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早春。所有人都信了:无须更多努力,世界即将改变。
花儿。铺路石。坦克。
1968至1969年间,让-克劳德·卡里耶尔作为剧作家的工作恰巧令他近距离接触到三座处于时代旋涡中的城市:纽约、巴黎、布拉格——接着又是纽约。
他与工作伙伴游荡在不同国家,亲眼见证了 乌托 邦之风如何刮起。他们只想写一段小故事,却被大故事撵着走。
“这两年光阴不同凡响,如今或被人鄙弃或被人捧上神坛,而我则尽量编织自己的记忆。透过回忆的迷雾,我想起许多东西:呼喊、拒绝、逃避、毒品、梦想,还有据说是自由的性,以及宣称近在眼前的新世界。”
让-克劳德·卡里耶尔 Jean-Claude Carrière,1931年9月出生于法国奥尔河畔科隆比埃,小说家、剧作家、演员、导演。与他合作的导演有路易斯·布努埃尔、米洛斯·福尔曼、菲利浦·考夫曼、彼得·布鲁克等,主要编剧作品有《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白日美人》《铁皮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电影又译《布拉格之恋》)等。
2015年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1968,乌托邦走上了行乞的路 ——夜读克劳德·卡里耶尔回忆录《乌托邦的年代》 我们的幻想就坐在街角上。它在伸手乞讨。 ——乌托邦的年代 1、 一九六八年,是一个遥远的被乌托邦所笼罩着...
评分作者是在国内并不大名鼎鼎的编剧,但是他的作品还都挺有名的——和布努埃尔、米洛斯等导演合作的那些。 作者是个法国人——这是个不算坏的偏见,书里充满着他的日常哲思,基本上都是用一种观点来看问题,继而推翻自己的观点,继而又推翻。譬如谈五月风暴,觉得有些超现实主义,...
评分我既非历史学家也不是随笔作家。跟所有人一样,我脑子里有记忆、有想法,但不愿表达,总怕自己记错了、想岔了。若有人追着问,我时常落荒而逃;若说点什么,很快就会发现有些话经不起推敲,于是便缄口不言,要不就借着微笑脱身。 而现在在这里,我只想试着找回那些年的一些画面...
评分1968年,有三件大事被载入历史:美国的嬉皮士运动、法国的五月风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而命运让三十七岁的法国编剧卡里耶尔把三件事都撞上了。 这仿佛命运的三个玩笑。卡里耶尔既不是爱凑热闹的人,也不是全世界到处跑的记者。他想要的,不过是安静而专注的工作而已。 三...
就像作者写的,既然这是一部电影,那么就不应该把胶片一格格分开来看。对乌托邦的追求是不可能成功的,但总会留下些什么,留下的部分会不停去完善“人”的定义。
评分非常精彩!薄薄一本却非常耐读!【广州飞台北机上读完】
评分书里有一个片段,说巴黎五月风暴时学生想发动工人,听说附近有一队工人在游行,群情激昂,前去接应。不多久,学生们回来告诉作者:还没说上话,就打了一架。拜拜~ 想起一件往事,早年中共派李立三、刘少奇搞安源罢工,成功后工人党员几乎占了全国三分之一强。尝到甜头的工人要求每天工作四小时,发数倍工资,李和刘前去劝阻,差点被暴打。 革命,终究要吃掉自己的孩子才能长大。
评分非常精彩!薄薄一本却非常耐读!【广州飞台北机上读完】
评分1968年,有三件大事被载入历史:美国的嬉皮士运动、法国的五月风暴、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而命运让三十七岁的法国编剧卡里耶尔把三件事都撞上了。只是什么样的运气啊,几乎就是命运的玩笑了。作者既不是爱凑热闹的人,也不是全世界到处跑的记者,他想要的不过是安静而专注地工作而已。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