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教师声辩

为教师声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广西师大
作者:吴志翔
出品人:
页数:324
译者:
出版时间:2008-1
价格:28.00元
装帧:
isbn号码:9787563371662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教育
  • 人文
  • 思想
  • 吴志翔
  • 人文(文化+社科+教育)
  • 中国
  • 2008
  • 教育发声
  • 教师立场
  • 教育公平
  • 教育改革
  • 专业成长
  • 教育伦理
  • 社会议题
  • 教师权利
  • 教育实践
  • 学术支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一个对教师缺乏起码尊重甚至以亵渎教师为乐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这句掷地有声的话语出自吴志翔《为教师声辩》一书。笔者以为,如今社会能讲这样话的人少了,更多的是对教育的不满和对教师的指责。为什

么呢?主要是当前的教育发展已明显滞后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

记得浙西一位老农民曾声情并茂地说:“父亲是梁,房子没有梁要塌;母亲是墙,墙可以挡风雨;孩子是窗,那是一家人的希望所在。即使轧铁卖锅,倾家荡产,也要供孩子上学。”这就是一个山区农民对子女教育的期盼。从民本的角度看教育,教育就是民生的希望,教师就是社会的脊梁。

我是在1985年全国第一个教师节的时候从事教育工作的。在第20个教师节到来之际,有记者采访我,谈谈对教师的看法。我脱口而出,教师首先是“人”,一撇一捺,很简单,请千万不要把教师神化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这些都是对教师职业精神的神圣写照,值得我们颂扬。然而,教师也有喜怒哀乐,我们要尊重和宽容教师的个性。试想一名教师每天在烦吵的环境里工作八小时以上,难道不是一种生命透支吗?

当然,教师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有着自身独特的职业要求。一旦走上讲台,就得把七情六欲抛在脑后,笑迎学生。正如吴志翔在《为教师声辩》书中说的那样:很多东西都解构了,支离破碎了,匪夷所思了,但是教师,作为最基本知识的传播者和普及者,作为一个时代恒定价值的守护者,作为矢志于将文明薪火相传的布道者,却必须要在光怪陆离中保持一份朴素,在浮躁、怪异甚至乖戾的媒体文化的包围中坚持一种自信和从容。

我曾经就现代教师的职业精神做过一次专项调查。从社会观测点看,其期望值是信任和品位。有52%和40%的人对教师的责任心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有45%和46%的人对教师的敬业程度表示非常满意和满意。从学生观测点看,其评价取向是成长和快乐。有76%的被调查者表示老师总是鼓励学生去尝试许多新事物的,能够感受到自己每天的进步和成长;对长大后是否愿意做一名教师的调查中,超过半数的调查者表示非常愿意或愿意。从教师观测点看,其表现为成就感和幸福感。有78%的受调查者表示非常同意教师是一种与社会其他行业不同的职业;在如果人生还有一次择业的机会,是否仍会选择教师这一职业的调查中,22.56%认为非常同意选择教师职业,20.68%的表示同意,21.43%的表示一般,10.90%的则不太同意,24.44%表示不同意。调查显示,83.46%的教师认为压力很大,12.78%的教师认为压力较大,两者加起来占被调查教师的96.2%。可见,教师的职业压力之大。

解读现代教师职业精神,其基础就是责任与使命。教师的工作影响着民族的未来,塑造着国家的明天,必须肩负起培养国家建设和发展需要的栋梁这一时代使命和社会责任,做人民满意的教师。但不得不承认,当前的教师队伍良莠不齐,缺乏爱心和职业道德的有之,不懂教育科学的有之,侵犯学生权益的有之……然而,教师就应该把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和传承人文精神作为永恒主题和孜孜追求。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学校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热爱学生,平等待人,视学生为朋友,决不轻易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努力为学生服务,永远把学生的需要放在第一位;创造宽松民主的成才环境,鼓励学生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好奇心,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同时,更要关注自我的幸福体验、生活质量以及生命价值的实现,让自我在施行教育的过程中享有完整的、发展的、愉悦的、健康的生命,不断提高生活品质。

没有职业的幸福就没有生活的幸福,尤其是教师。职业幸福是教师职业精神的核心,而教师职业幸福主要来自于学生、学校和自己。今天,我们不仅要“为教师声辩”,更要为教师的明天呐喊,希望他们的社会地位、工作待遇和生活品质呈现“三高”,成为有品位、敢创新、会生活的新生代教师。

作者简介

吴志翔,笔名塞林。毕业于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博士生。在浙江教育报刊社担任编辑、记者十五年,曾被评为“首届浙江省专业报十佳新闻工作者”。现任《教育信息报》副主编。著有《诗酒年华》、《忧郁的享受》、《性感的美学》等随笔集以及《肆虐的狂欢》、《20世纪中国美学史》等学术性著作。

