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與罰的彼岸

罪與罰的彼岸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三輝圖書/鷺江齣版社
作者:[奧]讓·埃默裏
出品人:三輝圖書
頁數:224
译者:楊小剛
出版時間:2018-5
價格:42.00元
裝幀:精裝
isbn號碼:9787545914573
叢書系列:三輝書係:埃默裏作品
圖書標籤:
  • 讓·埃默裏
  • 迴憶錄
  • 大屠殺
  • 哲學
  • 奧地利
  • 曆史
  • 隨筆
  • ***三輝圖書***
  • 罪與罰
  • 心理剖析
  • 人性探索
  • 社會批判
  • 道德睏境
  • 救贖之路
  • 文學經典
  • 哲學思考
  • 孤獨主題
  • 存在主義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必須承認心中的怨恨,必須背負社會的缺陷——奧斯維辛幸存者的彼岸何在?

◆奧地利著名哲學傢、奧斯維辛幸存者、“大屠殺亞文化中的聖人”讓·埃默裏,書寫一份超越問責與救贖的人性診斷

···

【內容簡介】

人的尊嚴是什麼?我們需要多少個故鄉?知識分子的受難比普通人更值得同情嗎?讓·埃默裏在這本短文集中以坦白和沉思的方式,對奧斯維辛受害者的生存處境做瞭一次探究。他寫集中營生活,寫自己所受的酷刑,寫怨恨背後的哲思,也反思做猶太人的必然性與不可能。在埃默裏所描述的令人吃驚的曆史細節與難以言錶的苦痛情感中,讀者能夠以同樣的節奏跟隨他穿越這片他一步步點亮的黑暗。

···

大屠殺和其他亞文化一樣,在其中自會齣現聖人。讓·埃默裏就是其中之一。

——凱爾泰斯·伊姆雷,諾貝爾文學奬得主

在這本書的每一個轉摺和每一個停息處,都刻著真相的印記。

——歐文·豪(美國著名文學傢、社會批評傢)

這是一本與眾不同的關於道德勇氣的迴憶錄。帶著詩人的耳與小說傢的眼,埃默裏生動地嚮我們展示瞭哲學傢的奇跡,一個在納粹統治及其大屠殺拼齣的“黑暗謎語”之下的生存奇跡。

——美國《新聞周刊》

···

【編輯推薦】

◆奧地利著名作傢、哲學傢讓·埃默裏,曾獲普裏莫·萊維和凱爾泰斯·伊姆雷的高度評價。其作品被譯為多種語言,在德語世界再版十餘次,此次首次引進瞭其最著名、影響力最大的三部作品《罪與罰的彼岸:一個被施暴者的剋難嘗試》《獨自邁嚮生命的盡頭》《變老的哲學:反抗與放棄》。

◆在這本短文集中,讓·埃默裏對奧斯維辛受害者的生存處境做瞭深入探究,不僅是大屠殺中的摺磨與酷刑,還有災難過後的精神處境——他們的怨恨與社會的缺陷。

◆中文版直接翻譯自德語原文,譯文可讀性強。

著者簡介

【作者簡介】

讓·埃默裏(Jean Améry,1912—1978)

原名漢斯·梅耶(Hanns Mayer),齣生、成長於奧地利維也納,並在這座城市學習瞭文學和哲學。1943年,埃默裏因散發反納粹讀物而遭逮捕,被押往奧斯維辛集中營。蘇聯軍隊進駐波蘭後,他先後被轉移到布 痕瓦爾德和貝爾森集中營關押,直至1945年纔被釋放。戰後,埃默裏在瑞士多傢德語報社做記者以謀生。1966年,他齣版瞭書寫自己奧斯維辛經曆的文集《罪與罰的彼岸:一個被施暴者的剋難嘗試》,並因此廣為人知。後又齣版數本著作,包括他最著名的哲學論著《獨自邁嚮生命的盡頭》《變老的哲學:反抗與放棄》等。1978年,埃默裏自殺身亡。

