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农业与乡村聚落的考古学研究

先秦两汉农业与乡村聚落的考古学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文物出版社
作者:刘兴林
出品人:
页数:336
译者:
出版时间:2017
价格:18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01052387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考古学
  • 农业考古
  • 津南讀書2019
  • 考古学
  • 先秦
  • 两汉
  • 农业
  • 乡村聚落
  • 历史
  • 中国古代史
  • 物质文化
  • 考古研究
  • 社会考古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先秦两汉是我国传统农业体系从萌芽到形成的重要的时期,《先秦两汉农业与乡村聚落的考古学研究》是在过去工作基础上补充搜集先秦两汉农业考古资料,分析和解释这些材料,来系统考察该时期农业生产和技术的发展以及乡村聚落和农民的生活。《先秦两汉农业与乡村聚落的考古学研究》的体系表现在相互关联的七个专题章节中,表现在从考古学的视角对农业生产过程到农民生活状况的分析和解读中。

作者简介

目录信息


绪论
一 既往研究和简单述评
二 选题依据和基本思路
第一章 先秦两汉时期的农具体系
第一节 夏商周时期的农具
一 从甲骨文“农”字说起
二 考古发现的石、蚌、骨农具
三 关于商周青铜农具的讨论
四 从木农具认识青铜手工工具的意义
五 商周农业生产中的农具体系
第二节 战国至两汉时期的农具
一 铁农具的普及和利用
二 以铁农具为主的农具类型
第三节 先秦两汉农具的发展与传统农业的形成
一 铁农具的推广及其意义
二 农具的发展和传统农业农具体系的定型
第二章 牛耕的起源和汉代的牛耕
第一节 牛耕的起源与早期的牛耕
一 牛耕的起源
二 早期的牛耕
第二节 汉代犁耕中的驾牛方式和用具
一 汉画像所见的牛耕方式
二 二牛抬杠中耕牛的颈索系衡套驾法
三 单牛独辕的偏系套驾法
四 套驾用具的发展
第三节 汉代铁犁及安装使用中的相关问题
一 汉代以前犁的形式及发展趋势
二 考古发现的汉代铁犁的类型
三 汉代铁犁的安装和使用
四 汉代铁犁与汉代的耕作方式
第四节 从《盐铁论》“大器”说到汉代的牛耕
一 《盐铁论》所说的“大器”问题
二 从汉代铁犁的制造看“大器”
三 汉代牛耕普及和在农业生产中的意义
第三章 农田形态和作亩形式
第一节 农田考古的发端
第二节 先秦田亩的演变
一 先秦时期的田亩
二 田亩形式和畎亩法
第三节 “南亩”“东亩”与田亩方向的意义
一 关于“南亩”“东亩”
二 亩的方向决定道路的方向
三 道路的方向关系到国家安全
第四节 汉代的农田形式
一 汉代的旱田
二 汉代的宅田
二 汉代的水田
四 关于梯田的一点看法
第四章 农田灌溉和水利技术
第一节 水井灌溉
一 水井的演变
二 井灌的发展
第二节 龙首渠的开凿和井渠的起源
一 龙首渠与井渠问题
二 秦始皇帝陵的排水暗渠
三 春秋战国井渠法的应用
四 井渠法源于中国
第三节 陂塘灌溉
第五章 作物品种的演变与时空分布
第一节 考古发现的作物信息来源
一 直观的作物遗存
二 出土文字所见作物
三 画像材料
四 农田遗迹和田地模型
五 其他待开发的信息来源
第二节 农田杂草研究的前景和意义
一 作物有基本稳定的伴生杂草
二 杂草和作物有相同的生长环境
三 杂草也曾是人们的食物来源
第三节 先秦两汉时期主要作物的起源和发现
一 粟
二 黍
三 稻
四 麦
五 大豆
六 麻
七 高粱
附:关于汉代“玉米”问题的讨论
第四节 作物遗存的时空分布与组合演变
一 作物遗存的时空分布与作物的推广
二 作物组合演变的考古学观察
三 五谷考述
第五节 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物选择
一 作物的种类选择
二 作物内部的品种选育
第六章 粮食的储存和消费过程中的粮罐
第一节 考古发现的储粮设施
一 考古发现的仓储遗址
二 东周至汉代墓葬中的仓困模型
第二节 储粮设施的性质和分类
一 公有粮仓
二 私有粮仓
第三节 储粮方式和粮食消费过程中的粮罐
一 私有粮仓的储粮方式
二 容器类存粮器具及其使用
三 从仓储到食用过程的其他方式
第七章 乡村聚落和农民的生活
第一节 先秦两汉时期的乡村聚落
一 基层聚落的主要名称
二 里与聚的关系
第二节 乡村聚落的多种形式
一 大城中带有围墙的里居
二 有围墙的邑里
三 没有围墙的相对集中的里居
四 散居形式的自然聚落
第三节 里居与田舍(庐)
一 田庐辨析
二 田宅及其空间布局
第四节 农业人口和农民的生活
一 农业人口和城市中的农民
二 农民的日常生活和劳动协作
结语
一 农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二 农业发展的阶段性和传统农业的形成
三 余论
主要参考文献
一 工具书、资料集
二 基本古籍
三 著作
四 发掘报告
五 论文
附:甲骨文字形及辞例引书简称
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白老师的序言是这本书唯一的亮点,整个序言的后半部分委婉地指出了这本书的问题,浓缩成一句话就是,秦汉农业的考古学材料,还不足以复原秦汉农业形态的本来面貌,何况作者也没有系统梳理农具农业生产方式和聚落的文献,引用的先秦文献论证的反而比用汉代的多了。太多的考古学专门研究最后只能当成一个资料集来看了,这本书也不是个例外。不过总得来说只要是研究平民生活的,都还是很符合我的胃口。希望自己也能最后真正在做从下往上看的或者说从末端之处开始的研究,而不是什么脚不在地上踏着的王啊侯啊之类的东西。