目录信息

第一辑:教师不可承受之重 分享时代的艰难与辉煌 教师生命中不可承受之重 请不要把教师推上祭坛 给教师更多一点“余裕” “裂缝正好穿过我的心” 穷教师,富教师 一不小心就成众矢之的 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在理想面前崩溃? 班主任:负轭前行 人生是一次长跑 徐本禹唤醒的感动 一位英雄的离去 伤逝 压力的合围 “说真话”是一件多么难的事 2005,悲情与温暖 博客之于教育有何意味? 是谁心目中的“魅力教师”? 校长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先生” 辱师事件:失去靶心的批评 寻找抚慰人心的力量 两位林老师的命运 守望教育的人生永不谢幕 这个时代的价值标高 其实,教师更需要人文关怀 兰迪教授的“最后一课”第二辑:青春岂能不设防? 乖孩子的B面 生于八九十年代的那些人 误不起的下一代 “全能的牧羊人” “80后的盛宴” E时代的忧虑 时间的壁垒 褒贬之间三题 “超女”美学暴动与教育的惊愕 陈凯歌为什么得不到尊重? 高中生怎能不钟情理想? “青春霸权”是否不可冒犯? 青春岂能不设防? 选秀是个“情景大课堂” “彪悍的人生”也需要道歉 “头发问题”:个性与规范之间 韩寒与语文:谁为谁纠错? 当“书面体”遇到“动漫体” 感恩的心需要表达 别忘了自己也有小时候 阅读是浪费生命吗? 疯狂女歌迷为何执迷不悟? 我们今天怎样做观众?第三辑:让阳光朗照心灵 那根钓鱼竿价值八万美元 “山姆,欢迎回来!” “马加爵病毒” 附:二十二岁的落日. 成长路上真情相随 多几分反思少一些责难 “胁迫式教育” 光脚走进阅览室 人性化·迟到·女生后背 从“爱情如歌”到《少年心事》 “生命教育”无处不在 “平凡教育”无立足之地 让阳光朗照心灵 爱因斯坦和安徒生,两只“丑小鸭” 好学生为何成另类? 思政教育需要“视野融合” 我们需要那21克的重量 洪战辉是强者而不是圣人 体贴那一颗脆弱的心灵 泥泞中的执著 风雨后的美丽 让高贵的道德凯旋 路上的安全感来自哪里? 没有感人的新闻又何妨 9月1日,想说的话太多 “好学生”与“后进生” 校园岂能如“囚室”? 因为“失败”,所以“伤害” 赏识其实更需要智慧 让“游戏冲动”回归艺术教育 尊重,不只是说说而已 跟着兴趣走,握住命运的手 关上了一扇门,定会打开一扇窗第四辑:教育绝不嫌贫爱富 不一样的读书,不一样的命运 谁是无辜者 被异化的职称 “甘朱事件” 大学的门槛 走向教育公平 另一种“不和谐音” “见苦思甜”的幸福 教育应拒绝“丛林法则” 泥沙俱下,或者玉石俱焚? 歧视别人就是歧视自己 教育绝不“嫌贫爱富” 择校:抢购教育 高考移民:几分合理,几分荒谬? “制度性委屈” “不得歧视外地人”的主语是谁? 让“他们”成为“我们” 是什么在敲打我心? “学术腐败”得到了太多的宽容 偏见才会污染童眸 丑陋的“生存智慧” “体验贫困”真有那么好吗? “每个人对疼痛的感受是不一样的” “潜规则”下丑陋的蛋 那种真实刺痛了我的眼睛 无论怪胎还是宠儿,都是“私生子” 她们为何随权力起舞?第五辑:观念的荆棘路 创新之花开在“围墙”边缘 破除名次的“执著” 就业之门:务实的理性 助学贷款的尴尬 “神话”背后的焦虑 考研变高考 偶然性的悲剧 选美,选美 所谓“状元”,不过是个概念 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 考语文还是考哲学? 夏令营的消费泡沫 “博士文凭不抵工作经验”的喜与忧 爱智慧,也爱1000万 “洋教材”与教育生态 职业教育因“势”而“热” 谁来担负灾难的罪与罚? 反应过度,于事无补 建筑的背后是理念 求职应有“低姿态”和“高境界” 面试招生的“滞后”与“超前” 高考,不能撬起整个人生 作文原是寻常事 高分复读:制度缺陷和心理病灶 给“裸体教授”补补课 明星与教授不是死对头 2006年的教育表情 好的教育是要让人民满意 语文名篇是岁月和心灵的优选 哗众取宠也无妨 跪谢师恩也有正面价值 我曾以为长江之水向西流 回望过去的中学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這篇書裡的文章擺去網易社會新聞評論版,估計又是一片罵聲。

评分

神圣的祭坛

评分

這篇書裡的文章擺去網易社會新聞評論版,估計又是一片罵聲。

评分

神圣的祭坛

评分

神圣的祭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