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鼎鈞
1925年生,山東省臨沂縣人。抗戰末期棄學從軍,1949年來台,曾任中廣公司編審、製作組長、專門委員,中國文化學院講師,中國電視公司編審組長,幼獅文化公司期刊部代理總編輯,《中國時報》主筆,「人間」副刊主編,美國西東大學雙語教程中心華文主編。目前旅居美國。
曾獲金鼎獎,台北中國文藝協會文藝評論獎章,中山文化基金會文藝獎,中國時報文學獎散文推薦獎,吳魯芹散文獎。1999年《開放的人生》榮獲文建會及聯合副刊評選為「台灣文學經典三十」。2001年,獲北美華文作家協會「傑出華人會員」獎牌。
著有散文「人生三書」《開放的人生》、《人生試金石》、《我們現代人》;《碎琉璃》、《山裡山外》、《左心房漩渦》、《小而美散文》。小說《單身溫度》。論著「作文四書」《靈感》、《文學種籽》、《作文七巧》、《作文十九問》等。
★在抗戰烽火中,訴說流亡學生的顛沛和堅韌。
★以切身的動盪,文學靈魂首次舒展雙翼。
★多項得獎紀錄:
第十八屆國家文藝獎
歷史嘉年華歷史書寫者致敬奬
在場主義㪚文獎(與許知遠合得)
新浪網年度好書
廣州南方都市報年度好書
光明日報光明好書榜
北京新京報年度好書
人民日報年度好書
華語傳媒大奨提名第一名
入選深圳各媒體合辦十大好書
在《怒目少年》那樣的年紀,開始窗隙窺月,霧裡看花,一路挺胸昂首,沒有天使指引、先知預告,自以為是,坎坎坷坷。沒關係,只要你長大。人活著,好比打開一架攝影機,少年時底片感光,不曾顯影,一直儲存著,隨年齒增長,一張一張洗出來。──王鼎鈞
流亡是逃命,是拚命,是乩童跳灰過火。
流亡不是東張西望,看山看水。
流亡不是前仰後合的唱歌,看見一塊草地就坐下來。
流亡者,沒有那份閒心。
《昨天的雲》裡那位不識愁滋味的少年,到了《怒目少年》那樣的年紀,漸漸知悉世事道理。因為戰爭,離別、勞碌、疾病、飢餓、欺騙甚至死亡交集;因為戰爭,忍耐、鍛鍊、擔當、覺悟與理想,皆於是覺醒。
此為作者回憶錄二部曲,記述一九四二年前往抗戰後方,到一九四五年抗戰勝利為止,少年事猶如血的化身,是作者對中國社會所作的見證。
这是王鼎钧先生的“回忆录四部曲”中的第二部,即《怒目少年》。翻开此书,文中有句话这样写道:“那年是民国三十一年,我十七岁”。十七岁的少年可能在干什么呢?他可能不需要为衣食所忧,可以在课堂上好好学习,不用担忧其他的事情。然后那年却是1942年,是处于战乱中的年头...
评分是因为看了执中学长的推荐,才去买这套书来读的。读完感慨颇多,鼎公七十多年的历练展现在我们眼前,这里没有成败、没有对错,这里有的只是每件事、每个人之后的不得已。 平时读到的,只能微微体会的道理一一在这得到印证,被作者成文的展示出来。当然更多的是我不了解,没体...
评分1941年,鲁籍名将第28集团军总司令李仙洲,率92军驻扎安徽阜阳,不断有不愿接受沦陷区奴化教育的山东青少年前来投奔。李仙洲不忍他们无家可归、无书可读,下令管吃管住。更多山东青年闻风而至。是年冬,李仙洲创办私立“成城中学”,亲任校长,专门收容山东流亡青年。消息传出...
评分今天读完了《怒目少年》,只做了一些摘抄,仍是感觉自己囫囵吞枣地读完了,虽偶有感慨,但并没有记下什么。近来读书总是这样,走马观花地过一遍,然后又觉得太浅,想再读一遍,但终是没有再读。 我实在是喜欢《怒目少年》的文笔,字里行间都是回忆跟思考。就像先生讲给我听那些...
评分《怒目少年》是王鼎钧回忆录的第二部。所记录的,是作者自1942年夏天离家至1945年约三年时间的“流亡学生”生涯。 作者开篇便说:出门一步,便是江湖。一个十七岁的少年,忽然走出书斋、远离家乡,辗转安徽阜阳、陕西汉阴等地,直面这个世界最真实的模样。 王鼎钧进入的是李仙...
201504(?) 抗战八宝饭。。。别忘记幽默 当战火纷飞,物质世界支离破碎,形而上的世界显得格外重要
评分这一卷的文字开始热烈
评分201504(?) 抗战八宝饭。。。别忘记幽默 当战火纷飞,物质世界支离破碎,形而上的世界显得格外重要
评分201504(?) 抗战八宝饭。。。别忘记幽默 当战火纷飞,物质世界支离破碎,形而上的世界显得格外重要
评分退后一步,方看得清过去曾经,没有大人物的风云迭代,只是万千流亡学生中的一个,平稳地絮叨出彼时的所见所闻与此时的所思所感,这样的细细描述是可贵的,他让我们认识到:噢!原来那时的世界、那时的人和那时的世事是这样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