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标签: 传播学 网络传播 彭兰 考研 新闻传播(媒介) 专业书 传播 教材
发表于2025-02-05
网络传播概论 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网络传播概论》是国内出版较早且影响力较大的网络传播方面的教材之一,推动了国内新闻院系的网络传播教学。第四版立足智能化媒体时代,密切关注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向媒体领域的渗透,分析网络传播的内在规律,研究网络传播的各种潜在影响,对网络传播中的新现象、新手段与新思维进行了介绍与分析,重点补充数据新闻与可视化传播、社会化媒体应用等新内容。与前三版相比,第四版在结构上也有大的调整,不再沿用原来将网络传播实务与网络传播理论分为上下两编的思路。作者认为,在今天的互联网中,理论与实务问题是相互融合的,在结构上去除理论与实务内容之间的界限,可以获得认识上更大的自由。
我举两点,可以作为鉴定书籍的一个参考:
一种是,对互联网媒体是否能够细分,是否对互联网技术有足够的尊重和细致研究。在1997年,把网络作为一个整体的“网络传播”来探讨,是很有意义的。2007年,就已经很尴尬了。2017年,在一个泛泛而谈的网络传播作为主体,实际上确实已经非常过时。感谢我在科技媒体工作的这几年,让我亲身经历互联网在这三年的进步,几乎每年] ,每个月都在发生新的变化。不说2011年的移动化革命,仅2015到2017年,媒介就已经发生了颠覆性的改变:纸媒断崖沉沦、电视受网综挑战,门户逐渐衰落、算法聚合平台崛起,直播和短视频崛起,VR进入实际应用。每 一个媒体形式都有他特定的特点和模式,泛泛而谈的“互动性”、“赋权”已经为更加细致的媒介研究分析所取代。在这个环境下,如果没有对新技术的了解和认识,试图用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来分析所有的网络传播,这实际上已经是一种非常陈旧的观念,更不可能对日新月异的考研题目有实际的作用。
一种是,是否能够打破特定的媒体框架,同时建立一个新的,以互联网为核心框架 。有一道题是“互联网 ”还是 “互联网”,这个二元对立可以说出了网络传播研究的核心矛盾。有许多书,仍然是“媒介本位”而不是“网络本位”。以互联网是大众媒介的延伸作为基本思路,而没有看到互联网对大众媒介,不,甚至是“媒介”这一概念的颠覆和再造。新闻网站和所谓的网络媒介早已不再是传播主体,互联网也不是“发的更快、传得更远”,网站已经不再是网络传播的主体。在新的去中心化的媒体生态中,传播网络的“传播节点”才是真正的核心角色,它可能是个人、可能是公众号,可能是组织,甚至可能是一堆AI程序,这些节点能够聚集和推动传播资源、社会资源、消费服务的流动,构成了互联网的新的运作机制。另一方面,传统的“传播者-受众”关系,也早已经被“产品-用户”关系所取代,传统媒介对内容的要求,与产品的丰富和复杂性相比,如同二维世界的动物进入了三维环境。对于这些点,尽管在互联网界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对于新闻传播学界,真正进行详细而深入的阐述的教科书,我仍然只看到《网络传播概论》(第四版)这一本。
彭兰,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和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兼有计算机与新闻传播学专业双重学科背景,1997年开始从事网络传播的教学与研究,对网络新闻传播的发展过程有着透彻的理解,参与过大量的网络传播实践研讨,是我国*早从事网络传播教学和科研的学者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新媒体,先后出版《中国网络媒体的**个十年》《网络传播学》《网络传播概论》《数字媒体传播概论》《数字传播技术应用》等10余部专著或教材。
尚可。重点可看网络传播的具体形式和网民用户的生存特点,稍稍对智能化媒体时代作了介绍,缺乏应有的深度,其他部分与此前拆分的第三版大同小异。网络传播的效果基本没改,NAS居然没触及且KG还停留在数字鸿沟,滞后啊。但网络传播概论的确不好写,基本三年一大改,一年甚至几月一小改,fo论文比较好。
评分评分居然这么高。。。
评分之前没get到他的神 现在这个阶段专题复习的时候 发现原来大有用处 其实就内容来说是比较全面 但是全面就会有点乱(其实是个人能力的问题) 特别是第一遍看的时候 但是对答题框架真的很有用 再看的时候就会发现思路很清晰了 随便一个章节就可以答一道论述题这样的感觉
评分之前没get到他的神 现在这个阶段专题复习的时候 发现原来大有用处 其实就内容来说是比较全面 但是全面就会有点乱(其实是个人能力的问题) 特别是第一遍看的时候 但是对答题框架真的很有用 再看的时候就会发现思路很清晰了 随便一个章节就可以答一道论述题这样的感觉
评分emmmm ……作为教材也就三颗星吧……框架很好加一颗小星星,丝毫不啰嗦不做作。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网络传播概论 第四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