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德成就

君德成就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2025

出版者:陝西人民齣版社
作者:鄒賀
出品人:
頁數:339
译者:
出版時間:2017-8
價格:0
裝幀:平裝
isbn號碼:9787224124101
叢書系列:
圖書標籤:
  • 曆史
  • 史學
  • 宋史
  • 2017
  • 經學
  • 政治史
  • 思想史
  • 學術史
  • 君德 成就 修身 齊傢 治國 個人成長 傳統智慧 品德修養 仁義禮智 人格完善
想要找書就要到 小美書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具體描述

趙宋推崇文治,故元代修《宋史》時有“宋恃文教”之說。及至二十世紀以來,學界陳寅恪、鄧廣銘、錢鍾書、漆俠等前輩大傢,以及域外的費正清、謝和耐等著名學者,也都對宋代文教的盛況,倍加肯定。

所謂“文治”、“文教”,除瞭狹義上的文化內涵,諸如文化教育、思想學術、科學技術以及藝術修養等內容外,還應包含政治製度、法令條規、社會經濟以及民俗風尚等方麵。惟其如此,方能綜閤一個時代的重要特徵與水平。

然而,宋朝也給後世留下文盛武衰的印象,故傳統上有“重文輕武”的評價。在我看來,宋代社會不單純是有“重文輕武”的風氣,而是統治集團有意推行“崇文抑武”的治國理念,由此深刻地影響瞭那個時代的發展道路,形成其鮮明的時代特徵。可以說,與以往的秦漢隋唐帝國相比,宋統治者具有突齣的實用主義或現實主義特點。宋太祖建國伊始,麵對唐末、五代長達百餘年割據戰亂留下的危局,特彆是秩序敗壞、皇權淪喪,皆因武力超強乾預政治的結果,便滿懷戒惕之心,求穩懼亂,凡事立足現實考慮,清初思想傢王船山的《宋論》已對此有所分析。最典型的例證如:收兵權就是通過委婉贖買的方式完成,而不像以往那些帝王通常采取殺戮的手段直接剝奪;對統一各地的部署,也是采取穩妥的“先南後北”戰略,甚至對遼朝占領的幽雲地區,也曾優先考慮過經濟贖買的方式。當宋太宗兩次北伐遼朝失敗後,從此重心轉嚮內部,更加明晰瞭以域內穩定與發展為最高追求目標,邊防則退為次要議題。宋太宗君臣為此達成瞭共識:用兵乃“不祥之器”,非不得已不為之,“文德緻治”纔是施政的首選,因而“武功”隻能服從“文德”的需要。於是,重內輕外的“崇文抑武”治國理念就此確立,內外並重的大一統精神遭到拋棄,其後的統治集團無不深受影響,並成為“祖宗之法”的重要內核。因此,文治成為宋代朝政的主軸,軍功不再受到推崇,文臣主政、武將陪位以及“以文馭武”之類的規則,自然大行其道。與此同時,相應的價值觀念與社會風尚隨之盛行。宋朝在邊防上陷於長期被動挨打的境地,終以對外“積弱”著稱於史,遂不難理解。

宋代的“崇文抑武”治國理念,可謂演繹齣雙刃劍的結果,在導緻武功衰弱的同時,也造就齣昌盛一時的文治局麵。如南宋學者呂祖謙指齣:本朝“文治可觀而武績未振,名勝相望而乾略未優”。(《宋史》捲四三四《呂祖謙傳》)其方方麵麵的具體文教成就姑且不論,其統治秩序的長期穩定亦值得關注。與以往曆代王朝相較,宋朝無論是來自上層還是下層的威脅都相對較小,既沒有權臣、外戚專權篡位,也沒有宦官跋扈弑主、地方稱雄割據等現象,至於下層農民的反抗雖然不少,卻沒有席捲全國性的大規模起義。難怪宋人也認為:“漢唐多內難而無外患,本朝無內患而有外憂。”(呂中:《類編皇朝大事記講義》捲一《國勢論》)

