖项,有国家图书奖,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成果奖,以及德国总统颁授的“德国国家功勋奖章”,德国洪堡基金会终身成就奖性质的“洪堡学术奖金”,魏玛国际歌德协会颁授的世界歌德研究领域最高奖“歌德金质奖章”等。
已出版译著:《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少年维特的烦恼》《浮士德》《魔山》《悉达多》《永远讲不完的故事》以及《毛毛》等。
想说的不只是《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想说的还有《悉达多》,黑塞的这两本书里的两个人物很相似,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悉达多和侨文达,都是在寻找自我的人们。一个放任自由活着,一个严于律己。不知道,黑塞想表达的是两种人的挣扎,还是一个人的两种自我。但是可以感觉...
评分根据黑塞的理解,人的存在可归为精神和感官两个部分,精神代表理性、道德和内心的宁静;感官则代表着放纵、热烈和无常的生活。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恰恰反映了人的这两种生活态度的两极。纳尔齐斯称自己为思想家,他学识广博,洞察世事,在不断与自己内心的斗争中获得宁静;作为...
评分我不行了!!中午和基友说到猴子(Damon Albarn)读的书,不可避免又想起黑塞,被萌得一塌糊涂。2010年上半年,我有时间就钻去图书馆,一本本地读,贪得无厌。但这一本绝对是初恋价值的,存个评论: 写于2010.04.21 ------------- 西瓜肉丝的“()”永远是写字的最佳伴侣。...
评分给伟大的心灵骑师--Hermann Hesse 你说过,我们注定改变不了现实,好像尘封已久的旧屋里扫不尽的肮脏。 用尽量美好的梦想去描绘也许会发生的未来,即便最终还是被蒙了黑纱。 有些人选择等待,在黑暗里幻想阳光刺痛双眼的喜悦。 大多数人等来的是被自己抛弃了一夜的棉...
评分这本书我看了很长时间,因为每看一段,就要静下来思索 书中的对比很强烈 灵魂之爱对应父亲、理性的、禁欲主义,亚当的信徒 肉体之爱对应母亲、随性的、及时行乐,夏娃的孩子 黑塞的文笔很美,有的段落让人忍不住一读再读 我最喜欢的就是两位主人翁在修道院里的那段岁月 谁不喜...
像你这一类人,天生有强烈而敏感的感官,天生该成为灵感充沛的人,成为幻想家、诗人和爱慕者,比起我们另外的人来,比起我们崇尚灵性的人来,几乎总要优越一些。
评分粗砺说来就是个学者与艺术家纯洁CP组“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故事。
评分两位性格迥异的少年,两种不同的选择和终点,没有谁的选择更高尚,只问内心是否快乐。
评分纳尔齐斯和歌尔德蒙就像是Zoe和Zelda。我也想找到属于自己的纳尔齐斯。(ps. 翻译真好)
评分一个人选择了恪守清规戒律,清教徒般过完一生,到头来平静的表面之下日日都在与自己痛苦地搏斗,无法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一个选择浪荡自由,度过了艺术与流浪的一生,可直到死也没能创作出真正向往的作品。无论选择哪条路,好像内心的平静都不会降临,了解到真正的自己又有什么用?歌尔德蒙死前的呓语究竟是看破后的真理还是一个病人在幻觉中的疯言疯语?也许两者也没有什么差别。书中除了 纳尔齐斯与歌尔德蒙外,并没有哪个角色是真正的人,都是工具罢了。对于母性和父性那一通发言我倒是不怎么信服,男作家在作品中将母亲拔高到这种程度,到让母亲彻底成为了一个符号,其中的人性没有了。一般长篇大论的对话都令人厌烦,这本书的对话倒是长而有趣,有好几段反复看了很多遍。如果翻译的用词可以更现代一点就好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