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讨论的是“人文的风土”,即历史、文化、以及民族的相互关系的问题。书中通过对季风型、沙漠型、牧场型三种风土类型的考察,进而分析了各个地区的宗教、哲学、科学和艺术特征,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并提出:“世界史必须给不同风土的各国人民留出他们各自的位置”的观点。论述周密,言必有据。
和辻哲郎(1889-1960),日本著名哲家、伦理学家、文化学者,其伦理学体系被称为和辻伦理学。《风土》是其代表作之一,他另著有《日本精神史研究》(1926)、《作为人学的伦理学》(1934)、《风土》(1935)、(伦理学)(3卷,1937-1949)、《日本伦理思想史》(2卷,1952)等。
陈力卫,著名语言学者,日本成城大学教授,东南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兼职教授,在中日文化交流尤其是中日语言关系的研究方面,有突出贡献。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日语系,1984年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后留校任教。1990年毕业于东京大学,获日本语言文学专业博士学位。译有松尾芭蕉《奥州小道》等。
《风土》 译者: 陈力卫 作者: 和辻哲郎 ISBN: 9787100048309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本书旨在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而不是论述自然环境如何制约人的生活。……尽管需要不断地涉及风土的形态问题,但我们始终把它作为主体性的人的存在的一种表现,并不视为自然环境。 ...
评分《风土》 译者: 陈力卫 作者: 和辻哲郎 ISBN: 9787100048309 出版社: 商务印书馆 本书旨在阐明人的存在方式与风土的关系,而不是论述自然环境如何制约人的生活。……尽管需要不断地涉及风土的形态问题,但我们始终把它作为主体性的人的存在的一种表现,并不视为自然环境。 ...
莫名笑点:“在日本人眼里,那些手持鸟笼、终日仰望天空的中国人真是不可思议。”
评分中国人的本质就是无动于衷,什么事情都大惊小怪的话在中国是活不下去的。 这书在中国初版的时候我还图样,我脚的这是日帝有色眼镜的偏见。 今天我再翻看这本书的时候,我表示“纳得”,我自己心里的镊子已经开始松动了,因为眼泪要流光了,愤怒也要用完了,但是一个散沙平民做不成什么,或许再过个十岁,就要变成无动于衷的人了。不过至少有一点,如果连“不依靠政府生活的智慧”都没有的话,我看确实要物理灭绝的。
评分哲学家论风土,哲学写得不错,风土讨论得一般。基于个体观察和经验得出的各民族特性,总觉得不太靠谱,尤其感叹作者观察到一百年前的中国人是“不交税、不服从”的安那奇状态,与现在差别不可谓不大。相比之下竺可桢的气候-历史-文化的分析方法似乎根据说服力,但毕竟能触及的方面就更少了。
评分读起来一点也不轻松的“概念性”图书,阅读中文的过程就能想象到日语原文那种艰涩拗口的形式。
评分季风沙漠牧场的分类感觉还是有些笼统,不过把历史结合起来的风土观还是值得关注一下。这本书要和《菊与刀》一起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