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宁在这部回忆录中以他一贯的简洁朴实的风格描述了他早年在乡村的安宁生活;回忆了他与文坛上大小作家的交往及恩恩怨怨,其中不乏对当时俄国文坛的风云人物如高尔基、叶赛宁、马雅可夫斯基、库普林、勃洛克、阿·托尔斯泰等风云人物的独到评价。
蒲宁(1870—1953),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1887年开始发表作品,二十世纪初崭露头角,以诗歌和散文享誉文坛。蒲宁擅长描绘田园风光,作品充满震撼人心的诗意与美感。1920年起流亡法国,后病逝于巴黎。1933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是俄罗斯获此珠荣的第一位文学家。
蒲宁的小说萦绕着爱与美,爱与死亡,很多时候,还有挥之不去的伤感,过去的不可挽回,对永恒的向往。蒲宁的回忆性文章却总是“尖酸刻薄”,其实后一点倒是很符合奥多耶夫采娃等人的回忆文字中的后期蒲宁形象。 其实他的尖刻正是针对那些有意无意参与了毁灭他心中的美的知识界文...
评分高尔基 伊凡•布宁 我和高尔基奇怪的友谊的开始——说奇怪,是因为二十年来,我和他被认为是好友,而事实上,这对好友不曾存在——开始的时间是在1899年。结束则在1917年。后来,这个整整二十年来让我没有丝毫个人理由去仇视的人,突然成了我的敌人,让我长时间心怀恐惧...
评分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1870年生人,1887年开始写作,1917年十月革命后反对苏维埃政权,然后移居至弗兰格尔控制下的克里米亚。克里米亚被红军解放后流亡法国继续写作,1953年逝世。 中国的读者们实在是给了这位诺贝尔奖得主以极高的评价和礼遇,“美丽”、“纯净”、“...
评分他是那样自然的表述事物,把生活,社会,通过平澈蔼和的口吻表现 事物表象的弹性! www.smlm.com.cn
评分伊万·阿列克谢耶维奇·蒲宁,1870年生人,1887年开始写作,1917年十月革命后反对苏维埃政权,然后移居至弗兰格尔控制下的克里米亚。克里米亚被红军解放后流亡法国继续写作,1953年逝世。 中国的读者们实在是给了这位诺贝尔奖得主以极高的评价和礼遇,“美丽”、“纯净”、“...
基本上都是对同期认识的文豪的印象和看法。那个时候还真的是文采巨星璀璨的时期啊。
评分应该是汇编而成的书,最后选了一点点蒲宁日记,文中最好看的是开头和日记里diss同行的部分,简直笑死~
评分本想买纸质版的,后来发现还是删节版,于是只买了电子书看看
评分编排的乱七八糟,究竟是蒲宁回忆录还是“蒲宁对同时代文学艺术界众人的回忆抑或是小传记”,为了扩充内容还要加上一段蒲宁日记节选。蒲宁除了对少数几个人温柔,比如契诃夫托尔斯泰,对剩下的同行基本上非常刻薄,看下来总体感觉是当时的俄罗斯文坛是一帮疯子和半疯子。
评分fandongduwu:)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