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第一章中外文学关系视域中的文学东欧
第一节从地理东欧到政治东欧
第二节从文化东欧到文学东欧
第三节东欧文学的共同特点
第二章清末民初东欧文学汉译的滥觞
第一节波兰“亡国史鉴”与汪笑侬的新京剧《瓜种兰因》
第二节李石曾译《夜未央》和许啸天的“波兰情剧”
第三节周氏兄弟与《摩罗诗力说》《域外小说集》
第四节周氏兄弟与匈牙利文学的早期泽介
第三章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弱势民族文学的译介
第一节该时期弱势民族文学泽介概述
第二节周氏兄弟对“弱小民族文学”的倡导及其译介实践
第三节茅盾与《小说月报》对译介东欧文学的贡献
第四节朱湘与他的《路曼尼亚民歌一斑》
第五节其他文学期刊对中东欧文学的译介
第四章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东欧文学的译介
第一节三四十年代中东欧文学译介概述
第二节茅盾、巴金、王鲁彦、孙川等翻译家的译介贡献
第三节《文学》《矛盾》等文学期刊对中东欧文学的译介
第四节民族话语的意识形态性和知识分子的不同选择
第五章共和国时期弱势民族文学译介与民族文化建构
第一节前30年弱势民族文学的译介
第二节后30年弱势民族文学的译介
第三节本土文化规范与外来文学的创生性
第六章现代中国视域中的裴多菲·山陀尔
——以《格言诗》中译为阐释中心
第一节裴多菲的中国形象与他的“格言诗”
第二节“格言诗”的七个译本
第三节“五言古体式”译本何以在竞争中胜出?
第四节“以讹传讹”背后的文化缘由
第七章显克维奇、伏契克与布莱希特在中国的不同命运
第一节波兰作家显克维奇的译介
第二节捷克作家伏契克在中国的译介
第三节东德戏剧家布莱希特,+中国的泽介及其影响
第八章米兰·昆德拉在中国的译介及其接受
第一节米兰·昆德拉在中国译介的概况
第二节不约而同的选择:李欧梵与韩少功的译介
第三节是什么打动了中国:昆德拉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四节民族身份感的暗合:昆德拉的世界/民族文学意识
第五节变奏与致意:在创造中延续和展开的经典
——《雅克和他的主人》跨文化解读
第九章世界语理想与弱势民族文学译介和影响
第一节中外文学交流史中的Esperanto
第二节国际世界语运动及其理想在中国的传播
第三节以世界语为中介语的弱势民族文学译介
第四节中西关系压力下的反抗努力及其内在紧张
第十章新中国60年的东欧文学译介与研究
第一节前30年东欧文学的泽介与研究
第二节后30年东欧文学研究的热点
第三节近三十年来东欧文学研究的深入
第四节研究视野与方法的探索和未来发展的挑战
第十一章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的纠缠
——泰戈尔在中国的译介及其影响
第一节泰戈尔的民族意识与世界意识
第二节两次访华及其反响
第三节20年代中国的东西文化之争中的泰戈尔批判
第四节泰戈尔对于中国新文学的意义
第十二章以东欧为中心的弱势民族文学在中外文学关系中的地位和意义
第一节现代民族意识的觉醒与中国世界观的转变
第二节被压抑和遮蔽的中外文学关系线索
第三节揭示中国文学现代性特殊内涵的有效场所
第四节弱势民族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主体建立
第五节东欧文学的中国意义
参考文献
后记
· · · · · · (
收起)
评分
☆☆☆☆☆
昆德拉论文参考的,学术没入门的小垃圾怎么配打底分……一读到昆德拉我就开始晕……
评分
☆☆☆☆☆
重心是介绍鲁迅、周作人、茅盾等人在译介东欧作品的作用。 这一版连花城出版社的“蓝色东欧”系列提都没提一下。 感觉现代的资料有点单薄了点。
评分
☆☆☆☆☆
个人而言不是很喜欢。没有多少新鲜材料,也没有什么理论提升,几乎纯粹就是走了遍现代文学翻译史而已。
评分
☆☆☆☆☆
昆德拉论文参考的,学术没入门的小垃圾怎么配打底分……一读到昆德拉我就开始晕……
评分
☆☆☆☆☆
昆德拉论文参考的,学术没入门的小垃圾怎么配打底分……一读到昆德拉我就开始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