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讨论的是“人文的风土”,即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了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特征,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并提出:“世界史必须给不同风土的各国人民留出他们各自的位置”的观点。论述周密,言必有据。
和辻哲郎(1889-1960),日本著名哲家、伦理学家、文化学者,其伦理学体系被称为和辻伦理学。《风土》是其代表作之一,他另著有《日本精神史研究》(1926)、《作为人学的伦理学》(1934)、《风土》(1935)、(伦理学)(3卷,1937-1949)、《日本伦理思想史》(2卷,1952)等。
陈力卫,著名语言学者,日本成城大学教授,东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兼职教授,在中日文化交流尤其是中日语言关系的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日语系,1984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后留校任教。199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日本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译有松尾芭蕉《奥州小道》等。
读了前言和前三章。感觉大概因为自己的哲学素养不够,读和田哲郎的这本书感觉干巴巴的。本来是很有趣的内容,却觉得不好读。这本书似乎介于哲学,社会学(人类学?),地理学,历史学之间。据说是战前日本学者的必读书。若属实,我只能说对战前日本国内社会科学的发达程度真的...
评分 评分 评分《风土》读书笔记整理 作者:(日)和辻哲郎 领域:社会学 &读后感/书评 日本著名哲学家,文化学家和辻哲郎的代表作。商务的这个版本,装帧很漂亮,翻译也很到位。再说书本身,结构很容易把握。首先,第一章,作者和辻哲郎介绍了与风土相关的理论,自然影响人的行为,相反...
不仅是现象学、人类学、哲学,正如译者序所言,细腻的文字本身就已经带着读者穿越世界各地,回味历史,观察风土。
评分不仅是现象学、人类学、哲学,正如译者序所言,细腻的文字本身就已经带着读者穿越世界各地,回味历史,观察风土。
评分哲学家论风土,哲学写得不错,风土讨论得一般。基于个体观察和经验得出的各民族特性,总觉得不太靠谱,尤其感叹作者观察到一百年前的中国人是“不交税、不服从”的安那奇状态,与现在差别不可谓不大。相比之下竺可桢的气候-历史-文化的分析方法似乎根据说服力,但毕竟能触及的方面就更少了。
评分季风沙漠牧场的分类感觉还是有些笼统,不过把历史结合起来的风土观还是值得关注一下。这本书要和《菊与刀》一起看。
评分可以当作很有趣的游记看,尤其是欧洲那段~毫不掩饰自己对欧洲的情感,却又非常敏锐地道出东西方的差异,敢于比较客观公正地说出自己的看法,在那个时期,这是本好看的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