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社會學:以社會文化理論對博物館的考察

博物館社會學:以社會文化理論對博物館的考察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作者:廖世璋
出品人:
页数:264
译者:
出版时间:2017-1
价格:新台幣38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957118964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博物馆学
  • 社會學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博物馆
  • 社会学和人类学
  • 博物馆与建筑
  • 博物馆学
  • 社会学
  • 文化研究
  • 社会文化理论
  • 博物馆研究
  • 文化遗产
  • 社会机构
  • 文化认同
  • 公共文化
  • 人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研究動機及目的。本研究是一個嘗試性的做法,是以社會學及文化研究理論去透視博物館。因此,本專書是以批判及反思性等觀點,重新檢視博物館此研究對象,其目的不是讚頌博物館的社會教育目的或社會功能等等,反而是希望提供博物館反身性的思考來讓各地方避免掉入博物館的迷思之中,尤其是在臺灣地區許多政治人物以政治的生產邏輯來製造及運作博物館,在各地一再興建大量的蚊子館之際,希望本專書可以提供一些省思的契機。

從後殖民的文化意識來看,博物館從開始在過去歷史發展中,長期是外來文化的產物,就連現在許多參觀者在觀看外國來臺的展覽時,都會潛移默化地將外來文化價值作為參考對象,而回來評斷甚至改變自己原有具特色的地方文化。而特定的參觀者逐漸累積不同的文化資本,在地方上形成經常去博物館的菁英社會階級,以及被博物館門檻高牆阻擋在外的底層社會階級。另外,許多博物館在地方空間場域上,似乎也實踐並以界線區分出,有文化知識的博物館內(或園區)以及博物館外沒有文化知識的地方他者,博物館也經常是抽離時間及空間脈絡,將所有物件蒐集起來一起展覽,以及賦予文本內容。然而詮釋本身賦予物件價值與意義,詮釋及所有博物館工作都是一種再現。

研究方法。本研究專書以文獻研析為主,並輔以實地田野調查之相關案例進行說明。惟由於回顧許多中英期刊文獻都鎖定在特定範圍主題中進行專題研究,在起初撰述時曾想要嘗試要加以彙整融入本專書文獻研析之中,卻在當時發現全文變得過於片段且瑣碎,而無法對博物館理論呈現全面性及系統性的研析,因而作罷,不在本研究專書當中放置過多特定專題研究的期刊論文,反而將重點放在社會學及文化研究的重要基礎理論之上,以求更為全面系統的展開整體性之知識架構。

研究及寫作限制。本研究專書也將近幾年前往世界各國博物館有關的國內外案例,並為求主要內文的完整性,而將案例說明及其相關代表照片,盡量放在下方注釋之中,以圖文具體補充在理論概念為主的內文中,所想論述的內容,惟礙於國內外許多博物館規定在展覽現場不得拍照,因此只能盡可能呈現最佳的狀態。

謝誌。在此特別感謝本專書的五南出版社及主編姿穎、兩位匿名審查者,以及負責協助校稿的臺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班研究生瑩珂等人,還有我的母親顏靜江女士,因為本書主要是在家中完成寫作,需要相當安靜可供思考的環境,所以,她都盡量出去運動或是在家不敢亂動。感謝各位,是我們一起共同努力將本專書完成,希望透過本專書研究對博物館的論述實踐行動,未來在各地方博物館會愈來愈好。

最後,希望可以預見到生活在全世界各地方的公民們,能共同發起一場具改革路線的「博物館社會運動」。因為,在未來是「我們生活在博物館,博物館就是我們的日常生活」。

廖世璋

臺灣/臺北/象山

2016/11/11

作者简介

廖世璋 博士

現任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專任副教授

學經歷簡介

現任學術期刊編輯委員及審查委員、國家考試委員、公共工程委員、政府促參委員、公共藝術委員等。曾兼任中原大學、文化大學、空中大學等校,曾任政府文化部門、記者、廣告公司、規劃顧問公司及事務所、出版企劃、專欄漫畫作家等,歷練於產官學三界,亦具有國家專業技師執照及公務人員高等考試資格等。

