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姓达靼游牧王国史研究

九姓达靼游牧王国史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白玉冬
出品人:
页数:307
译者:
出版时间:2017-12-1
价格:89.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20315128
丛书系列:中国社会科学博士后文库
图书标签:
  • 边疆史
  • 历史
  • 游牧社会
  • 内亚史
  • 历史与记忆
  • 蒙古史
  • 社会学
  • 新疆
  • 游牧民族
  • 历史研究
  • 达靼族
  • 九姓达靼
  • 蒙古史
  • 草原文明
  • 古代王国
  • 民族史
  • 游牧社会
  • 史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九姓达靼是十至十一世纪占据蒙古高原中部地区的游牧民集团。在探讨蒙古高原主体民族由突厥语族转变为蒙古语族的历史进程时,九姓达靼不可或缺。本书着重对蒙古族先人室韦——达靼人向蒙古高原核心地带与漠南地区的移居,及其之后的成长壮大过程进行了梳理与考证。其创新性成果主要体现在:八世纪时期九姓达靼居地位于色楞格河中游,与汉籍记录的室韦部落居地相符;十世纪时期的九姓达靼,其社会发展已经达到了“王国”阶段,且与北宋中央王朝保持直接的朝贡关系;十世纪时期的九姓达靼,除契丹外,还与五代宋、甘州回鹘、沙州归义军政权、西州回鹘保持互动关系;九姓达靼与沙陀后唐保持密切关系,甚至于姻亲关系。上述研究成果,有望学术界能够对“阴山达靼”“河西达靼”等提法重新进行定位。更重要的是,五代宋时期,九姓达靼曾归附于沙陀后唐,直接朝贡宋朝,并与河西地区保持有密切联系。这说明当时漠北草原民族的兴衰与中原中央王朝息息相关,这一时期的漠北草原历史,是中国史的有机组成部分。

作者简介

白玉冬,1969年生,辽宁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后工作站为大阪大学,主要研究专长为利用突厥鲁尼文、回鹘文文献与敦煌出土文献,从事唐宋时期内亚历史语言研究。

目录信息

序章
一 导论
二 研究现状概述
三 研究意义
四 研究思路
五 创新点
第一章 8世纪时期的九姓达靼
第一节 室韦居地所见九姓达靼与三十姓达靼之关系
一 三十姓达靼与九姓达靼的出现
二 回鹘牙帐东北面的室韦部落
三 鞠部落所在地
四 鞠与突厥鲁尼文碑文的Cik
五 蒙古高原北部室韦部落之居地
六 九姓达靼与室韦部落的对应关系
七 九姓达靼与三十姓达靼之关系
第二节 回鹘碑文所见8世纪中期的九姓达靼
一 勃兴初期回鹘的活动
二 回鹘碑文所见九姓达靼居地
三 九姓达靼与回鹘之关系
小结
第二章 10-11世纪的九姓达靼游牧王国
第一节 关于王延德《西州程记》记录的九族(姓)达靼
一 《西州程记》的历史学价值
二 《西州程记》记录的九族达靼
第二节 叶尼塞碑铭记录的九姓达靼王国
一 哈尔毕斯巴里碑铭转写及译注
二 哈尔毕斯巴里碑铭之纪年
三 关于“九姓达靼王国”
四 “河西达靼国”之质疑
五 “九姓达靼王国”与北宋之交往
小结
第三章 戈壁通途:10世纪时期的草原丝路、
九 姓达靼与河西地区
第一节 敦煌文献所见达靼之源起
一 达靼在敦煌文献中的出现
二 关于达靼驻地Buhathum
第二节 P.t.1189《肃州领主司徒上河西节度天大王书状》
之达靼
一 P.t.1189藏文文书研究存在的问题
二 “肃州之印”的使用年代
三 归义军政权时期肃州的归属问题
四 “河西节度天大王”之分析
五 于阗文Ch.00269、P.274l文书记录的达靼人与仲云人
六 P.t.1189文书的成立年代
第三节 九姓达靼与甘州回鹘的关系
第四节 大漠梯航:九姓达靼与沙州归义军政权之互动
一 与沙州归义军政权通使之达靼
二 马卫集记录的沙州至契丹首都之路程
三 《突厥语大辞典》记录的QatunSini
四 沙州与契丹上京间路程之考释
五 九姓达靼与沙州归义军政权之通使
六 九姓达靼与丝路贸易
小结
第四章 丝路结连理:九姓达靼与沙陀后唐
第一节 室韦-达靼在漠南的移居
一 室韦部落在阴山地区的出现
二 回鹘那颉所据室韦部落之所在
三 8-9世纪室韦部落在漠南的移居
第二节 沙陀后唐的建国与九姓达靼
一 9-10世纪阴山地区的室韦部落
二 《新五代史达靼传》考辨
三 “阴山部落”之阴山
四 李克用的懿亲“阴山部落”
五 沙陀后唐的建国与九姓达靼
小结
第五章 九姓达靼与9世纪后半叶的漠北草原
第一节 达靼向西方的移居
一 达靼移民在河西地区的出现
二 草头达靼之原委
三 达靼向中亚的移居
四 九姓达靼与高昌回鹘之关系
第二节 9世纪后半叶的漠北草原
一 大中十年黠戛斯的来朝
二 黠戛斯的蒙古高原统治理念
三 黠戛斯对蒙古高原统治的终结
四 叶尼塞碑铭威巴特第九碑译注
五 碑铭纪年及其记录的“敌国达靼国”
小结
第六章 10-11世纪的西域中亚与北部中国
第一节 丝路景教与汪古渊流——从呼和浩特白塔回鹘文题记TextQ谈起
一 呼和浩特白塔回鹘文题记TextQ释读
二 汪古部五大代表性集团渊流
三 宋辽之际西域景教的向东发展
小结
第二节 QatunSini(可敦墓)考——兼论11世纪初期契丹与中亚之交通
一 《突厥语大辞典》圆形地图所见QatunSini地望
二 《突厥语大辞典》圆形地图所见Otukan(于都斤)
三 可敦墓即青塬说之质疑
四 唐古特与QatunSini(可敦墓)间战事的背景
五 11世纪初期契丹与中亚之交通
小结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想写成克烈部前传,但是资料可能不够;九姓达靼和沙陀突厥尤其是后唐的联系,因为牵涉粟特系突厥/回鹘的缘故,很有看点但是又只是起了个头。书倒是不错,作者汉语古音知识还是可以的,用来构拟也像模像样;只是师承森安孝夫,连史料的偏好都继承了:汉文史料价值远不如突厥鲁尼文碑刻这种话一定会让某些敏感人士欲言又止。不知道森安孝夫有没有想过:自家的记载也可能牵涉自身形象塑造而也不真实?但很有意思的是,作者毕竟是蒙郭勒津人,行文中很希望九姓达靼历史归入中国历史,同时有一种中国作为世界上蒙古族人口最多的国家理应在蒙古研究中领先的雄心。虽然是博士后出站报告,但很多章节都发表过,质量甚有保证。书尾看到刘迎胜、荣新江的手迹,颇好笑,字这么丑。另外再次怀疑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兰州大学历史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