评分

一本中规中矩的资料集,囿于国内考古资金、技术及侧重点的限制,农业考古特别是农业经营与农村聚落的资料严重不足。上世纪考古遗址大部分未使用浮选法筛选和植硅体分析,对农作物生计缺乏量化分析的材料,农田遗址发现甚少,基本只能依据内黄三杨村立论,只有农具发现尚多,本书名为“考古学研究”,大部分内容还是只能依据文献推测与互证,作者的创见不多。

评分

一本中规中矩的资料集,囿于国内考古资金、技术及侧重点的限制,农业考古特别是农业经营与农村聚落的资料严重不足。上世纪考古遗址大部分未使用浮选法筛选和植硅体分析,对农作物生计缺乏量化分析的材料,农田遗址发现甚少,基本只能依据内黄三杨村立论,只有农具发现尚多,本书名为“考古学研究”,大部分内容还是只能依据文献推测与互证,作者的创见不多。

评分

一本中规中矩的资料集,囿于国内考古资金、技术及侧重点的限制,农业考古特别是农业经营与农村聚落的资料严重不足。上世纪考古遗址大部分未使用浮选法筛选和植硅体分析,对农作物生计缺乏量化分析的材料,农田遗址发现甚少,基本只能依据内黄三杨村立论,只有农具发现尚多,本书名为“考古学研究”,大部分内容还是只能依据文献推测与互证,作者的创见不多。

评分

白老师的序言是这本书唯一的亮点,整个序言的后半部分委婉地指出了这本书的问题,浓缩成一句话就是,秦汉农业的考古学材料,还不足以复原秦汉农业形态的本来面貌,何况作者也没有系统梳理农具农业生产方式和聚落的文献,引用的先秦文献论证的反而比用汉代的多了。太多的考古学专门研究最后只能当成一个资料集来看了,这本书也不是个例外。不过总得来说只要是研究平民生活的,都还是很符合我的胃口。希望自己也能最后真正在做从下往上看的或者说从末端之处开始的研究,而不是什么脚不在地上踏着的王啊侯啊之类的东西。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