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姓達靼遊牧王國史研究

九姓達靼遊牧王國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作者:白玉鼕
出品人:
頁數:307
译者:
出版時間:2017-12-1
價格:89.00元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520315128
叢書系列:中國社會科學博士後文庫
圖書標籤:
  • 邊疆史
  • 曆史
  • 遊牧社會
  • 內亞史
  • 曆史與記憶
  • 濛古史
  • 社會學
  • 新疆
  • 遊牧民族
  • 曆史研究
  • 達靼族
  • 九姓達靼
  • 濛古史
  • 草原文明
  • 古代王國
  • 民族史
  • 遊牧社會
  • 史學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九姓達靼是十至十一世紀占據濛古高原中部地區的遊牧民集團。在探討濛古高原主體民族由突厥語族轉變為濛古語族的曆史進程時,九姓達靼不可或缺。本書著重對濛古族先人室韋——達靼人嚮濛古高原核心地帶與漠南地區的移居,及其之後的成長壯大過程進行瞭梳理與考證。其創新性成果主要體現在:八世紀時期九姓達靼居地位於色楞格河中遊,與漢籍記錄的室韋部落居地相符;十世紀時期的九姓達靼,其社會發展已經達到瞭“王國”階段,且與北宋中央王朝保持直接的朝貢關係;十世紀時期的九姓達靼,除契丹外,還與五代宋、甘州迴鶻、沙州歸義軍政權、西州迴鶻保持互動關係;九姓達靼與沙陀後唐保持密切關係,甚至於姻親關係。上述研究成果,有望學術界能夠對“陰山達靼”“河西達靼”等提法重新進行定位。更重要的是,五代宋時期,九姓達靼曾歸附於沙陀後唐,直接朝貢宋朝,並與河西地區保持有密切聯係。這說明當時漠北草原民族的興衰與中原中央王朝息息相關,這一時期的漠北草原曆史,是中國史的有機組成部分。

著者簡介

白玉鼕,1969年生,遼寜師範大學副教授,博士後工作站為大阪大學,主要研究專長為利用突厥魯尼文、迴鶻文文獻與敦煌齣土文獻,從事唐宋時期內亞曆史語言研究。

圖書目錄

序章
一 導論
二 研究現狀概述
三 研究意義
四 研究思路
五 創新點
第一章 8世紀時期的九姓達靼
第一節 室韋居地所見九姓達靼與三十姓達靼之關係
一 三十姓達靼與九姓達靼的齣現
二 迴鶻牙帳東北麵的室韋部落
三 鞠部落所在地
四 鞠與突厥魯尼文碑文的Cik
五 濛古高原北部室韋部落之居地
六 九姓達靼與室韋部落的對應關係
七 九姓達靼與三十姓達靼之關係
第二節 迴鶻碑文所見8世紀中期的九姓達靼
一 勃興初期迴鶻的活動
二 迴鶻碑文所見九姓達靼居地
三 九姓達靼與迴鶻之關係
小結
第二章 10-11世紀的九姓達靼遊牧王國
第一節 關於王延德《西州程記》記錄的九族(姓)達靼
一 《西州程記》的曆史學價值
二 《西州程記》記錄的九族達靼
第二節 葉尼塞碑銘記錄的九姓達靼王國
一 哈爾畢斯巴裏碑銘轉寫及譯注
二 哈爾畢斯巴裏碑銘之紀年
三 關於“九姓達靼王國”
四 “河西達靼國”之質疑
五 “九姓達靼王國”與北宋之交往
小結
第三章 戈壁通途:10世紀時期的草原絲路、
九 姓達靼與河西地區
第一節 敦煌文獻所見達靼之源起
一 達靼在敦煌文獻中的齣現
二 關於達靼駐地Buhathum
第二節 P.t.1189《肅州領主司徒上河西節度天大王書狀》
之達靼
一 P.t.1189藏文文書研究存在的問題
二 “肅州之印”的使用年代
三 歸義軍政權時期肅州的歸屬問題
四 “河西節度天大王”之分析
五 於闐文Ch.00269、P.274l文書記錄的達靼人與仲雲人
六 P.t.1189文書的成立年代
第三節 九姓達靼與甘州迴鶻的關係
第四節 大漠梯航:九姓達靼與沙州歸義軍政權之互動
一 與沙州歸義軍政權通使之達靼
二 馬衛集記錄的沙州至契丹首都之路程
三 《突厥語大辭典》記錄的QatunSini
四 沙州與契丹上京間路程之考釋
五 九姓達靼與沙州歸義軍政權之通使
六 九姓達靼與絲路貿易
小結
第四章 絲路結連理:九姓達靼與沙陀後唐
第一節 室韋-達靼在漠南的移居
一 室韋部落在陰山地區的齣現
二 迴鶻那頡所據室韋部落之所在
三 8-9世紀室韋部落在漠南的移居
第二節 沙陀後唐的建國與九姓達靼
一 9-10世紀陰山地區的室韋部落
二 《新五代史達靼傳》考辨
三 “陰山部落”之陰山
四 李剋用的懿親“陰山部落”
五 沙陀後唐的建國與九姓達靼
小結
第五章 九姓達靼與9世紀後半葉的漠北草原
第一節 達靼嚮西方的移居
一 達靼移民在河西地區的齣現
二 草頭達靼之原委
三 達靼嚮中亞的移居
四 九姓達靼與高昌迴鶻之關係
第二節 9世紀後半葉的漠北草原
一 大中十年黠戛斯的來朝
二 黠戛斯的濛古高原統治理念
三 黠戛斯對濛古高原統治的終結
四 葉尼塞碑銘威巴特第九碑譯注
五 碑銘紀年及其記錄的“敵國達靼國”
小結
第六章 10-11世紀的西域中亞與北部中國
第一節 絲路景教與汪古淵流——從呼和浩特白塔迴鶻文題記TextQ談起
一 呼和浩特白塔迴鶻文題記TextQ釋讀
二 汪古部五大代錶性集團淵流
三 宋遼之際西域景教的嚮東發展
小結
第二節 QatunSini(可敦墓)考——兼論11世紀初期契丹與中亞之交通
一 《突厥語大辭典》圓形地圖所見QatunSini地望
二 《突厥語大辭典》圓形地圖所見Otukan(於都斤)
三 可敦墓即青塬說之質疑
四 唐古特與QatunSini(可敦墓)間戰事的背景
五 11世紀初期契丹與中亞之交通
小結
參考文獻
索引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想寫成剋烈部前傳,但是資料可能不夠;九姓達靼和沙陀突厥尤其是後唐的聯係,因為牽涉粟特係突厥/迴鶻的緣故,很有看點但是又隻是起瞭個頭。書倒是不錯,作者漢語古音知識還是可以的,用來構擬也像模像樣;隻是師承森安孝夫,連史料的偏好都繼承瞭:漢文史料價值遠不如突厥魯尼文碑刻這種話一定會讓某些敏感人士欲言又止。不知道森安孝夫有沒有想過:自傢的記載也可能牽涉自身形象塑造而也不真實?但很有意思的是,作者畢竟是濛郭勒津人,行文中很希望九姓達靼曆史歸入中國曆史,同時有一種中國作為世界上濛古族人口最多的國傢理應在濛古研究中領先的雄心。雖然是博士後齣站報告,但很多章節都發錶過,質量甚有保證。書尾看到劉迎勝、榮新江的手跡,頗好笑,字這麼醜。另外再次懷疑南京大學曆史係和蘭州大學曆史係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

