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伫立于中国的大地山河之上,历千百年而巍然依旧。它不仅是古老的遗迹,更具有政治和文化的象征意义。20世纪之初,在帝制解体与列强入侵的背景下,尤其是在抵抗日本侵略战争的过程中,长城逐渐从物质性的边防工程,转变成为凝聚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
长城现代意义的观念转变究竟是如何发生的?与现代视觉图像的传播方式(摄影、漫画、版画等)有着怎样的具体联系?作者搜集近两百幅国内外的珍贵图像材料,在美术史和视觉文化的范围内讨论长城图像的生产与传播,以及民族话语如何通过图像得以有效表达,为理解20世纪中国文化史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吴雪杉,本科、硕士、博士均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专业,2003-2015年任教于中央民族大学,2016年至今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研究领域为中国美术史,近年尤致力于中国现代艺术史及视觉文化研究。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长城图像在抗战中的意义变更和象征确立。中间插了一大段关于国歌,风云儿女的文字,虽然也是和长城有关把,不过总感觉有点跑题,可以一管窥豹,内容时间跨度比较大,从19世纪末20世纪初长城影像开始讲述,重点在30,40年代抗日时期的长城话语,一管窥豹,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抗战的艰辛和面临的巨大困难。
评分“现代意义的生成”和“图像之于观念的建构性效力”【顾左右而言他,多数材料不是为视觉文化的展开而服务,反而是图像不过作为一个引子。】文化民族主义的套路。
评分“现代意义的生成”和“图像之于观念的建构性效力”【顾左右而言他,多数材料不是为视觉文化的展开而服务,反而是图像不过作为一个引子。】文化民族主义的套路。
评分之前我一直以為只有娛樂圈里才有反串,想不到這股風已經刮到學術圈里了!
评分第二章有关“血肉”长城的考据还是很有意思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