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年代

乌托邦年代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新星出版社
作者:[法] 让-克劳德·卡里耶尔
出品人:读库
页数:224
译者:胡纾
出版时间:2018-4
价格:32.00元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13329910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历史
  • 社会学
  • 纪实
  • 文化史
  • 法国
  • 让-克劳德·卡里耶尔
  • 读库
  • 读库小册子
  • 乌托邦
  • 年代
  • 哲学
  • 社会批判
  • 理想社会
  • 政治思想
  • 历史研究
  • 虚构作品
  • 现实映射
  • 自由主义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1968年早春。所有人都信了:无须更多努力,世界即将改变。

花儿。铺路石。坦克。

1968至1969年间,让-克劳德·卡里耶尔作为剧作家的工作恰巧令他近距离接触到三座处于时代旋涡中的城市:纽约、巴黎、布拉格——接着又是纽约。

他与工作伙伴游荡在不同国家,亲眼见证了 乌托 邦之风如何刮起。他们只想写一段小故事,却被大故事撵着走。

“这两年光阴不同凡响,如今或被人鄙弃或被人捧上神坛,而我则尽量编织自己的记忆。透过回忆的迷雾,我想起许多东西:呼喊、拒绝、逃避、毒品、梦想,还有据说是自由的性,以及宣称近在眼前的新世界。”

作者简介

让-克劳德·卡里耶尔 Jean-Claude Carrière,1931年9月出生于法国奥尔河畔科隆比埃,小说家、剧作家、演员、导演。与他合作的导演有路易斯·布努埃尔、米洛斯·福尔曼、菲利浦·考夫曼、彼得·布鲁克等,主要编剧作品有《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白日美人》《铁皮鼓》《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电影又译《布拉格之恋》)等。

2015年获得第87届奥斯卡金像奖终身成就奖。

目录信息

早春
中断的电影节
五月
布拉格:春
布拉格:夏
纽约:冬
后来
索引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作者是在国内并不大名鼎鼎的编剧,但是他的作品还都挺有名的——和布努埃尔、米洛斯等导演合作的那些。 作者是个法国人——这是个不算坏的偏见,书里充满着他的日常哲思,基本上都是用一种观点来看问题,继而推翻自己的观点,继而又推翻。譬如谈五月风暴,觉得有些超现实主义,...  

评分

从纽约,到巴黎,到布拉格,再到纽约,完美的从现象到概念,从细节到宏观,详细的描述了那个年代,乌托邦的各种形式和发展。字里行间,既有对集权的鞭笞,又有对五月花嬉皮的分析,既有对布拉格之春的同情,又有巴黎的无序和无目的,最终又回到纽约,从五月花到毒品、性、女权...  

评分

作者是在国内并不大名鼎鼎的编剧,但是他的作品还都挺有名的——和布努埃尔、米洛斯等导演合作的那些。 作者是个法国人——这是个不算坏的偏见,书里充满着他的日常哲思,基本上都是用一种观点来看问题,继而推翻自己的观点,继而又推翻。譬如谈五月风暴,觉得有些超现实主义,...  

评分

真不敢想象20世纪末、21世纪初西方各个国家的领导者会在这样一种文化废墟里长大,就像克劳德写的,“乌托邦不过是一个反复出现的幻象”,一点也不可信,但那个年代的人却将生命交出去,一任身体和灵魂在空幻的天际载浮载沉。今天我们这一代回头去看,乌托邦的年代更像女孩破处...  

评分

1968年,巴黎学生“越革命,越做爱;越做爱,越革命”的口号也许可以作为那个时代的缩略语。一个无可复制的年代,一个让所有年轻人热血沸腾荷尔蒙高涨的年代,一个离我们日渐远去却早已在影响世界的年代,一个被搬上大荧屏、以各种文字形式流传的年代,一个直至今天依然让你着...  

用户评价

评分

比另一个版本要好太多,四星给内容,一星给翻译。非常生动有趣又不乏哲思,尽管这种哲思现在看来也不过是一种老调重谈。虽然多知道了几个段子,但对这几次事件的了解也没增加更多。很明显作者多少是个保守主义,或许他对五月风暴最大的好感就在于它没有目标,看过不少人说虽然五月风暴明面上失败了,但是在隐秘的背后,它的影响无所不在,改变了太多太多,可具体怎么改变又显得含糊不清。读的时候为了方便笔记,找来了老版,翻译差别非常大。新版的语言更加准确、生动、简洁,也更富有感染力。读来十分畅快,旧版有一个好处就是稍微加了一些注释。从内容来看,二者依据的版本也应当不同,新版翻译可能根据的法文的较新版本,内容比旧版有所增加。最后默默吐槽一下,关于电影的译名,豆瓣一下不是很难吧?

评分

不舍得读完的一本书

评分

2018年已读063:作为时代亲历者,让-克劳德·卡里耶尔笔下的乌托邦就像一个响亮而喧嚣、光怪陆离的梦,梦中之人被风暴环绕,被漩涡裹挟,被各种口号胁迫,只是看似壮怀激烈的梦,并无法在混沌中指明方向,无法在喧嚣中清醒发声。最后所有的反抗权威、拒绝规则的特立独行,以他人的鲜血浇灌信仰的盲目与暴力,都很快像肥皂泡一样消失于阳光之下。卡里耶尔并不试图还原那段狂飙突进的历史,甚至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他也坦承更多时候自己只是背对着时代、自顾自地前行,他从这段历史中撷取的碎片,更像是既冷眼旁观又身入其中的私人笔录。作为著名编剧,作者所写的与布努埃尔、米洛斯、路易·马勒等导演、演员的合作与交往,可算是60年代电影圈的历程实录,而最终他们也用自己的作品完成了对现实的反抗与颠覆。

评分

非常精彩!薄薄一本却非常耐读!【广州飞台北机上读完】

评分

2018年读书037。纽约、巴黎(还有戛纳)、布拉格,三个主要地点,我最关注布拉格的部分,纽约涉及的音乐、性、毒品,在其他文化史类著述中,多少有了些积累,再听卡里耶尔的“阐述”,更像是一次确认。而捷克斯洛伐克,彼时的新浪潮,那里的电影人,生活在怎样的社会、文化环境中,那些“症状”——往往以笑话、笑谈的形式,形成坚韧的反抗系统,永远看不腻。但无论来自这场追逐乌托邦的飞奔发生在哪里,50年过去了,以人的寿命而言,是到了清点遗产的时刻了。最后,力荐布努埃尔和卡里耶尔合作的[银河],相比于布氏其它更有名作品,这部其实更为独特,也可以说这本书的“风眼”,对读对看,当别有体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