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人文

数字人文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作者:[美]安妮·伯迪克
出品人:
页数:190
译者:马林青
出版时间:2018-1
价格:39.00元
装帧:精装
isbn号码:9787300252339
丛书系列:
图书标签:
  • 数字人文
  • 文化研究
  • 互联网
  • 美国
  • 网络生活
  • 计算机
  • 艺术
  • 视觉
  • 数字人文
  • 人文科学
  • 信息技术
  • 文献分析
  • 数据挖掘
  • 文化遗产
  • 文本分析
  • 人机交互
  • 知识图谱
  • 数字化转型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迅猛发展,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不可避免地影响着人文学科研究、生产、传播的方式。 数字人文,是指从一个极为专门的学术领域正在成为一种学术时尚;从强调文化记录的产生、保存、解释和呈现形式,到对人文学科研究方法的颠覆。该书将数字人文界定为一种新型学术模式、组织形式和文化模型,其表现为充分运用计算机技术与人文知识开展的合作性、跨学科的研究、教学和出版等活动。《数字人文》一书的作者认为:学生和老师在学习和研究中都是在进行生产,不仅生产文本(以分析、评论、叙述、批判的形式),而且生产图像、互动、跨媒介语料库、软件和平台。有不少人担忧数字人文会弱化了人文科学的学术性,作者就这些问题要一一进行了回应。

作者简介

安妮·博迪克(Anne Burdick),美国艺术设计学院媒体设计中心系主任和electronic book review.com的编辑。

约翰娜·德鲁克(Johanna Drucker),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信息研究学院教授,教授书目研究,同时也是一名图书艺术家、视觉艺术家和诗人。

彼得·伦恩费尔德(Peter Lunenfeld),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媒体艺术设计系教授。

托德·普雷斯纳(Todd Presner),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日耳曼语和比较文学系教授,他也是数字人文学科的主席。

杰弗里·施纳普(Jeffrey Schnapp),哈佛大学元实验室教授,在设计学院教授浪漫主义文学,并担任伯克曼互联网与社会中心的教授。

目录信息

第一章 人文到数字人文
从人文主义到人文学
数字化的开端
跨媒介论证方法
设计数字人文
数字人文中的计算工作
保管、分析、编辑、建模
原型设计和版本更新:面向生产性的人文学
生产性人文学作为新核心
第二章 人文知识曾有着可辨识的形式
强化的批判性集展
增强版本和文本流动性
规模:大数定律
远距离与近距离,宏观与微观,表面与深层
文化分析、聚合与数据挖掘
可视化与数据设计
本地考察与深层制图
活态档案馆
分布式知识生产与演绎性获取利用
人文游戏
代码、软件和平台研究
数据库式纪录片
可转变用途性内容和再混合文化
通用基础架构
泛在学术
第三章 数字人文的社会生活
开源知识经济
社会转型与技术
外延和相关性
著述模式的转变
合作中的创作
发表成为一种社会行为
出版发表和获取利用的变革
新兴的话语圈体系
塑造新常规
知识的“去殖民化”
振兴文化记录
公共和反公共
电子出版社和泛在图书馆
培养“刺猬狐”
第四章 风起云涌
第五章 “数字-人文”简明指南
常见问题解答1 数字人文的基础
常见问题解答2 以项目为基本单位
常见问题解答3 机构和实际操作
特别说明1 如何评估数字学术研究
特别说明2 基于项目的学术研究
特别说明3 研究过程与方法所需的核心技能
特别说明4 数字人文教育的学习成果
特别说明5 拓展对数字人文的倡议和宣传
附录1 案例研究
案例研究1 在新的世界相遇中绘制差异地形图
案例研究2 来自亚历山大图书馆的纸莎草残片及文本语料库的扩展出版
案例研究3 扩展的物品和空间:犹太人大流散中的仪式物品
案例研究4 阿富汗难民营文化记忆的虚拟重建
案例研究5 对泽农公司(Zenon)档案的多作者本地考察
附录2 参考资源网络
研究工具、技术和平台
组织和机构
专集、系列丛书、期刊、论坛
参考文献
后记:创作说明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读起来感觉毫无令人激动的东西。

评分

很中规中矩的一本书,还是谈概念多些,但是有些地方太泛泛而谈了(让人不禁联想到中国的教材编写方式),只算是入门级别的简介。不过,对数字人文本身的界定(是什么和不是什么)还是说清了。具体案例很少,几个案例分析都没涉及过多的技术细节。整本书最有用的可能就是参考资源网络(附录2)

评分

很浅的介绍

评分

翻译很差 有些地方讲得太抽象了

评分

数字人文还是过于抽象化,虽然该书作者已对此概念进行了十分到位的构建,但目前学术圈还是由传统的纸介质模式主导,更为根本的满足人文学和计算机技术的人才学者凤毛麟角,撑不起此学科的茁壮生长。或许作为一种研究手段要比学科的定位更切实际。但该书所呈现的成果预期十分诱人,其潜力和可能性值得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