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

枣缘社会: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同济大学出版社 · 光明城
作者:孙庆忠 主编
出品人:
页数:292
译者:
出版时间:2018-1
价格:89.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60871387
丛书系列:泥河沟农业文化遗产丛书
图书标签:
  • 孙庆忠
  • 遗产保护
  • 文化志
  • 同济大学出版社
  • 口述史
  • 三农
  • 2018
  •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 陕西佳县
  • 泥河沟村
  • 地方志
  • 文化人类学
  • 乡村社会
  • 枣产业
  • 民俗文化
  • 社会发展
  • 文化遗产
  • 西北地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陕西佳县泥河沟村文化志将村民记忆中的往事转换成了定格的历史:守护村落的山水环境、四大家族的繁衍生息、大型的庆典和祭典、村民自己的时间刻度、公共设施的建设、百姓生活的形态……

大型的庆典和祭典包括村内的仪式活动:重修龙王庙和河神庙的碑文,记录了村民祈求龙王爷施降甘霖、洪水不犯良田的愿望;每年正月初三到初五举行的打醮仪式,是村民感谢神灵、驱瘟解厄不可或缺的生活内容;村民转365 盏油灯组成的“九曲黄河阵”,祈福一年的平安吉祥。而村外的佛堂寺和庙会,定期重温祖祖辈辈熟悉的故事。

村民自己的时间刻度:“奶菜” “浮河”“六月六,西葫芦炖羊肉”,这些与当地生产、生活节奏相适宜的活动和饮食,构成了村落生活周期的节点。

村口的黄河渡口 “宁河口渡”,记载了曾经的水运交通情景。

公共设施的建设,倾注了全体村民的心力:乡村教育历史的载体十一孔窑和开章小学,记录了乡村生活的红火与日趋落寞的现实;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建的农田灌溉水利设施——闷咕噜和倒虹,以及为保护农田免受洪水侵害的拦河坝和顺水坝,也是那个充满激情的时代最为生动的物质见证。

泥河沟灾害频繁,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决定了百姓生活的形态。村民从1955年开始吃返销粮,直到1993年还在吃国家的救济粮。在他们的生活中,这些痛楚的记忆都已散落在通镇背粮的40 里山路上,都已埋藏在移民他乡的窘途中……

乡土文化复育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情感的归属,精神的归属。文化志的现实价值就在于,让那些为生活忙碌、为生计漂泊的年轻人,不忘祖先的历史,让年迈的老人能因存留前辈的记忆而有一份生存的尊严。就更长远的意义而言,共同的记忆是一条连接着祖先和后辈的精神纽带,是整合村落社会的精神力量。

作者简介

主编:孙庆忠

[ 人类学博士,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农业部全球/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委员。主要研究领域:民间文化与乡村社会组织;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发展。近五年,在陕西佳县、河北涉县和内蒙古敖汉旗等农业遗产地进行村落社会研究与乡村建设实验, 在抢救与发掘村落文化的同时,积极探索乡村复育之道。]

作者:中国农业大学农业文化遗产研究团队

宋艳袆、李妍颖、江沛、韩泽东、郭天禹、李禾尧、辛育航、王嘉雪、孙兆琦、高凡、李世宽、陈俞全、 冯星晨、曹玉泽、关瑶、宗世法

摄影:侯玉峰、贾玥、李攀、于哲、武雄、计云、康宁、熊悦、陈钦胜、何颂飞

目录信息

总序
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益探索
导言
千年守望
一、 世外枣园
金狮银象
湾塌坡峁梁
古枣园
车会沟
人居聚落
二、 卧虎藏龙
武氏家族
石塌上
沙塄上
湾里
磘里
卧虎湾与龙须沟
三、 余音犹存
人市儿
戏楼圪洞
龙王庙
河神庙
观音庙
四、 窑洞镜像
院落人家
五福堂
鹭涛凤彩
树德务滋
世其昌
绣楼院
五、 奈何离乡
返销粮
移民陕西山西
远徙内蒙古五原
六、 学堂记忆
四孔窑
六孔窑
十一孔窑
开章小学
开章亭
七、 激情岁月
生产队
专业队
石工队
八、 输水拦洪
闷咕噜与倒虹
顺水坝与拦河坝
九、 渡无寻处
宁河口渡
艄公和纤夫
1976年船难
捞柴捞炭
沿黄公路
十、 野壑闻涛
山主白家墕,寺主泥河沟
重修佛堂寺
庙会筹备与管理
三月十二庙会
十一、灯转九曲
九曲黄河阵
经堂窖
法师和乐手
纠首团
打醮仪式
十二、枣韵千年
天下红枣第一村
晒枣崖
奶菜与务树
餐桌味道
黄河浮村
枣神庇佑
村史回眸
后记
悄悄的生命变革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这大约是三本书中耗费时间最长、耗费精力最多的一本吧。村史还是村志,以什么为主线,如何下笔,都是一遍遍讨论出来的结果。从一篇篇零散的口述中挖掘出隐没多年的信息,再借着险些丢失的为数不多的村委会材料佐证,是艰辛的,却也充满乐趣与成就感。不说硬话,不做软事。谢谢老师带我们做了这么有意义的工作。

评分

这大约是三本书中耗费时间最长、耗费精力最多的一本吧。村史还是村志,以什么为主线,如何下笔,都是一遍遍讨论出来的结果。从一篇篇零散的口述中挖掘出隐没多年的信息,再借着险些丢失的为数不多的村委会材料佐证,是艰辛的,却也充满乐趣与成就感。不说硬话,不做软事。谢谢老师带我们做了这么有意义的工作。

评分

这大约是三本书中耗费时间最长、耗费精力最多的一本吧。村史还是村志,以什么为主线,如何下笔,都是一遍遍讨论出来的结果。从一篇篇零散的口述中挖掘出隐没多年的信息,再借着险些丢失的为数不多的村委会材料佐证,是艰辛的,却也充满乐趣与成就感。不说硬话,不做软事。谢谢老师带我们做了这么有意义的工作。

评分

这大约是三本书中耗费时间最长、耗费精力最多的一本吧。村史还是村志,以什么为主线,如何下笔,都是一遍遍讨论出来的结果。从一篇篇零散的口述中挖掘出隐没多年的信息,再借着险些丢失的为数不多的村委会材料佐证,是艰辛的,却也充满乐趣与成就感。不说硬话,不做软事。谢谢老师带我们做了这么有意义的工作。

评分

这大约是三本书中耗费时间最长、耗费精力最多的一本吧。村史还是村志,以什么为主线,如何下笔,都是一遍遍讨论出来的结果。从一篇篇零散的口述中挖掘出隐没多年的信息,再借着险些丢失的为数不多的村委会材料佐证,是艰辛的,却也充满乐趣与成就感。不说硬话,不做软事。谢谢老师带我们做了这么有意义的工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