專長及興趣:文化政策、文化行政、文化研究、博物館經營、博物館策展與展示、文化創意產業、地方文化產業、社區營造、地方品牌行銷、藝術文化園區經營與規劃設計、歷史聚落及古蹟保存再利用、都市設計、地方藝術節慶、公共藝術、社會空間與都市文化研究等。

曾出版「地方文化產業研究」、「文化創意產業」、「光瑜伽」、「都市設計應用理論與設計原理」等著作,以及一些學術期刊論文。

目录信息

黃光男校長序
王嵩山院長序
張譽騰館長序
謝誌
目錄
圖表目錄

摘要與導讀

第一章 社會生成的博物館
第一節 博物館、個人與社會
第二節 博物館文化及文化公民身分
第三節 博物館的文化治理與文化公民權
第四節 博物館作為知識殿堂、知識教育與治療
第五節 再定義博物館工作相關名詞

第二章 博物館的社會不平等
第一節 博物館的階級不平等
第二節 博物館宗教化
第三節 博物館內的社會性別與身體
第四節 博物館的空間不平等

第三章 博物館經濟的異化
第一節 博物館經濟的資本積累
第二節 博物館消費文化與消費的社會功能

第四章 博物館的權力政治
第一節 博物館權力地位來源
第二節 博物館的權力運作與技術
第三節 臺灣博物館的發展歷程與福利國家政策
第四節 博物館政治、參與式預算與辯護式制度

第五章 博物館的文本、再現與後結構主義分析
第一節 博物館文本
第二節 博物館的再現性
第三節 博物館的後結構主義分析

第六章 博物館的後現代文化消費
第一節 博物館的現代性與後現代性
第二節 博物館的符號消費分析
第三節 博物館的戲劇消費分析

第七章 博物館展現消費的技術工具
第一節 「觀看」的消費技術工具分析
第二節 「真實性」的消費技術工具分析
第三節 「認同」的消費技術工具分析

第八章 範型歷程及移轉:博物館反身性的地方社會運動
第一節 博物館各範型發展歷程、範型特徵及其移轉
第二節 臺灣本土博物館的後殖民意識與轉型
第三節 未來:邁向博物館反身性的地方社會運動

參考文獻
案例照片出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虽然国内很缺乏利用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来做博物馆学研究,但需要的并不是这种。书中的每章甚至是每一节都可以单独拿来做博士论文或者是出一本专著,但作者把他们全部融合在一起,200多页就全部讲完了,实在是浮于表面,华而不实。 Ps.页下注插图我也是第一次见了!

评分

理論很全面,案例很翔實,還有建設性實踐方案,實用~

评分

虽然国内很缺乏利用社会学和文化研究的理论方法来做博物馆学研究,但需要的并不是这种。书中的每章甚至是每一节都可以单独拿来做博士论文或者是出一本专著,但作者把他们全部融合在一起,200多页就全部讲完了,实在是浮于表面,华而不实。 Ps.页下注插图我也是第一次见了!

评分

作者开篇即说“博物馆社会学是透过社会学及文化研究理论观点,对于博物馆的考察与分析”,但读完只感觉是把布迪厄、后殖民主义及其他社会学理论放入了一个“博物馆”的壳子之中,比较浮泛和零碎。确实没有什么新的收获,感到有点失望。结语讲到反身性和社会运动,有一点启发,但也是高开低走,找不到落脚点 :(

评分

作者开篇即说“博物馆社会学是透过社会学及文化研究理论观点,对于博物馆的考察与分析”,但读完只感觉是把布迪厄、后殖民主义及其他社会学理论放入了一个“博物馆”的壳子之中,比较浮泛和零碎。确实没有什么新的收获,感到有点失望。结语讲到反身性和社会运动,有一点启发,但也是高开低走,找不到落脚点 :(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