就宋朝形成的治國理念而言,需要深入探究兩個問題:一是如何解釋和論證宋朝與前代在治國理念上的巨大差異?二是宋朝怎樣將治國理念傳承下去?對於前一個問題,我主持撰寫瞭《宋朝治國理念及其實踐研究》一書,可視為初步的迴應。而後一個問題,仍需進一步細化分析,如對宋朝最高統治者——帝王態度及其動因的考察。進一步說,從宋朝治國理念確立的關鍵階段來看,為瞭尋求思想理論上的依據,以獲得朝野上下的認同和支持,宋太宗君臣開始有意識地在正統儒傢思想學說中尋覓依據,以支撐這一理念的必然性、正當性和閤理性。由此,促成瞭宋代皇帝禦前儒傢學術講座——經筵製度的誕生。

宋朝為帝王設立的經筵製度,重在培養皇帝的君德、仁恕、修身等儒傢思想意識及文化素養,君臣討論的議題也多集中在這些方麵,而對兵傢、邊防之類內容較少涉及,因此勢必強化瞭統治者“崇文抑武”的信念,進而影響到治國實踐層麵。即使是在戰爭時期,仍強調君主要堅持經筵講讀,以便在經史中尋找啓示。創立於宋仁宗時代的經筵講讀傳統,一直延續到南宋後期,對鞏固最高統治者繼承“祖宗之法”發揮瞭不小的作用,而“崇文抑武”治國理念,自然也潛移默化地得以繼承。

鄒賀是我在陝西師範大學指導過的博士研究生,他的博士論文選題就是《宋朝經筵製度研究》。鄒賀的本科、碩士都是在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就讀,基礎紮實,為人又有傳統謙謙君子之風,內嚮而好學,於學術孜孜不倦。他的博士論文,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經過自己細緻的文獻搜集與考證,對宋朝經筵製度的背景、設置、運行等一係列問題進行瞭澄清和闡述。他在2010年博士畢業後,進入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任教,授課之餘,仍繼續思考宋代經筵製度問題,並常與我交流。他提齣:宋代經筵講讀,不是單純的儒傢經史知識講座,也不是朝廷軍政形勢政策討論會,但是又兼具兩者的屬性。因此,這項製度存在的意義,就應該是從儒傢理論中為本朝治國理念和實踐,尋找理論依據。

這一認識推動他決定以《宋代經筵講讀研究》為題,拓展自己在該領域的研究。我肯定瞭他的想法,他就此進入西北大學曆史學院,繼續作博士後研究。我知道他在單位的工作一直比較繁重,每周都要上很多的課,好在他能沉潛心誌,順利完成博士後齣站報告。時隔一年,又整理齣《君德成就——宋朝經筵製度研究》的書稿,我作為導師當然感到欣慰,因為這部書徵引文獻豐富,論證周密,觀點得當,不僅對宋朝經筵製度有瞭更深入全麵的論述,也有助於加深理解宋代統治模式及治國理念等重大問題。

鄒賀在學期間,我曾在給他的贈書扉頁上題寫瞭“治學之道,一以貫之”八字,這也是昔年恩師漆俠先生贈與我的座右銘。不過,鄒賀每每對我說:自己還沒看到“治學之道”的輪廓,更不敢奢望“一以貫之”的境界。此語雖屬謙虛,卻也實誠:一則學海無涯,小到宋朝經筵製度,大到宋史、曆史學領域,還有很多問題需要探索;二則鄒賀的學術生涯尚在起步階段,對學問存有敬畏之心,總是好的。

匆匆數語,是為序,並與鄒賀君共勉。

陳 峰

2016年歲末於西北大學

著者簡介

鄒賀,2000~2010年就讀陝西師範大學曆史文化學院,獲曆史學博士學位。2011~2015年西北大學中國史博士後流動站齣站。現為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人文學院曆史係副教授。

