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20世纪,有三项颠覆性的科学概念和技术应用把人类社会引领到新的历史阶段:“原子”的发现带来物理学的革命,“字节”的发现带来互联网的革命,“基因”的发现带来生物学的革命。
基因既是遗传物质的基本单位,也是一切生物信息的基础,破解了基因的运行机制,也就破 解了生命的奥 秘,人类的病理、行为、性格、疾病、种族、身份、命运也就有了更新的答案。如今,基因测序、基因克隆等基因技术迅速发展,人类基因组计划也完成了全部人类基因的比对与测序工作,人类征服基因的时代已经到来。
《基因传》罕见地完整讲述了基因理论的起源、发展和未来,按照时间顺序和故事情节展开,是一部反映基因发展史的传记。《基因传》也是一部科学家们在探究基因奥秘的过程中攻坚克难的故事,像侦探小说一样,以科学家们不断遇到的新问题为线索步步深入,既深入浅出地梳理了基因理论的脉络,又真实记录了科学家们的合作与斗争、成功与失败。《基因传》也讲述了基因理论被政治歪曲利用导致的历史灾难和教训,以及基因技术与制度、文化、伦理、道德的冲撞和博弈。有精彩故事,有人性纠葛,有历史进退,《基因传》是一部有温度的、叙事高超的科普通识读物。
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无限接近生命的真相,当我们能够掌控和改造人类基因时,“人类”的概念也许将从根本上发生改变,后人类时代正在来临。《基因传》所讲的故事,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
悉达多·穆克吉(Siddhartha Mukherjee),印度裔美国医生、肿瘤专家、知名科普作家。
他曾就读于牛津大学,并在斯坦福大学和哈佛大学取得医学博士学位,他还是哥伦比亚大学医学中心助理教授,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癌症治疗和与血细胞有关的基因功能上。2010年,他出版著作《众病之王:癌症传》,并于次年荣获普利策文学奖,《时代》杂志称其为“1923年以来最有影响力的100本英语书之一”。2016年,《基因传》出版后,迅速高居亚马逊榜单,成为《纽约时报》畅销书,《华盛顿邮报》《西雅图时报》年度好书。
有别于其他科学,基因相关的研究,不仅在实验室里炙手可热,普通人也很关注该领域。它的应用前景太广阔了。假基因之手,人类简直要无所不能了:今日医学界的不治之症将有法可依,改善、优化、甚至创造人类都不再遥远,难怪有人说,后人类时代将至。 果真如此吗?肿瘤专家、知名...
评分基因、原子、字节、像素、纳米……等等,科学的进步不仅意味着广度,也意味着深度,这与传统文化的蒙昧已经大不相同,对中医来说,基因是不可思议的。 但古人也有他们的血统论,乃至红色基因云云。威尔逊在《社会生物学》《论人的天性》等作品中提出一个思想,即基因是一切机...
评分早上9点,公司打卡。接着是每天例行15分钟的早会,每天不同主题,周一所谓“正能量”分享(公司企业文化?),周二同事分享一篇cell上的论文,周三我来分享一种遗传病...... 开完会,我坐到我的办公桌前,打开电脑开始我的工作——阅读疑似罕见遗传病患者的基因测序数据,找出...
评分本文首发于《北京青年报》: 在我读中学的时候,学习到涉及微观领域的地方总是感觉很神奇,而且难以理解。如果是探索宇宙,它浩大,但是也给你脑力可以相见的空间。但是微观领域呢,一些看不见的“小球”构成了这个世界?或者,一些化学物质组成的基因,决定了我们行为特征,甚...
评分和病症传一样,也是我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读的书,可以对抗愚昧。。美国怎么有那么多会讲故事的印度裔医生?有阿图,有穆克吉。。。
评分读这本书的时候,为了完成大部头打卡,牙都快要咬碎了。前三分之一还算有趣(例如令人感慨的美国优生学历史,还例如讨论了纳粹政府和李森科采用某种遗传学理论来建构人类身份只是出于某种政治意图),而dna的分子模型发现之后就是冗长的案例和晦涩的技术性描述了。与作者的前一本书《癌症传》那不是差一点半点(当初读完癌症传都想把它背下来了,想把里面的故事讲给我认识的每一个人)。我真的好奇,那些打高分的同学真的把这本书从头到尾读完了吗?
评分没看完,很多地方连八卦都算不上,充其量不过作者搜集的资料剩余,弃之可惜遂将其概括,显得臃肿冗长,高中课本内容加上可有可无的主观性描写,让“传记”的定位也失去阵脚。以家族遗传病变入手的序言部分对遗传定律的怀疑态度只让人觉莫名其妙,且在后续章节对诸如受精卵、核酸结构“进一步了解”都只是匆匆代笔而过,而对科学家之间的矛盾纠纷则是浓墨重彩精心铺垫,实在是“假公济私”没有重点。唯一有兴趣的地方在于对纳粹时期遗传生物学的不完全否定——优生学的彻底摒弃,与其说是被内容启发,倒不如说是受教于隐含的思想碰撞,包括对《湮灭》也多出生物学的理解思考。
评分没看完,很多地方连八卦都算不上,充其量不过作者搜集的资料剩余,弃之可惜遂将其概括,显得臃肿冗长,高中课本内容加上可有可无的主观性描写,让“传记”的定位也失去阵脚。以家族遗传病变入手的序言部分对遗传定律的怀疑态度只让人觉莫名其妙,且在后续章节对诸如受精卵、核酸结构“进一步了解”都只是匆匆代笔而过,而对科学家之间的矛盾纠纷则是浓墨重彩精心铺垫,实在是“假公济私”没有重点。唯一有兴趣的地方在于对纳粹时期遗传生物学的不完全否定——优生学的彻底摒弃,与其说是被内容启发,倒不如说是受教于隐含的思想碰撞,包括对《湮灭》也多出生物学的理解思考。
评分又是刷分出来的吧?这么无聊的内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