···

【譯者簡介】

楊小剛 德國圖賓根大學哲學係博士,現任中山大學哲學係副研究員。另譯有《變老的哲學:反抗與放棄》等。

圖書目錄

代序:理解他人的可能與不可能丨楊小剛
1977年新版前言
1966年初版前言
精神的界限
酷刑
人需要多少故鄉?
怨恨
做猶太人的必然與不可能
譯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除去《莎拉的钥匙》,《朗读者》这是我看的第三本关于集中营,二战话题的书。这本书和之前两本小说完全不同,它尖锐、坦荡,毫无畏惧的书写了那个年代的歇斯底里与惨绝人寰,在读完这本书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能自然的谈笑风生,我无法相信,世界上曾经有过如此受伤的人,不...

評分

評分

評分

比如,奥斯维辛里的知识分子如何面对死亡?一个广阔的、不容忽视的领域,在这里只能略加考量。我可以假定这一点众所周知:集中营的因犯不是在死亡的门口,而是与死亡共处一室。死亡无处不在。毒气室牺牲品的挑选经常举行。在操场上吊死一个囚犯不值一提,同伴们必须向右看齐,伴着快速...  

用戶評價

评分

思辨色彩非常濃烈,奧斯威辛的幸存者擁有這樣的特權,用文字記錄下自己的心路曆程,思索經曆過極端環境和摺磨之後,人如何自處,如何與他人相處,如何與曾經摺磨自己的敵人相處,如何與這世界相處。全書由5篇文章組成,《精神的界限》寫麵對集中營的嚴酷,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是如何的蒼白無力。《酷刑》通過自己遭受酷刑的經曆,疼痛無法以任何語言錶達,人徹底肉身化。《人需要多少故鄉》敘說身為德國猶太人、流亡者,失去故鄉的痛楚。《怨恨》宣稱要用一己之怨讓那段曆史不被世人遺忘。《做猶太人的必然與不可能》思考猶太人身份的悖謬。固然思辨色彩很濃烈,但並非純理性的探討,而是充溢著作者自己的情感,包括憤怒和怨恨,這是思辨所需要的,如作者所說:“隻有當啓濛考慮到人的情感時,它纔勝任它要完成的任務。”

评分

2019057:作為集中營幸存者,讓·埃默裏和萊維、和意義療法創立者維剋多·弗蘭剋曾是獄友,但與萊維對集中營暴行與灰色地帶的披露、自己作為幸存者的恥辱感,以及與弗蘭剋對“生命的意義”的追求皆不同,埃默裏思考更多的是在這種極端環境中,知識分子如何麵對死亡?精神力量如何應對集中營的現實?在這其中,埃默裏呈現瞭種種矛盾與悖論,如公共性的詞語對個人體驗獨特性的消解,而隻有通過更豐富的個人化的錶達纔能完成對公共體驗的構建;集中營中精神被現實與死亡輕易戰勝,但隻有依靠精神纔能完成精神的自我揚棄。“當那個世界醒來時,詞語在消逝”,埃默裏就是在全然無力的詞語的消逝中,描摹瞭那個時代與知識分子的麵貌,他不僅代錶整個群體進行反思,也寫齣瞭作為幸存個體所遭受的苦難與怨憤,他的永不原諒,是對抗那段曆史的武器。

评分

那些世人不配寫書評的書。

评分

這書讀的不順暢,與時代生活距離遠...根本沒法與作者的文字及其問題私自閱讀對話,所以隻能是聽作者的錶述.....集中營這樣的社會群體現象不可能經常齣現,但是個體麵臨類似處境,常見....人類處境中總是存在絕望之境,個體不得不獨自麵對. 在根本不可能有答案和滿意的答復的情況下,能夠不瘋掉,幾乎是最大的幸運。

评分

問題的核心是思考:知識分子這種身份在奧斯維辛有什麼用?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