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出版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郑大华
出品人:
页数:990
译者:
出版时间:2017-3-31
价格:CNY 228.00
装帧:平装
isbn号码:9787516199251
丛书系列: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图书标签:
  • 民族主义
  • 思想史
  • 百年中国
  • 国族建构
  • 中國近現代
  • 中国近代史
  • 民族复兴
  • 思想史
  • 近代中国
  • 文化史
  • 历史研究
  • 思潮
  • 中国思想史
  • 近代思想
  • 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小美书屋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具体描述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研究:以抗战时期知识界为中心(套装上下册)》以抗战时期的知识界为中心,首次对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做了全面的研究,具体包括“民族复兴思潮的历史考察”“民主政治与民族复兴”“经济建设与民族复兴”“学术研究与民族复兴”“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等部分。

作者简介

郑大华,1990年北京师范大学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任湖南省政府参事,首批“芙蓉学者”,湖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中国近代思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生院教授;并任国内外多所大学和科研机构的兼职教授、兼职研究员和国际学术顾问,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从事中国近代思想文化史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课题、一般课题、特别委托课题、重点课题,中国社会科学院重大招标课题和重大、重点课题,国家民委重大委托课题、重大课题以及湖南省重大委托课题15项,出版著作16种,译著5种(含合译),整理资料9种13册,发表学术论文170多篇,获部省级成果特别奖2项,一等奖3项,二等奖3项,著作人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和《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

目录信息

(上)
绪论
一 学术史回顾
二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问题及章节结构
三 几个关键词的说明
第一章 民族复兴思潮的历史考察
一 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复兴思想的萌发
(一)孙中山的“振兴中华”口号
(二)梁启超的“少年中国”梦想
(三)国粹派的“古学复兴”主张
二 五四时期:民族复兴思想的发展
(一)李大钊的“青春中华之创造”和“中华民族之复活”的思想
(二)孙中山的“大中华民族”和“要恢复民族地位”必先“恢复民族精神”的思想
(三)“东方文化派”复兴东方文化的思想
三 “九一八”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
(一)民族危机与民族复兴思潮的形成
(二)费希特民族复兴思想的系统传入及其影响
(三)蒋介石及国民党人对民族复兴思潮形成的推动
(四)知识界关于民族复兴问题的讨论
四 “七七”后:民族复兴思潮的高涨
(一)“抗战建国”与民族复兴
(二)“民族复兴节”的设立和纪念
(三)中国共产党有限度地使用“民族复兴”的话语
第二章 民主政治与民族复兴
一 为什么要实行民主政治
(一)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救亡图存
(二)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国家统一
(三)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国家认同
(四)实行民主政治有利于民族复兴
二 中国政治发展的取向:民主还是独裁
(一)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的价值比较
(二)民主政治与独裁政治的现状分析
(三)中国的政治出路是民主还是专制或独裁
(四)国难中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选择
三 宪政运动的兴起与宪法的制定
(一)“九一八”后的宪政运动
(二)“五五宪草”的制定及其批评
(三)“七七”后的两次宪政运动
(四)战后围绕制定宪法的斗争
第三章 发展经济与民族复兴
一 民族复兴必须发展经济
(一)中国经济的落后状况
(二)经济落后的原因分析
(三)发展经济的重要意义
(四)发展经济的对策和建议
二 发展经济的道路选择
(一)“以农立国”论的由来
(二)批评“以农立国”论
(三)反驳“以工立国”论
(四)其他主张的提出及争论
三 发展经济的制度选择
(一)“九一八”后“苏俄热”的兴起
(二)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
(三)社会主义还是资本主义
(四)计划经济还是自由经济
(下)
第四章 学术研究与民族复兴
一 学术研究于民族复兴的重要意义
(一)学术创作是民族复兴之基础
(二)“抗战建国”与“学术建国”
二 从“整理国故”到“国故整理”
(一)“整理国故”以及学术界的反思
(二)“九一八”后的“国故整理”
(三)“七七”后的“国故整理”
三 “学术中国化”和“文艺的民族形式”
(一)“学术中国化”的提出
(二)“学术中国化”的成果
(三)“学术中国化”的评价
(四)“文艺的民族形式”及其讨论
第五章 民族文化与民族复兴
一 复兴民族文化的必要与可能
(一)复兴民族文化以实现民族复兴
(二)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三)中国文化自身具有复兴的质素和能力
(四)西方文化的“没落”与中国文化复兴
二 如何实现民族文化的复兴
(一)树立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二)认同和大力弘扬民族精神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中西文化关系
(四)民族文化复兴的道路选择
三 现代新儒家复兴民族文化的努力
(一)批判西化思潮和历史虚无主义
(二)阐释中国文化的特殊性
(三)探索中国文化复兴的道路
(四)儒家思想的新开展结语 中国近代民族复兴思潮留给我们的启迪
一 民族复兴不是汉族或某个少数民族的复兴,而是包括汉族和所有少数民族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复兴
二 民族复兴不是复古,而是中华民族的浴火新生或再生
三 民族复兴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更不能将民族复兴等同于文化复兴
四 要实现民族复兴,就必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实现全国的大联合、大团结
附录一 本书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二 民族复兴文章目录(1931—1945)
人名索引
书成后记
· · · · · · (收起)

读后感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用户评价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评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quotespace.org All Rights Reserved. 小美书屋 版权所有