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8年早春。所有人都信了:无须更多努力,世界即将改变。
花儿。铺路石。坦克。
1968至1969年间,让-克劳德·卡里耶尔作为剧作家的工作恰巧令他近距离接触到三座处于时代旋涡中的城市:纽约、巴黎、布拉格——接着又是纽约。
他与工作伙伴游荡在不同国家,亲眼见证了 乌托 邦之风如何刮起。他们只想写一段小故事,却被大故事撵着走。
“这两年光阴不同凡响,如今或被人鄙弃或被人捧上神坛,而我则尽量编织自己的记忆。透过回忆的迷雾,我想起许多东西:呼喊、拒绝、逃避、毒品、梦想,还有据说是自由的性,以及宣称近在眼前的新世界。”
让-克劳德·卡里耶尔 Jean-Claude Carrière,1931年9月出生于法国奥尔河畔科隆比埃,小说家、剧作家、演员、导演。与他合作的导演有路易斯·布努埃尔、米洛斯·福尔曼、菲利浦·考夫曼、彼得·布鲁克等,主要编剧作品有《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白日美人》《铁皮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电影又译《布拉格之恋》)等。
2015年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乌托邦走上了行乞的路。我们的幻想就坐在街角上。它在伸手乞讨。 那年轻人自己并不知道,他的身上、眼睛里、歌喉中、十指黑黑的手上,正存着一份我们众人的梦,是我们怠慢了它,我们失去了它。但是,尽管形疲神惫,这梦幻还是留连着,不忍心把我们遗弃。 ……街上嘈杂一片,几...
评分乌托邦一直是人类追求的,当然与其说追求乌托邦不如说是追求完美,追求一劳永逸,所以每当看到过去有追求乌托邦的事迹,总是有一种将浪漫化的趋势。作者在书里写到“乌托邦带着一种存在的渴望。它不停地在我们耳边低语,说自己是有可能的,说自己不只是在重温古老黄金年代的梦...
评分毫无疑问,这是到目前为止,最让我惊喜的一本读库小册子。 这本书是以一位电影编剧和导演的视角,对1968年-1969年做的一个横切面。卡里耶尔,一名亲历者,冷静的旁观者,或者说,置身事外的参与者,似乎更能将我们带到那个传说中的乌托邦年代。战后秩序已然重建,对立的的意识...
评分从纽约,到巴黎,到布拉格,再到纽约,完美的从现象到概念,从细节到宏观,详细的描述了那个年代,乌托邦的各种形式和发展。字里行间,既有对集权的鞭笞,又有对五月花嬉皮的分析,既有对布拉格之春的同情,又有巴黎的无序和无目的,最终又回到纽约,从五月花到毒品、性、女权...
评分作者是在国内并不大名鼎鼎的编剧,但是他的作品还都挺有名的——和布努埃尔、米洛斯等导演合作的那些。 作者是个法国人——这是个不算坏的偏见,书里充满着他的日常哲思,基本上都是用一种观点来看问题,继而推翻自己的观点,继而又推翻。譬如谈五月风暴,觉得有些超现实主义,...
【2018077】以旁观视角记录了一段躁动的历史,描摹了一群难以定义的人,使用的是一种骚而不妖的写法,带着时隐时现的理性、浑然天成的哏。追忆之名,祛媚之实,美丽泡沫被戳破的那一瞬,到底还是怅惘。要不怎么说呢,干编剧,还得是老司机【喂】与一众电影人的交往好玩儿死了!
评分2018年已读063:作为时代亲历者,让-克劳德·卡里耶尔笔下的乌托邦就像一个响亮而喧嚣、光怪陆离的梦,梦中之人被风暴环绕,被漩涡裹挟,被各种口号胁迫,只是看似壮怀激烈的梦,并无法在混沌中指明方向,无法在喧嚣中清醒发声。最后所有的反抗权威、拒绝规则的特立独行,以他人的鲜血浇灌信仰的盲目与暴力,都很快像肥皂泡一样消失于阳光之下。卡里耶尔并不试图还原那段狂飙突进的历史,甚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他也坦承更多时候自己只是背对着时代、自顾自地前行,他从这段历史中撷取的碎片,更像是既冷眼旁观又身入其中的私人笔录。作为著名编剧,作者所写的与布努埃尔、米洛斯、路易·马勒等导演、演员的合作与交往,可算是60年代电影圈的历程实录,而最终他们也用自己的作品完成了对现实的反抗与颠覆。
评分很好看,思想性和文学性都不错,氛围描写、细节勾勒、人物塑造都很好,带着一种冷静之外的怅然,作者是《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白日美人》、《铁皮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编剧。
评分不舍得读完的一本书
评分很好看,思想性和文学性都不错,氛围描写、细节勾勒、人物塑造都很好,带着一种冷静之外的怅然,作者是《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白日美人》、《铁皮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编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