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讓·埃默裏(Jean Améry,1912—1978)
原名漢斯·梅耶(Hanns Mayer),齣生、成長於奧地利維也納,並在這座城市學習瞭文學和哲學。1943年,埃默裏因散發反納粹讀物而遭逮捕,被押往奧斯維辛集中營。蘇聯軍隊進駐波蘭後,他先後被轉移到布 痕瓦爾德和貝爾森集中營關押,直至1945年纔被釋放。戰後,埃默裏在瑞士多傢德語報社做記者以謀生。1966年,他齣版瞭書寫自己奧斯維辛經曆的文集《罪與罰的彼岸:一個被施暴者的剋難嘗試》,並因此廣為人知。後又齣版數本著作,包括他最著名的哲學論著《獨自邁嚮生命的盡頭》《變老的哲學:反抗與放棄》等。1978年,埃默裏自殺身亡。
···
【譯者簡介】
楊小剛 德國圖賓根大學哲學係博士,現任中山大學哲學係副研究員。另譯有《變老的哲學:反抗與放棄》等。
◆必須承認心中的怨恨,必須背負社會的缺陷——奧斯維辛幸存者的彼岸何在?
◆奧地利著名哲學傢、奧斯維辛幸存者、“大屠殺亞文化中的聖人”讓·埃默裏,書寫一份超越問責與救贖的人性診斷
···
【內容簡介】
人的尊嚴是什麼?我們需要多少個故鄉?知識分子的受難比普通人更值得同情嗎?讓·埃默裏在這本短文集中以坦白和沉思的方式,對奧斯維辛受害者的生存處境做瞭一次探究。他寫集中營生活,寫自己所受的酷刑,寫怨恨背後的哲思,也反思做猶太人的必然性與不可能。在埃默裏所描述的令人吃驚的曆史細節與難以言錶的苦痛情感中,讀者能夠以同樣的節奏跟隨他穿越這片他一步步點亮的黑暗。
···
大屠殺和其他亞文化一樣,在其中自會齣現聖人。讓·埃默裏就是其中之一。
——凱爾泰斯·伊姆雷,諾貝爾文學奬得主
在這本書的每一個轉摺和每一個停息處,都刻著真相的印記。
——歐文·豪(美國著名文學傢、社會批評傢)
這是一本與眾不同的關於道德勇氣的迴憶錄。帶著詩人的耳與小說傢的眼,埃默裏生動地嚮我們展示瞭哲學傢的奇跡,一個在納粹統治及其大屠殺拼齣的“黑暗謎語”之下的生存奇跡。
——美國《新聞周刊》
···
【編輯推薦】
◆奧地利著名作傢、哲學傢讓·埃默裏,曾獲普裏莫·萊維和凱爾泰斯·伊姆雷的高度評價。其作品被譯為多種語言,在德語世界再版十餘次,此次首次引進瞭其最著名、影響力最大的三部作品《罪與罰的彼岸:一個被施暴者的剋難嘗試》《獨自邁嚮生命的盡頭》《變老的哲學:反抗與放棄》。
◆在這本短文集中,讓·埃默裏對奧斯維辛受害者的生存處境做瞭深入探究,不僅是大屠殺中的摺磨與酷刑,還有災難過後的精神處境——他們的怨恨與社會的缺陷。
◆中文版直接翻譯自德語原文,譯文可讀性強。
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8/08/27/%e7%bd%aa%e4%b8%8e%e7%bd%9a%e7%9a%84%e5%bd%bc%e5%b2%b8/ 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 [奥]让·埃默里/杨小刚/三辉图书|鹭江出版社/2018-5 2018年夏 子扉我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上海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8月28日
評分https://athenacool.wordpress.com/2018/08/27/%e7%bd%aa%e4%b8%8e%e7%bd%9a%e7%9a%84%e5%bd%bc%e5%b2%b8/ 罪与罚的彼岸:一个被施暴者的克难尝试 [奥]让·埃默里/杨小刚/三辉图书|鹭江出版社/2018-5 2018年夏 子扉我 季风异次元空间二世 原载上海季风书园微信2018年8月28日
評分痛苦是可以讲述并被人所理解的吗?私人性的苦难是否具有超过普遍性的伦理意义? 加缪在他早期的作品《反与正》中借一个濒死老女人的故事明确告知我们:不能。不但不能,任何正常人在面对他人这种极端个人化的痛苦与苦难时,唯一能做的仅仅是保持一种尴尬而难堪的社交礼貌然后尽...
初高中時候,急於給人生找答案,手抄瞭兩本子的名言警句,各個都是有共鳴時記下的,高二結束隨手丟掉瞭,不心疼。現在我還在找答案,卻也知道瞭它不會是一個結論。人繁復又矛盾,語言怎敢去概述,埃默裏先生也非常清楚,可哪怕終是虛無,在有限裏去抵達無限也是必需的努力。關於大屠殺,酷刑,以及自己的憤恨,身份,人性,極近理智的冷眼剖開,條理明晰,直至人性悲涼的內核。
评分集中營生活首先要求身體矯健和一種必需的、近乎殘忍的血性。鮮有知識分子具備這兩樣長處,而他們經常看重的道德勇氣,在這裏一文不值。 凡受過酷刑的人,對這個世界都不再會有故鄉的感覺。
评分集中營生活首先要求身體矯健和一種必需的、近乎殘忍的血性。鮮有知識分子具備這兩樣長處,而他們經常看重的道德勇氣,在這裏一文不值。 凡受過酷刑的人,對這個世界都不再會有故鄉的感覺。
评分2019057:作為集中營幸存者,讓·埃默裏和萊維、和意義療法創立者維剋多·弗蘭剋曾是獄友,但與萊維對集中營暴行與灰色地帶的披露、自己作為幸存者的恥辱感,以及與弗蘭剋對“生命的意義”的追求皆不同,埃默裏思考更多的是在這種極端環境中,知識分子如何麵對死亡?精神力量如何應對集中營的現實?在這其中,埃默裏呈現瞭種種矛盾與悖論,如公共性的詞語對個人體驗獨特性的消解,而隻有通過更豐富的個人化的錶達纔能完成對公共體驗的構建;集中營中精神被現實與死亡輕易戰勝,但隻有依靠精神纔能完成精神的自我揚棄。“當那個世界醒來時,詞語在消逝”,埃默裏就是在全然無力的詞語的消逝中,描摹瞭那個時代與知識分子的麵貌,他不僅代錶整個群體進行反思,也寫齣瞭作為幸存個體所遭受的苦難與怨憤,他的永不原諒,是對抗那段曆史的武器。
评分思辨色彩非常濃烈,奧斯威辛的幸存者擁有這樣的特權,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心路曆程,思索經曆過極端環境和摺磨之後,人如何自處,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與曾經摺磨自己的敵人相處,如何與這世界相處。全書由5篇文章組成,《精神的界限》寫麵對集中營的嚴酷,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是如何的蒼白無力。《酷刑》通過自己遭受酷刑的經曆,疼痛無法以任何語言錶達,人徹底肉身化。《人需要多少故鄉》敘說身為德國猶太人、流亡者,失去故鄉的痛楚。《怨恨》宣稱要用一己之怨讓那段曆史不被世人遺忘。《做猶太人的必然與不可能》思考猶太人身份的悖謬。固然思辨色彩很濃烈,但並非純理性的探討,而是充溢著作者自己的情感,包括憤怒和怨恨,這是思辨所需要的,如作者所說:“隻有當啓濛考慮到人的情感時,它纔勝任它要完成的任務。”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