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的话——
关于真正的台湾,你又了解多少?
这是我常常问大陆朋友的问题。
我明白,对于很多大陆朋友来说,台湾往往只是一个空洞的政治概念;大多数人并不清楚,台湾自1977年以后的30多年间究竞发生了什么?台湾普通民众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
其实,台湾那30年间的社会巨变,绝不亚于改革开放之后的大陆。
1975年蒋介石逝世后,台湾局势骤然微妙;蒋经国于20世纪70年代末力排众议,强力发动台湾社会变革,直接推动了台湾的经济腾飞;接下来的几十年,李登辉、陈水扁、马英九等政治人物粉墨登场,台湾社会风起云涌,每一个最普通的台湾人,都卷入其中,日常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30多年的社会巨变,也给我和我的家人,留下了许许多多令人难忘的欢笑与泪水。
本书从我出生的1977年写起,以一个台湾平民的视角,向您细述30多年间台湾社会的大事件和小故事,与您分享那30年台湾老百姓最真实的日常生活和悲喜人生。
读完本书,您多半会感叹一声:这些年,原来大家都不容易!
廖信忠,1977年出生于被赶出联合国后“风雨飘摇”的台湾;1984年,李登辉当选“副总统”,廖信忠上小学;1989年,蒋经国逝世的第二年秋天,廖信忠升入国中;1993年,新国民党联线人士组建“新党”,廖信忠进入淡江高中读书;1998年,马英九和陈水扁竞选台北市长,廖信忠参加成功岭大专集训;2008年,台湾大选马英九获胜,而陈水扁随后锒铛入狱,廖信忠也在上海开启了自己全新的一段人生。
《我们台湾这些年》,是一个台湾普通百姓写给大陆同胞的一封家书,有幸,我也收到这封家书。 看到家书两个字,便无端涌起一些温暖。 现在想想,最后一次写信收信是什么时候已经忘记了,数字时代的便利让我们抛弃了可以留下体温的书写,已经忘了那些或飞扬或歪扭的属于每个不同...
评分从同一个地方来的人,经过不同的路,会变得多么得不一样呢? 或者变化不大? 这很像一个社会学或者人类学的实验,同于不同,会被那些因素左右?然后又都走向何方?有没有交汇的可能? 想起了电影《罗拉快跑》,偶然因素对事件发展的影响,没有人能预计。 大学时老师推荐过一...
评分近日,新加坡的科学家发表了一项研究报告,说台湾人不是从大陆迁移过去的,而是从东南亚迁移而来的。当时我就想,这项研究肯定要被在选举中高喊“中国人欺负台湾人”的民进党利用了。 然而不管怎么说,从大陆过去的国民党还是深深地影响了台湾半个世纪以来的各个方面。从文化上...
评分每个人生活的年代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人记忆,台湾70后青年廖信忠其实也和我们一样有着辛酸幸福甜蜜的生活回忆。他所写的《我们台湾这些年》一书,仿佛是封写给13亿大陆同胞的家书,以敏锐视角,以成长经历为主线,把台湾的时政大事和自己的个人小事糅合一起。虽然书里提到的...
评分小时候写作文,老师要求千万不能写成流水账。所以每当我们评论其他小朋友的记叙文时,流水账成了万恶的帽子,随意扣在那些不讨老师喜欢,任班干部蹂躏的弱势群体。 其实,流水账有时候还是可以读读的,特别是一本跨越30年的流水账。说是台湾这些年里的事情,又有多少我们这边...
或许算是普及型读物,作者个人经历+时代印象,基本上能对对岸这三十年发生的事情有个大致了解。算是比较主观+碎片的大事件记录编年体,年份越接近现在的时间,作者自己生活琐碎就越重,有种写着写着偏离初衷的感觉,因此更适合消磨碎片时间,读过就算。
评分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写出了台湾这些年遇到的事情,但是真正的感慨和感受往往很难写出来,就算写出来也很难公开,写出来的都是皮毛。 跟看世界类似,都是为了让有隔膜的另一方更了解自己的语言和价值体系而写的。 草草翻过,没有看完,没有达到预期
评分挺有意思 新闻综艺化 政治娱乐化
评分一本个人视角的台湾近30年的故事。如果台湾部分的事情能更丰富,可能会更好;另外,作者自己的故事如果能更精简,并且更突出台湾人看台湾、台湾人看大陆的想法,而不是单纯地写“日记”“游记”,可能会更具吸引力。
评分开阔眼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