整体有点散,虽然一直在强调用突厥鲁尼文碑刻和敦煌文书解决问题,恰恰忽视了中原文献(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中原文献已经被榨干了价值),因此涉及到某些问题的时候不得不牵强附会(虽然现有的中原文献也不一定有着更加客观的书写),作者说他不用契丹文的原因在于,契丹文现在还在被释读,用的话极其不严谨,我觉得应该实事求是,如果是因为不懂,那大可不用,现在很多文字已经释读出来,怎么还会存在不严谨之说?在涉及鞑靼与早期蒙古史的相交集的时候,还是要结合不同视角去看待早期蒙古史,特别是中原本位对“蒙古”、“鞑靼”的认识,以及成吉思汗家族史不等同于蒙古史,这一点似乎作者还是沿着旧有的思路循规蹈矩,没能将不同文本之间的矛盾梳理清楚

评分

还行吧 受史料限制较大啊

评分

想写成克烈部前传,但是资料可能不够;九姓达靼和沙陀突厥尤其是后唐的联系,因为牵涉粟特系突厥/回鹘的缘故,很有看点但是又只是起了个头。书倒是不错,作者汉语古音知识还是可以的,用来构拟也像模像样;只是师承森安孝夫,连史料的偏好都继承了:汉文史料价值远不如突厥鲁尼文碑刻这种话一定会让某些敏感人士欲言又止。不知道森安孝夫有没有想过:自家的记载也可能牵涉自身形象塑造而也不真实?但很有意思的是,作者毕竟是蒙郭勒津人,行文中很希望九姓达靼历史归入中国历史,同时有一种中国作为世界上蒙古族人口最多的国家理应在蒙古研究中领先的雄心。虽然是博士后出站报告,但很多章节都发表过,质量甚有保证。书尾看到刘迎胜、荣新江的手迹,颇好笑,字这么丑。另外再次怀疑南京大学历史系和兰州大学历史系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评分

整体有点散,虽然一直在强调用突厥鲁尼文碑刻和敦煌文书解决问题,恰恰忽视了中原文献(用作者的话说就是中原文献已经被榨干了价值),因此涉及到某些问题的时候不得不牵强附会(虽然现有的中原文献也不一定有着更加客观的书写),作者说他不用契丹文的原因在于,契丹文现在还在被释读,用的话极其不严谨,我觉得应该实事求是,如果是因为不懂,那大可不用,现在很多文字已经释读出来,怎么还会存在不严谨之说?在涉及鞑靼与早期蒙古史的相交集的时候,还是要结合不同视角去看待早期蒙古史,特别是中原本位对“蒙古”、“鞑靼”的认识,以及成吉思汗家族史不等同于蒙古史,这一点似乎作者还是沿着旧有的思路循规蹈矩,没能将不同文本之间的矛盾梳理清楚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