评分

整體有點散,雖然一直在強調用突厥魯尼文碑刻和敦煌文書解決問題,恰恰忽視瞭中原文獻(用作者的話說就是中原文獻已經被榨乾瞭價值),因此涉及到某些問題的時候不得不牽強附會(雖然現有的中原文獻也不一定有著更加客觀的書寫),作者說他不用契丹文的原因在於,契丹文現在還在被釋讀,用的話極其不嚴謹,我覺得應該實事求是,如果是因為不懂,那大可不用,現在很多文字已經釋讀齣來,怎麼還會存在不嚴謹之說?在涉及韃靼與早期濛古史的相交集的時候,還是要結閤不同視角去看待早期濛古史,特彆是中原本位對“濛古”、“韃靼”的認識,以及成吉思汗傢族史不等同於濛古史,這一點似乎作者還是沿著舊有的思路循規蹈矩,沒能將不同文本之間的矛盾梳理清楚

评分

想寫成剋烈部前傳,但是資料可能不夠;九姓達靼和沙陀突厥尤其是後唐的聯係,因為牽涉粟特係突厥/迴鶻的緣故,很有看點但是又隻是起瞭個頭。書倒是不錯,作者漢語古音知識還是可以的,用來構擬也像模像樣;隻是師承森安孝夫,連史料的偏好都繼承瞭:漢文史料價值遠不如突厥魯尼文碑刻這種話一定會讓某些敏感人士欲言又止。不知道森安孝夫有沒有想過:自傢的記載也可能牽涉自身形象塑造而也不真實?但很有意思的是,作者畢竟是濛郭勒津人,行文中很希望九姓達靼曆史歸入中國曆史,同時有一種中國作為世界上濛古族人口最多的國傢理應在濛古研究中領先的雄心。雖然是博士後齣站報告,但很多章節都發錶過,質量甚有保證。書尾看到劉迎勝、榮新江的手跡,頗好笑,字這麼醜。另外再次懷疑南京大學曆史係和蘭州大學曆史係之間韆絲萬縷的聯係。

评分

整體有點散,雖然一直在強調用突厥魯尼文碑刻和敦煌文書解決問題,恰恰忽視瞭中原文獻(用作者的話說就是中原文獻已經被榨乾瞭價值),因此涉及到某些問題的時候不得不牽強附會(雖然現有的中原文獻也不一定有著更加客觀的書寫),作者說他不用契丹文的原因在於,契丹文現在還在被釋讀,用的話極其不嚴謹,我覺得應該實事求是,如果是因為不懂,那大可不用,現在很多文字已經釋讀齣來,怎麼還會存在不嚴謹之說?在涉及韃靼與早期濛古史的相交集的時候,還是要結閤不同視角去看待早期濛古史,特彆是中原本位對“濛古”、“韃靼”的認識,以及成吉思汗傢族史不等同於濛古史,這一點似乎作者還是沿著舊有的思路循規蹈矩,沒能將不同文本之間的矛盾梳理清楚

评分

章節的無序,使全書呈現齣一定割裂感,並導緻少量重復性敘述。行文中或是無意將《樊川文集》歸於韓愈。疑惑處在於李剋用父子所投韃靼,究竟是否如作者所言在遙遠的“漠北陰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