圖書目錄

序 陳 峰
引言
一、選題緣起
二、研究現狀
三、章節安排
上編 宋朝經筵製度淵源、設置及沿革
第一章 宋朝經筵製度淵源
第一節 經筵詞源和經筵製度定義
一、經筵詞源考
二、經筵製度的定義
三、本節小結
第二節 經筵製度曆史淵源
一、從“師保傅”到“侍講”
二、南北朝“侍讀”與“執經”
三、唐五代“侍講學士”
四、遼朝禦前學術講座
五、本節小結
第二章 宋朝經筵製度創製、設置及沿革
第一節 宋朝經筵製度創立背景
一、北宋“崇儒抑武”治國理念對經筵製度影響
二、宋仁宗朝創立經筵製度原因
三、本節小結
第二節 宋朝經筵製度設置
一、專門機構“講筵所”
二、專門官職“經筵官”
三、專門法規《講筵式》
四、固定時間
五、固定場所
六、指定書目
七、本節小結
第三節 宋代經筵官設置
一、宋朝經筵官設置沿革
二、所謂“翰林侍讀”
三、宋朝經筵官設置種類
四、本節小結
第三章 宋寜宗朝經筵改革
第一節 宋寜宗經筵改革背景及原因
一、宋寜宗經筵改革背景
二、宋寜宗經筵改革原因
三、本節小結
第二節 宋寜宗經筵改革內容
一、經筵晚講創設
二、經筵晚講儀製
三、宋寜宗朝經筵官除授
四、本節小結
第四章 宋朝經筵製度影響
第一節 宋以後的發展期
一、金朝經筵特徵
二、元朝經筵特徵
三、明朝經筵特徵
四、清朝經筵特徵
五、本節小結
第二節 宋朝經筵製度對外域影響
一、朝鮮半島
二、越南地區
三、本節小結
下編 宋代經筵講讀方式、內容及效果
第五章 宋代經筵講讀職能
第一節 “講讀經史”職能
一、“講讀經史”方式
二、“講經”與“讀史”
三、本節小結
第二節 “詢察政事”職能
一、“詢察政事”職能含義
二、“詢察政事”職能實現途徑
三、本節小結
第三節 “輔養君德”職能
一、 宋代“君德”內涵
二、“君德成就”實現及影響
三、本節小結
第六章 宋代經筵講讀內容
第一節 “事親以孝”——經筵講讀中人倫觀念
一、“天子之孝”重要性
二、對“外藩入繼”影響
三、對“後妃乾政”作用
四、本節小結
第二節 “事天以誠”——經筵講讀中宗教觀念
一、培養皇帝“畏天”觀念
二、防止皇帝迷信心理
三、本節小結
第三節 “兵不輕用”——經筵講讀中戰爭觀念
一、少言兵戎殺伐
二、強調用兵正當性
三、本節小結
第四節 “刑不妄施”——經筵講讀中刑罰觀念
一、提倡寬刑慎罰
二、解釋本朝刑罰原則
三、本節小結
第五節 “人纔盛多”——經筵講讀中人纔觀念
一、人纔標準
二、甄選人纔
三、寵遇人纔
四、本節小結
第六節 “夷夏乂肅”——經筵講讀中夷夏觀念
一、北宋經筵講讀夷夏觀
二、南宋經筵講讀夷夏觀
三、本節小結
第七節 “王道始於不飢不寒”——經筵講讀中財榖觀念
一、“田製不立”與經筵講讀中財榖觀念
二、經筵講讀中財榖觀念
三、本節小結
第七章 宋代經筵講讀目標及效果
第一節 “君德”與“王道”——宋代經筵講讀目標
一、“君德”與“王道”關係
二、“王道”治國目標及其影響
三、本節小結
第二節 宋代經筵講讀效果
一、經筵講讀不足
二、宋代經筵講讀成效及影響
三、本節小結
第八章 宋朝經筵製度實質
第一節 宋朝君臣交流方式
一、宋朝君臣六種交流方式
二、宋朝皇帝交流對象
三、本節小結
第二節 “帝師”辨——宋朝經筵製度實質
一、“不復尊以為師”——經筵製度曆史淵源實質
一、“非有為師之實”——宋朝經筵製度實質
三、本節小結
結語
一、對宋朝經筵製度認識
二、對宋朝經筵講讀認識
參考文獻
附錄:宋寜宗朝經筵官考
一、留任經筵官三人
二、紹熙五年(1194)八月到開禧三年(1207)七十二人
三、嘉定元年(1208)以後四十一人
後記
· · · · · · (收起)

讀後感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評分

用戶評價

评分

和薑鵬老師的博論相比 鄒著更注重對宋代經筵的考證 顯得更紮實些

评分

和薑鵬老師的博論相比 鄒著更注重對宋代經筵的考證 顯得更紮實些

评分

和薑鵬老師的博論相比 鄒著更注重對宋代經筵的考證 顯得更紮實些

评分

和薑鵬老師的博論相比 鄒著更注重對宋代經筵的考證 顯得更紮實些

评分

和薑鵬老師的博論相比 鄒著更注重對宋代經筵的考證 顯得更紮實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書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